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颌面部良性肿瘤切除的可靠性.方法:18例颌面部良性肿瘤患者,男7例,女11例;年龄5-34岁,平均16.8岁.前额部纤维瘤3例、脂肪瘤4例;颧部脂肪瘤2例、肌内静脉畸形3例、皮样囊肿6例.肿物大小1.7cm×2.2cm-2.0cm×3.2cm.全部病例在内镜辅助下耳屏前或发际切口切除.结果:全部肿瘤完整切除,手术时间45-75min,平均54min.术中出血量6-15mL,平均8.5mL.手术过程顺利,切口一期愈合.随访2-8个月,肿瘤无复发,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结论:内镜辅助下耳屏前或额部单通道小切口切除颌面部良性肿瘤安全、可靠,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术前设计和内镜技术应用于颧骨颧弓骨折复位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4例B型颧骨颧弓骨折患者,均伴发颧弓骨折,面部凹陷明显伴开口受限。术前行CT扫描后将数据转化为STL格式,3D打印骨折模型和镜像模型,在模型上完成手术设计和钛板预弯制。手术采用耳屏前小切口和颧弓表面隧道手术入路,内镜辅助下完成颧弓骨折的复位及坚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面部恢复对称性,面部凹陷消失,开口度正常,面部瘢痕不明显,无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术前3D模型手术设计降低了内镜辅助下行颧弓骨折复位固定术的难度,提高了手术精准度,避免了头皮冠状切口,创伤小,美容效果好。
简介:目的:创建羊髁突囊内B型骨折并同期行坚强内固定术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髁突囊内骨折固定术后的愈合情况。方法:12只6个月龄山羊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8只,一侧关节手术造成髁突囊内B型骨折并用两孔钛板+钢丝固定,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3、6个月各处死6只,术后即刻及3、6个月行螺旋CT扫描,手术前和处死前测量实验动物的体重和最大开口度,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自身术后3、6个月体重和术前体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术前及术后3、6个月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最大开口度自身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螺旋CT显示骨折固定良好,固位钉稳固,骨折愈合良好。结论:髁突囊内B型骨折后施行恰当的坚强内固定术,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简介:目的:探讨下颌骨重建术后重建板断裂或松脱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2—2005年间因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进行下颌骨重建的129例患者进行随访。根据重建方式分为2组,其中78例患者采用骨移植修复,51例患者采用单纯重建板修复。10例患者术后1~30个月发生重建板断裂或松脱。其中,8例采用单纯重建板修复,另2例分别采用血管化腓骨肌瓣和髂骨肌瓣修复。应用SAS6.12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重建板断裂及松脱的发生率为7.75%,骨修复组和单纯重建板修复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应用重建板进行下颌骨重建。钛板发生断裂及松脱的可能性大于骨移植修复。同期行骨移植重建下颌骨,或在局部和全身疾病控制后尽早进行二期骨移植重建下颌骨,是预防此类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简介:目的:比较上颌骨大型缺损后,行颧区成形术,在颧骨体底部垂直于(牙合)平面方向植入的种植体,与直接往颧骨体斜向30°植入的种植体在垂直(牙合)力作用下表现的生物力学行为差异.方法:按照两个不同种植体义颌的设计特点建立两个一侧上颌骨大型缺损种植体复合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相同的垂直于(牙合)平面加载100N,比较两者的受力情况.结果:斜向植入种植体颈部最大等效应力约是垂直植入种植体的4倍;最大拉应力约是垂直植入种植体的10倍;最大压应力约是垂直植入种植体的5倍;最大剪应力约是垂直植入种植体的4倍.虽然两者在颧骨体以外其余部位的应力分布均类似于颧突支柱的应力传导路径,但斜向种植体受侧向力后在主要传导路径上的最大应力值都要明显高于垂直种植体的轴向受力情况.结论:无论是颧骨体研究区的应力分布,还是颧骨体以外其余颅骨骨质的应力情况,垂直植入都要明显优于斜向植入.提示采用在颧区垂直种植的颧颊翼种植体义颌,比颧骨体斜向种植的常规种植体义颌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表现.
简介:医护人员处于被血源性病原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中。本文所推荐的控制感染的方法可应用于提供口腔治疗的各种设施中。牙科医生在从事专业工作中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危险性仍较低。而口腔医护人员通过工作接触而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危险性则比一般人群高出10倍。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般来说,怀疑有肺结核或喉结核的人,如果正在咳嗽,或接受可诱发咳嗽或有飞沫产生的治疗,或痰中的酸固杆菌阳性,则应认为其具有传染性。虽然由口腔医护人员将血源性感染传播给患者的几率极小,但其确切的危险性并没有经过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来量化。因此应该强调始终如一地坚持所推荐的预防传染的策略,包括应用防护屏障和采取恰当的消毒灭菌方法。每个牙科诊所都应有成文的器械再消毒、诊椅清洁、受伤时处理等规章。这些努力会促使建立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设备、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设施。
简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会导致牙龈及牙周组织发生不同的改变。目前,这种具有特定发病过程,病情进展,以及对治疗呈现抵抗性的牙周病越来越多。临床上伪膜型或口疮型念珠菌病,以及所谓的乳头状增生可能是真菌感染所致。白色念珠菌感染好发于颊,腭,舌背及口角区,很少累及牙龈及牙周组织。免疫功能缺陷会导致病毒的活化和感染。复发性坏死性溃疡可能是I型或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而明显局限型溃疡可能是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口腔卡波济氏肉瘤最初表现为蓝色或红色斑点,继而转变成为蓝色,有时像淋巴瘤样或淋巴管瘤样的外生性肿瘤。
简介:目的:探讨控制口腔综合治疗台(DU)手接触部位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抽取门诊DU10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张。实验组采用消毒避污法,对照组采用擦拭消毒法控制交叉感染。每组牙椅控感前后各随机采样30次,比较两组控感前后细菌菌落数和操作时间、成本核算的差异。结果两种措施均能有效控制交叉感染,两组间控感前菌落数(t=-0.775,P=0.338)、控感后菌落数(t=0.383,P=0.845)、成本核算(t=-1.726,P=0.421)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操作时间明显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90,P=0.000)。结论消毒避污法和擦拭消毒法均能有效控制DU手接触部位交叉感染,消毒避污法能减少消毒剂气溶胶对空气的二次污染,擦拭消毒法更快捷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