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西文化关键词”计划最初是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人文部主任LindsayWaters博士、中山大学王宾教授等在1996年开始酝酿,后得到中国文化学院跨文化研究院和欧洲人类进步基金会的支持,同意将它纳入这两个机构的合作开发计划来提供帮助.经过约一年多时间的讨论,广泛征求了中西双方有关学者的意见之后,
简介:<正>汉语量词可以大别为两类:一类是单位词,表示度量衡单位、集体、部分等;一类是个体量词,又被称作“天然单位词”“类别词”等。前一类为各语言所共有,后一类则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等的一大特点,受到汉语学界的重视,论文时见,专著迭出,描写研究得十分详尽。下文的“量词”专指这后一类。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三本书”中的“本”纯属无用信息,象英语的threebooks那样说成“三书”似乎也传达了同样多的信息,那么量词在汉语中的存在价值何在?为什么会从无到有、以少到多、直至蔚为大观?多数量词研究的论著似乎都没有从宏观上提供汉语量词这“所以然”,虽然对“其然”的微观描写已经十分完备。本文只想尝试一下这种宏观分析,不少地方尚属推测,希望引起讨论。我们重点想从现代汉语的共时角度来谈一下量词的存在价值。存在价值之一,凑足音节。汉语词从先秦以来愈益双音节化,而且,在句法结构中,倾向于单音节词配单音节词,实为凑成一个双音节单位(鲜鱼、赛球)、双音节词配双音节词(新鲜蔬菜、篮球比赛)。这中间,名词走在双音化的最前列,数词从零到十却都没有双音化,于是,当数词和名词组合时,就会出现大量的单、双相配这种不合汉语趋势的配合(一石头、三钢笔),而量词正好跟数词凑成一个双音节单位,于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