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诊手外伤术中应用改良前臂骨间背侧皮瓣切取法治疗的皮瓣成活率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的30例急诊手外伤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改良前臂骨间背侧皮瓣切取法治疗,对患者治疗后的皮瓣成活率分析,并探讨患者的皮瓣外形及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30例患者手术后皮瓣全部成功,皮瓣成活率为100%.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优19例,良9例,可2例,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3.3%.和术前对比,患者术后的关节活动度有显著提高,差异对比显著P<0.05.结论改良前臂骨间背侧皮瓣窃取法在急诊手外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皮瓣成活率,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急诊手外伤;改良前臂骨间背侧皮瓣切取法;皮瓣成活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028-02
简介:目的探讨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同种异体移植促进预构皮瓣的血管再生,从而提高预构皮瓣存活率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并标记新西兰大白兔的BMSC。在实验兔腹部两侧构建预构皮瓣,两侧皮瓣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股血管周围经皮注射已标记的BMSC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第7天追踪观察BMSC移植后的成活情况,术后第14天掀起以股动静脉为轴心血管的岛状皮瓣,分别对两组的岛状皮瓣进行BrdU/vWF的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对岛状皮瓣中的VEGF进行WesternBlot半定量分析;岛状皮瓣形成后第7天,观察两组皮瓣的成活情况。结果BMSC异体移植后成活良好;实验组皮瓣内VEGF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皮瓣内BrdU标记阳性细胞胞浆内有vWF信号;将预构皮瓣制成岛状皮瓣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93.1±2.6)%、(51.5±7.5)%,P〈0.05。结论异体移植BMSC可促进预构皮瓣的血管再生,提高预构皮瓣存活率。
简介:目的探讨上肢微型游离皮瓣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皮瓣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手外伤科行上肢微型游离皮瓣修复手部皮瓣缺损的患者102例共118指,其中右手68例,左手34例,拇指皮瓣缺损48例,食指30例,中指20例,环指15例,小指5例,均为不规则创面,面积(1.5cm×2.0cm)~(3.0cm×5cm)。结果本组102例患者(118指)均顺利完成手术修复缺损,118指皮瓣均顺利存活,均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手指创面外观恢复良好,均无需再次手术修复。供、受区伤口均直接缝合并Ⅰ期愈合,供区仅残留局部线性瘢痕。术后出现静脉危象4例,经局部皮瓣按摩、红外线理疗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使用标准》评价疗效,优38指,良74指,差6指,优良率为94.9%。结论上肢微型游离皮瓣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创面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术后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蒂部筋膜对大鼠肋间后动脉穿支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雌雄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每组25只。于每只SD大鼠右侧背部设计并切取以肋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皮瓣,大小为10.0 cm×2.5 cm,A组保留穿支及其周围2.5 cm×1.0 cm的筋膜组织,B组仅保留穿支,尽可能剔除穿支周围的筋膜组织,最后均将皮瓣原位缝合。观察术后2组皮瓣成活情况,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切取2组皮瓣组织行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标本血管生成情况,并应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统计术后第7天HE染色切片中的血管密度,测量并计算血管直径及血管壁厚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组皮瓣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细胞珠蛋白(CYGB)表达的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皮瓣组织中HIF-1α和CYGB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并比较2组间的差异。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皮瓣术后成活良好,B组术后7 d皮瓣远端缺血坏死,A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为96.19%±0.65%,高于B组的88.97%±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结果显示,2组皮瓣组织均可见新生血管,A组新生血管多于B组;A组血管密度、血管直径、血管壁厚度分别为(7.77±0.92)条/mm2、(65.23±14.62) μm、(10.49±1.99) μm,均高于B组的(5.82±0.85)条/mm2、(40.61±7.78) μm、(6.27±2.63) 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A组HIF-1α表达高于B组,并逐渐趋于稳定;A组和B组CYGB表达于术后第7天达到高峰。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术后第1、3天A组中HIF-1α表达量高于B组(P均<0.01),于术后第5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术后第5、7、9天B组中HIF-1α表达量高于A组(P < 0.01),直至第9天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术后第3、5、9天A组中CYGB表达量均高于B组(P<0.01),A组和B组CYGB表达量均于术后第7天出现峰值。结论大鼠肋间后动脉穿支蒂皮瓣切取时在蒂部保留部分筋膜,可提高皮瓣成活面积,可能是其中的HIF-1α的表达稳定及CYGB的表达上调所致。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支血管蒂顺行推进皮瓣、逆行旋转皮瓣等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股前外侧皮瓣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支皮瓣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股前外侧皮瓣供区修复后皮瓣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皮瓣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皮瓣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股前外侧皮瓣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简介:目的通过对传统游离皮瓣与穿支皮瓣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两种皮瓣、手术风险、成活率及术后功能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试图找出预防、解决方法。方法通过对2000年至2010年,1320例游离皮瓣、肌皮瓣及穿支皮瓣病案资料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300例,(180例传统皮瓣、120例穿支皮瓣)进行随访研究。随访1.5~5年。从皮瓣选择、设计、切取、移植、供受区的处理以及修复后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找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项分析原因,并根据临床经验和教训,提出预防、应对的措施和方法。结果300例皮瓣,因故放弃和失败10例,成功率为96.7%,术后皮瓣坏死率为3.3%。术中发生血管危象38例,其中传统皮瓣16例,穿支皮瓣22例,传统皮瓣经对症处理解除危象27例,手术挽救成功1例;穿支皮瓣对症处理解除危象19例,1例失败放弃,2例穿支皮瓣部分坏死。完全失败10例。本组急诊皮瓣手术32例,感染率仅为3.2%。慢性创面268例,感染率为8.58%,慢性创面感染率远高于急诊创面。其它还有:边缘愈合不良及部分坏死、皮瓣与受区匹配问题、供区遗留创面、瘢痕,功能障碍等问题。结论预防和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是保障皮瓣成活的关健。严格遵守皮瓣切取原则,控制好修饰性切取适应证,注意皮瓣张力是皮瓣手术的技术要求。手术供区正确封闭处理方式,是预防、解决并发症及功能不良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舌癌术后效果及肌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自2023年5月到2024年5月,选取我院收治的舌癌手术患者100例,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标准护理,而实验组则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的策略,比较两组的口腔清洁度、肌皮瓣成活率及护理指标。结果: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口腔清洁度及肌皮瓣成活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和发音标准评分都有所提升,同时,其住院时长和费用更少(p<0.05)。结论:对舌癌患者应用个体化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口腔卫生和肌皮瓣存活率同时也能增强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和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膊镶术(Lasek)后,角膜上皮瓣成活的影响因素。方法对Lasek治疗的24例(46眼)手术后1,4,7天,1,2,4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角膜上皮瓣观察。结果22例(44眼)角膜上皮瓣成活,视力恢复达术前最佳矫正水平,成活率占95.65%。未成活两例(2例)其中1例(1眼)为上皮瓣破裂,1例(1跟)为上皮瓣丢失,占未成活率4.4%。结论Lasek术后角膜上皮瓣成活与否,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也决定了Lasek的临床疗效,其中术前麻醉剂使用不当,角膜瓣制作时阔过长,粗暴,使上皮瓣边缘不整.瓣破碎,对位不良。角膜瓣制作过大,术中术后患者不合作等是其主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旋转皮瓣和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的54例面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27例,分别采用旋转皮瓣、改良菱形皮瓣。比较两组的术后切口长度、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比较切口长度,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满意度,试验组面侧颧颊部缺损患者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缺损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旋转皮瓣和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疗效相当,临床上需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一种快速精确测量皮瓣面积成活率的新方法,为临床评价皮瓣存活情况提供一个量化指标。方法将2827.3 mm2的大布块置于左膝关节、右肘关节和左手背掌指关节处,将201.1 mm2的小布块粘贴于左示指指腹。用3D扫描仪扫描每个部位10次,计算并统计学比较测量面积与已知面积的差别。选我院行皮瓣修复后存活的病例,将1855.0 mm2的布块剪成不同的形状放置在存活皮瓣的表面,模拟成临床5例不同存活情况的皮瓣修复病例。3D扫描测量皮瓣面积成活率。结果大、小布块在人体不同部位所测得的面积结果显示:测得面积与已知实际面积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5例模拟病例的皮瓣面积成活率结果显示:无论皮瓣坏死区域如何变化,3D扫描仪均能准确测得坏死总面积,并得到皮瓣面积成活率。结论3D扫描仪可快速精准测量皮瓣存活面积和坏死面积,从而获得皮瓣面积成活率。皮瓣面积成活率可作为临床判断皮瓣存活情况的一种量化评价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面部创面整形修复患者使用局部皮瓣修复治疗的成活率及面部形态恢复情况 。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至 2020年 2月 内收治的 61例 面部创面整形修复患者,所有患者行局部皮瓣修复进行面部修复治疗,统计分析患者的皮瓣成活率(切口愈合良好)及面部形态恢复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中, 57 例患者切口愈合效果良好,皮瓣生活率为 93.44% , 4 例患者皮瓣尖端坏死,皮瓣失败率为 6.56% , 且 56 例患者面部形态恢复情况良好, 5 例患者面部形态恢复情况较好,未有恢复效果不好的患者,因此,使用 局部皮瓣修复进行面部创面整形修复,其 面部恢复情况均较理想,总恢复情况为 100% 。结论:对面部创面整形修复患者使用局部皮瓣修复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皮瓣成活率,促进患者创面形态有效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岛状皮瓣及其组合皮瓣在外鼻肿瘤切除后鼻翼缺损一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11例外鼻肿瘤切除后存在鼻翼贯通或全层缺损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1~89岁。依据鼻翼缺损范围,选择岛状皮瓣、岛状皮瓣联合鼻唇沟瓣或V-Y推进皮瓣、岛状皮瓣联合双叶皮瓣等进行修复。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治疗效果。结果1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随访5~59个月,鼻部外观及通气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结论对于外鼻肿瘤切除后鼻翼缺损的患者,选择适合的岛状皮瓣或组合皮瓣进行修复,可以重建较为理想的鼻部外观和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带蒂皮瓣移植修复后应用系统护理与普通护理对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患者合计80例纳入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分别开展普通护理和系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炎症因子指标、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系统护理后,皮瓣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炎症因子指标更优、护理满意度和预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蒂皮瓣移植修复后应用系统护理的效果显著优于普通护理,皮瓣成活率更高、患者的满意度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小腿到足踝外伤皮瓣移植术采取渐进式护理的效果及对其术后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病发小腿到足踝外伤患者研究,均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入院就诊,均予以皮瓣移植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以入院单双号分组,等分为2组,参照组接受基础护理,观察组基于此采取渐进式护理,对比效果。结果:①皮瓣移植成活率:与参照组比,观察组术后皮瓣移植成活率表现出更高水平(P<0.05);②VAS、静脉血流速度:术后3d,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参照组,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小腿到足踝外伤皮瓣移植术采取渐进式护理效果确切,有益于移植成活率提高,减轻患肢疼痛,改善血流状况,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