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46年7月13日,上海《文汇报》以“本报加急专电”的形式刊发了民主人士李公朴惨遭暗杀的特大新闻。消息很快便由上海传遍四面八方,举国为之震惊。当时,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要将这样的消息由云南传到上海,并非易事。而冒着危险传递这一信息的即是当时《朝报》记者刘时平。1946年对云南昆明来说是一个恐怖的年份、残酷的年份。政治气氛的萧瑟、冷酷与春意融融的自然气候形成极大反差。国民党的“整肃”行动,使整个春城风声鹤唳。7月,正逢雨季,淅沥的雨声和凄厉的枪声不协合地混杂一起,更增加一层怪诞、恐怖感。中国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云南支部负责人李公朴在这阴雨绵绵的夜色中毅然跨出家门,为民主而奔走。李是著名的七
简介:《宋史·李全传》大部分出自《淮东补史》一书。其作者刘子澄,非文献中误载的静春先生刘清之,而应是玉渊先生刘清叔。他曾参与平定李全之乱和端平入洛等晚宋重大军政事件,所撰《淮东补史》一书对于李全事迹记载甚详,后经元人修史时收入,奠定李全传的基本格局。《宋史》秉持了"崇道德而黜功利"的修纂原则,传记中的文字程式化的内容居多,传文的铺排建立在合乎儒家社会及伦理价值的基准之上。然而《李全传》与其他诸传不同,它细节生动,人物形象饱满,文字详尽,这与它主要倚仗私人稗史材料修成有关,而这在中国历史的书写历程中并非特例,尤其对于叛臣,更是如此。通过分析李全本传的史源,有助于人们理解历史书写脉络中的多维互动模式。李全作为叛臣被记载,他的传记同时提供了研究儒家意识形态在官方书写层面如何运作的鲜活个案。
简介:李人林同志,湖北省天门市黄潭镇陈垱村人,1931年参加红军,1934年入党。红军长征后,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了中原突围。参加革命后不断获得深造,抗日时期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曾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连指导员,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第四团团长,豫鄂挺进纵队第四团团长,三团团长、政委,九团政委,五师十三旅三十八团政委,五师第三军分区参谋长,第二军分区参谋长兼襄南指挥部指挥长,襄南中心县委书记兼襄南指挥部政委,第三军分区参谋长,第五军分区参谋长,鄂豫皖湘赣军区鄂中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兼鄂中地委书记,江汉军区副政委,中原军区鄂中军分区政委,司令员兼政委、地委书记,鄂西北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江南游击纵队副司令员、副政委,中原独立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汉江军区第三军分区、襄南军分区司令员,江汉军区独立旅、独立一旅旅长、独立一师师长,解放军五十一军副军长,江汉军区独立二旅政委兼恩施地委书记,恩施地委书记兼湖北军区独立二师政委、湖北恩施军分区政委,湖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四十七军政委等职。1951年入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四十七军政委,参加了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荣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任华北军区炮兵政委、司令员,北京军区炮兵政委、司令员,中央工业交通政治部副主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军委基建工程兵办公室主任,基建工程兵部主任。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55年,授衔为解放军炮兵少将。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3月2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李人林同志是开国将军,是从湖北成长起来的军人
简介:八开的厚重的《李伯安画集》和竖立在中国大地上的顶天立地的李伯安墓碑,都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先生题写的。在1999年11月24日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李伯安画展开幕式上,刘勃舒先生激动了,他那充满激情的即席发言,把整个展览的气氛点燃并燃烧起来。正是在这浓烈的艺术氛围中,我被感染并产生访谈刘勃舒先生的冲动。半个月后,即12月9日,我到中国画研究院采访刘院长,他整整抽出4个小时同我畅谈李伯安及其作品,给我总的印象是,李伯安及其作品在中国画史上是顶天立地的,中国画在世界画坛上也是顶天立地的。李:在中国美术馆我参加了许多画展的开幕式,而这些开幕式基本上您都参加了,但是没有一次我看您情绪这么激动,所以在李伯安画展开幕式上我就盯住您了。您一上来,情绪就变了,整个参观的情绪全变了。另外,开幕式后,电视台记者专访您时,您的情绪也很激动,这就引起我注意。如果您在开幕式上不那么讲,那么李伯安的画展可能不会引起我那么大的兴趣,这一讲,使我对李伯安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那次开幕式上您为什么这么激动?刘:我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