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话语标记和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指出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是用最小的努力去获得最佳效果的动态过程,是增强认知共性和语境效果的最佳手段,减少人们对话语进行处理加工时所需付出的努力,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 标签: 话语标记 关联理论 语用功能 话语生成和理解
  • 简介:教育发展到今天,能够被拿来谈论的也都谈论过了,即使是细枝朱节也都被揪出来——改正了,可无论怎么改问题还是层出不穷,那么,到底哪里出错了呢?我们仔细考察现实就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永远只是在复制着曾经走过的路程,却未曾想过自己应是全新的开始。就像教育中的话语一样,永远是在复述,没有一点真实的声音,使得教育在虚拟中建构无意义,教育主体则在其掩护下逃避真实。教育问题说到底就是教育主体有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真实的问题,而这也恰恰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根本。

  • 标签: 教育主体 话语 失真 个体 回归 教育发展
  • 简介:对同一言语事件,说话人和听话人由于共享的语境不同,针对不同的听话人,说话人选择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在探求话语建构的机制和言语选择方式的过程中,经分析认为:在以沟通为取向的交往行为中,要对语言作出连续不断的选择,这种选择是由语言内部(即结构)和语言的外部原因所驱动的.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时语境认知的不同,从而建构了不同的话语.

  • 标签: 言语事件 语境 认知 建构
  • 简介:教师话语权的霸权与缺失及如何赋予学生以话语权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分析造成教师话语霸权、话语权缺失及学生话语权失却的基础上.提出教师与学生话语权的共享是实现个体的主体性和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由之路。

  • 标签: 话语权 课堂话语权 主体性 话语霸权
  • 简介:文章介绍了普通话语音教学中的发音机制和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 标签: 普通话 语音教学
  • 简介:翻译的话语体系以美学、文学、哲学、语言学等为基础,在不同时期、不同语言背景下、不同历史约束下,甚至在不同性别的翻译者笔下,其体现的风貌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尽管翻译本身需要将译者和被翻译者的语言和文字在一定思维范畴和行业标准的限定下进行某种转换,并从修辞、文法、表现、思想等多方面尽量做到较为一致的统一,但是受到不同国家语言习惯、

  • 标签: 翻译者 话语研究 中西 对话 异同 话语体系
  • 简介: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校长开始“回归”课堂。校长听课评课作为常规性的学校管理工作有了新的内涵。校长要成为教育教学的实际领导者和管理者,拥有听课评课的“话语权”,需要从3个方面做准备:一是理念更新到位——认知、把握新课改下听课评课标准的特点;二是角色到位——确认、找到新课改下校长听课评课角色的科学定位;三是操作行为到位——科学、有效践行新课改下校长听课评课的“五个结合”:规律性与个性的结合、问题性与激励性的结合、实用性与引领性的结合、技能性与文化性的结合、研究性与开放性的结合。

  • 标签: 校长 课程改革 听课 评课
  • 简介:文章以"PervasiveComputing"为技术支撑,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研究框架,以外语教学领域的模态话语研究为表现形式,探索创建多模态视野下的外语网络交互教学模态,即供交际双方或多方信息全球实时传达、同步立体交互的多模态教学模式。

  • 标签: PERVASIVE COMPUTING 话语语境 网络交互 模态构想
  • 简介:农村学生是高考改革的主要参与者,但在话语资源、评价标准、主流媒体话语等方面遭受不平等。从批判话语分析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是意识形态建构和争夺话语主导权斗争的结果。为了保障农村学生的平等话语权,必须探究农村学生平等话语权缺失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源;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高考改革经验,践行话语民主,实现由受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向受高等教育权利平等的转变;采取多元评价、话语/权力批判等措施,保障农村学生的平等话语权。

  • 标签: 高考改革 农村学生 话语权 平等
  • 简介: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质造大国"的升级,以及文化强国的双重背景驱动下,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需要弘扬工匠精神。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考量工匠精神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即乐生、精工、尚巧。按照此内涵标准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严格要求,朝着"精品"的方向进行"打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关键素养,如精神信念、理论功底、话语逻辑等,从而直接或间接为他们的教育话语赋能,使其构建的教育话语更具实效性。在具体践行过程中,要注重相应文化体系的建设,以支撑和推动工匠精神的践行,具体来说,应完善制度文化促成工匠精神的习惯养成,强化对工匠精神认同的价值文化激励敬业精神的养成,落实管理文化为"工匠型"教师的个人利益护航。

  • 标签: 工匠精神 思政课 师德 话语认同
  • 作者: 韦丽秋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05-15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5期
  • 机构:摘要:基于语言力学在语言中的体现及其运用原则的分析,探讨教师在选择与使用教育性话语时应当注意的语言力度问题,以建构和谐师生关系和教育气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和谐师生关系和教育气氛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语言力度的得当使用,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及教育气氛的构建。教师教育话语的选择要遵循互换性、平等性及合适性原则。
  • 简介: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中学习者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进行意义建构的,意义体现在话语之中。因此话语成为研发和分析协作意义建构的焦点。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研究话语正在成为研究社会情境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因此通过研究话语来研究网络教育成为该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路径。文章在探讨了话语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结合CSCL中协作意义建构的特点,提出了适合运用话语分析方法研究问题的要素、原则和方法,最后提出了运用话语分析可以研究的CSCL问题及其意义。

  • 标签: 话语 协作意义建构 话语分析 社会文化视角
  • 简介: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全球文化多元化和交际多模态化发展的需要;是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是树立大学生多元识读意识、培养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需要。,“教师一学生一评估”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实现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多模态 意义 途径
  • 简介:文章以勒弗维尔关于翻译中操纵改写论为立足点,对钱歌川译作《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翻译策略确定问题作较详尽的剖析,以期为钱氏的翻译思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 标签: 钱歌川 权利话语 翻译策略
  • 简介:以“听课制”为格局的传统教研制度局限了广大民间语文教师的话语权。由此一方面使得语文课堂理论的产生缺失原创精神,另一方面也阻滞了理论与日常课堂实践之间的有效流通。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改革,取决于基层教师对理论自觉反思意识与日常课堂生活情结之间的有机融合。因而,语文理论研究者应把视野投向广大的民间课堂,释放民间教师的话语权,并与他们建立起富有成效的会话与沟通,这就需要突破固有的传统教研体制,倡导以“课堂志”、“课堂叙事研究”、“课堂教学案例”为平台,从教师个体、校本、区域三个层面搭建小学语文立体、平民化的教研模式,在为广大基层语文教师提供“说自己日常课堂故事”自由话语舞台的同时,释放隐蔽在民间课堂里的小学语文原创营养,从而构建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日常实践生活,开创语文学术的新繁荣。

  • 标签: 民间日常课堂实践 语文理论原则 民间语文教师 课堂话语权 小学 语文教学
  • 简介:基于公共政策四维视角,构建用以分析国家教育事业"五年规划"的"价值-行动-约束"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文本话语演变延续"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之逻辑,政府总体包揽教育让渡于公共服务治理的技术经营。具体来看:价值引导方面,从政治理念转向技术监督,其中多重教育目标结构设计、项目制动议是价值引导的主体内容;行动体系方面,从国家管控到治理改善转变,其中教育体制改革、结构完善、公平与福利共享是重点,人才培养改革是亮点;约束条件方面,从资源投入到合作宣传转变,其中规划落地时更强调政府角色转变、评估督导与社会支持。

  • 标签: 教育规划 政策四维视角 话语分析 五年规划
  • 简介:“换导师”并非中国大学特有之事务,但其在中国的遭遇却具有本土特征。小小事件所反映出的中国大学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直指制度与人心,不得不令人深思。以个案教师对“换导师为何不容易”的访谈文本作为原始材料,展开批判话语分析,力图揭示整个文本的解释性主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语词意义分析,最后呈现出不同话语之间的权力结构。经分析发现,受访者之所以认为换导师在中国是一个“事件”,乃是因为其认为,是否有学生关乎着“身份”,而身份是十分重要的。受访者在访谈中使用的“身份”概念具有三种意涵,而其中大多数情况皆指社会声望之意。这种身份情结和关系思维所属的传统文化话语占据了这一访谈文本之话语秩序的顶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也助力了现行的大学管理话语,二者一同挤压着人才培养话语的空间,使教师空留一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念想。

  • 标签: 批判话语分析 身份 人才培养 “换导师”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