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50例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25例,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组(EN)25例。分别于术后24h后给于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其间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营养评定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N+EN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小于PN组(P<0.05),且PN+EN组术后第8天血清白蛋白水平和体重恢复较快(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行,较TPN有明显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肠吻合术后再手术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总结外科治疗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1例胆肠吻合术后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再手术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研究探讨。结果81例患者再手术主要有5种原因,胆肠吻合口瘢痕狭窄伴结石形成;肝内胆管继发结石;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肠吻合口扩大;继发肝内胆管癌。81例随访3个月-13年,7例仍有间歇性畏寒发热和右上腹不适等症状。结论再手术主要原因是肝胆管残留结石、胆肠吻合口狭窄合并结石复发,这些主要与手术适应症掌握不严、术中未处理肝内病灶、胆肠吻合方式不当及肝内病灶清除不彻底有关,并发胆管癌也是应当引起重视的再手术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球菌临床感染情况及肠球菌的耐药情况,以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肠球菌感染。方法就我院在近期内临床各科室收集的76份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就患者肠球菌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解,同时采取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76份标本中合计检出肠球菌146株,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粪肠球菌(56株)和屎肠球菌(79株),此外,还检出11株其他种类的肠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替考拉宁敏感;屎肠球菌对利柰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奎奴敏感。结论不同肠球菌感染患者的其菌株的耐药性存在差异,临床应加强细菌监测并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对患者合理实施抗生素治疗,这样可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120例胃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术后不同营养方法分为研究组(早期肠内营养)60例和对照组(全胃肠外营养)60例,研究组在术后48h开始输注部分肠内营养制剂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在术后7d采用完全静脉营养,比较两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同。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的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方法,能够促进胃癌术后肠道功能的早期恢复,缩短住院天数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所收治的60例胃肿瘤手术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肠内护理模式,参考组采用肠外营养护理,详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结果经过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肠胃蠕动康复时间、术后8天与术前2天体重下滑值要显著优于参考组,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肿瘤术后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护理能够有显著改善患者肠胃蠕动效率,并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提高胃肿瘤患者的康复速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近年来我国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IBS-C)患病率逐年上升。本病有发病率高、病程反复和严重影响病人生存质量的特点,应受到广泛重视。本文通过对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IBS-C)中医药近十年文献的整理,分别从肝论治、从脾胃论治、从肝脾同治、从肺论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胃癌患者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将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期间某院接收要以手术为治疗方法的胃癌患者6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30例。在术后使用常规护理的患者为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干预性护理的为观察组。结果在治疗和护理后,在两组中的患者恢复程度均有多不同,但是比较而言,对照组的患者在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进食时间都明显长于观察组,两组在数据上存在显著差异,其结果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患者术后的早期肠内护理中加入干预性营养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促进胃肠道系统的恢复,有利于患者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