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锡伯语文是满语文的继续,但随着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在满语文的基础上,形成于锡伯语文。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密切,锡伯语文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双语教育成为锡伯族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汉文化的重要作用为广大群众所共识。锡伯语文的发展表现出几个很明显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后,锡伯语文呈现较明显的衰落趋势,这是客观规律。但是,语言的消亡,并不等于民族的消亡,民族的消亡是漫长的历史过程;语言的消亡,仅仅是一种工具的消失,亦仅仅是民族的四要素之一。

  • 标签: 锡伯族 语言文字 发展趋势
  • 简介:清朝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满族骑射传统的保护及传承,除了采取下诏定制学习骑射,考核八旗骑射技能等措施外,还鼓励刊刻出版关于习射的书籍。满汉合璧的《射的》就是一部浅显易懂、简明实用的习射类书籍,在对习射要领阐述的同时,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骑射当中包含的精神内涵,以及清朝统治者对"骑射"制度的大力提倡。

  • 标签: 清朝 满族 《射的说》 骑射
  • 简介:满族早期的宗教信仰虽以萨满教为主,但随着与其他民族的日益交往以及清朝统治的需要,佛教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满文创制后不久,就开始大量翻译佛经。藏传《佛阿弥陀经》是佛教经咒类文献之一。颇具代表性。通过对满译《佛阿弥陀经》中词语的研究可以发现,诸佛名号的翻译不仅采用了音译的方式,同时也采用了意译的方式,且部分满文词语的语义在佛经中发生了变化。

  • 标签: 满文 佛经 翻译方法
  • 简介:天命三年(1618年),随后金大军伐明的萨哈尔察部头目萨哈连,乘乱离主,脱离蒙古扎噜特部,东投赫图阿拉,被努尔哈赤招为额驸。其所尚格格先为大臣费英东之女、后为叶赫贝子之女,均非爱新觉罗皇室。天聪年间,萨哈连额驸迁居盛京,不久病故于此。其后人分为二支:一支迁赴京城,融入满洲;另一支则成为锡伯人,初隶蒙古扎赉特部,至康熙中叶为清廷赎出,最终被编入盛京驻防八旗。萨哈尔察部即清代蒙古文史籍所提及的额里古特部。将萨哈尔察视为达斡尔族的他称、将额里古特解作鄂温克族别名的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 标签: 萨哈连 萨哈尔察 额里古特 额驸 黑龙江
  • 简介:通过对满族长篇部《乌布西奔妈妈》与汉族史诗《诗经·大雅·生民》的比较,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的共同点,同时又各具特色,反映了满汉两民族在历史文化、居住环境、信仰观念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异同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会产生相似的思维模式与心理建构,另一方面反映了汉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辐射影响.

  • 标签: 《乌布西奔妈妈》 《诗经》 满族说部
  • 简介:《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表明,迭斡尔族民间流传的“齐帕告状”故事是有其史实原型的。但为齐帕所控告而遭惩之人,却不是故事中所说的巴尔达齐,而是一个名为巴尔达楚之人。故此巴尔达齐曾遭清廷惩处的说法,应是源于人名的误传,而并非是出自时人对康熙年间在北京的部分精奇里氏达斡尔人迁回布特哈一事的妄揣。

  • 标签: 齐帕告状 巴尔达齐 达斡尔族 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