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满-通古斯语族的历史来源具有悠久性与复杂性,其语言、文化习俗具有丰富性与相通性.该族群至今仍保存有一些人类早期文明的诸多形态和特性,因而在人类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是目前满-通古斯语族的语言大多濒临消亡,民族文化特征也因受所处主流文化环境的强势影响及相互间的融合而渐趋淡化.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对其抢救调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组成考察组,自2002年开始对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抢救调查工作,此次对黑龙江省五常、阿城满族语言文化现状的考察是总体抢救调查工作中的一部分.本文是对这次考察情况的报告.
简介:汉语作为二语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及学者约十多年前开始引介任务型语言教学。然而,政策或理论革新未必在教师课堂实践中得以体现。通常而言,如果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师所持有信念相符,则更易于被教师接受和实施。为了进一步了解任务型语言教学在汉语作为二语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从教师角度探究了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教师现有的教学信念。同时,研究还分析了教师课堂实践在多大程度上践行了其教学信念。通过问卷、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汉语教师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有效性持有积极信念,但对于其在当下教学情境中的可行性存有质疑。此外,教师表明在信念转化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困难和疑虑,这反过来导致其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信念倾向尚处在其信念系统的外围。这一发现证实了教师信念和实践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所归纳的影响因素从社会文化、教学机构及教师自身等角度为未来提供了具体改进方向,对于如何促进教学革新的实施落实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简介:<正>《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篇。文章集中阐述了孟子施"仁政"、弃"霸权"、倡"保民"、"去"残民"的学说的重要理论。它是孟子学说中具有代表性文章之一。文章中不仅贯穿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重要思想的主线,而且还设想了许多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具体措施。这些主张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一)运用了眼前实事、情中至理构成富有夸张性鼓动性的比喻。论说,即是说理。它是"以理服人",以期达到使对方言听计从的目的。为此,或借助于生动具体的形象,或得力于严密的逻辑推理。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当论述施仁政时孟子机智地将上述两种手法熔于一炉。即采用眼前实事来比,从而又进行推理,请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又以"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来比喻"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小至日常生活中的一片羽毛,一根树枝,次之到一车柴薪,大至泰山、北海。对生活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