简介:自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这二十年对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界可谓意义非凡。在这段时间里,各个学科都经历了由草创、重建到发展的深刻变化。而创办于1985年的《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其成长恰好与此同步,可以说见证了近二十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北大素以开风气和思想活跃著称。《学志》依托于北大研究生这一优秀群体,作为展示北大研究生学术成果的平台,在学术积累和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二十年间,从《学志》的作者和编者群体中成长出来的众多学人很多都是当前学界的骨干和新锐。从某种程度上说,《学志》自身的学术历程也正是中国近二十年学术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因此,对《学志》二十年来各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学术史角度进行梳理和总结,其意义就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学志》的成长历程及其成果,对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小见大,借以管窥这二十年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各个学科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转向,以此对当代的学术思想路向有更深的把握和思考。此次学术小史的回顾对象主要包括《学志》上刊载文章比例较大的七个学科,即文学、史学、哲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相关成果,分别由各个学科的编辑进行梳理和撰稿。二十年的艰辛历程,显然非几篇小史所能概括。限于学识和精力,亦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失和割爱之恨。疏漏之处,敬请读者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和批评。
简介:本文试从废名创作风格成熟时期的两部作品《桥》与《莫须有先生传》入手,深入剖析作者的“梦”文学观,从一个侧面探究废名艺术宗旨的深层底蕴及其“晦涩”文风的潜层因子。
简介:作家迁徙是20世纪4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茅盾、废名等作家因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华大地上四处迁徙,是作家个人性迁徙的典型;香港文化人大营救是作家集体性迁徙的典型。作家迁徙呈现出自身特点:作家集体性迁徙与个人性迁徙并存,作家迁徙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作家迁徙促进了抗战文学的繁荣与文学空间的拓展,对抗战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简介:<正>学习外国文学,必须阅读作品,特别是那些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最高文学水平和成就的典范作品.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应当选读若干名著,草婴、朱雯等专家教授也强调,学生要读最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最有影响的作品.这是为什么呢?1.为了学生能切实掌握外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知识.文学史主要是由作品构成的,文学批评的对象基本上也是作品.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知识是学者、教师们在阅读了大量作品和资料后分析概括出来的,学习它们,作品是第一手材料,教员讲的、教材写的是第二手材料.学生如果不看作品,讲义笔记中的思潮流派、意义特征、地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