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检验热力及紫外线(ultraviolet, UV)辐照对轮状病毒(rotavirus,RV)的消毒效果,为环境消毒RV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计算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median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检测在热力及紫外线处理后RV的滴度变化,判断消毒效果。结果RV在37 ℃下24 h内病毒活性无明显变化。在56 ℃及以上温度下对RV作用10 min即可达到消毒效果。在距离紫外光源15 cm、30 cm处辐射7 min均可对RV产生消毒作用,分别辐射10 min、15 min可达灭活效果。在距离紫外光源1 m处辐射30 min或距离紫外光源2 m处辐射60 min以上均可以达到消毒作用。结论通过56 ℃及以上温度、近距离UV辐射可对RV进行有效消毒,但距离UV光源较远时则需更长时间的辐射达到消毒作用,为消毒和灭活RV提供了参考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便携式紫外线光疗仪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到2020年12月中的72例患者作为护理研究对象,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6人;对照组使用药物外涂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紫外线光疗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好,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所有指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紫外线空气消毒使用现状及医护人员的认知情况,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采用自制紫外线空气消毒相关知识问卷,利用微信网络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0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490名医护人员紫外线空气消毒原理和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时注意事项回答正确率分别为83.30%(408/490)和63.30%(310/490);不同职称的医护人员紫外线空气消毒认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97,P<0.05)。医护人员对紫外线空气消毒的培训需求最高的是"紫外线灯的室内正确使用方法"。结论我国医护人员对紫外线空气消毒的使用现状和认知存在严重不足,建议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加强培训。
简介:摘要:紫外线作为一种低能耗不可见的电磁辐射,依照其波长大约可以将其分为A、B、C三个段位,杀菌作用最强的是C波紫外线。将紫外线应用到医院消毒中去已经有了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消毒技术和方法也处于一种层出不穷的状态,但是紫外线这一比较古老的方式优势条件也是不同忽视的,像是效果可靠、价格比价实惠、使用起来十分方便等。并且与其他的方式对比可知,这是难以取代与比拟的。并且至今紫外线也始终都被应用到医院、防疫站以及美容院等地方。紫外线的物理消毒方式在医院的是使用时间较长,使用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为有效的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损伤,需尽可能增强学习力度,积极进行有效应验的总结,明确紫外线杀菌原理、实际应用范围与检测方式等,将其正确的使用起来。本文重点研究分析了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有关紫外线消毒技术的使用状况。
简介:【摘要】目的:选取接受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治疗的患者,对其实施紫外线照射治疗,探究预防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对小鼠皮肤中长波紫外线损伤的修复效果,为皮肤光损伤治疗提供思路。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提取C57BL/6小鼠腹股沟及肾周脂肪组织,处理获得小鼠ADSC,并进行表面标志物、成脂、成骨分化能力鉴定。小鼠光老化模型用SS-03AB型紫外光照仪照射,UVB总剂量9.45 J/cm2,UVA总剂量94.5 J/cm2。实验小鼠(72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DMEM(培养基)组、ADSC组,各18只。正常组、模型组照射结束饲养2周后取材,ADSC组照射结束后给予200 μl ADSC悬液皮下注射,DMEM组给予200 μl无血清培养基,均在2周后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染色。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处理。结果提取细胞鉴定为脂肪干细胞。HE染色可见镜下炎症细胞浸润ADSC组比DMEM组(t=20.649,P<0.001)和正常组(t=16.147,P<0.001)显著减轻,真皮层厚度增加。Masson染色见ADSC治疗后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密度明显增高。结论皮下注射ADSC可减轻炎症反应,促胶原组织增生,增加真皮层厚度,有效抵抗UVB造成的炎症损伤和胶原断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围白斑照射治疗难治性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治疗的126例难治性白癜风,分别采用遮盖白斑、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围白斑区域皮肤和常规照射白斑治疗,每周2次,持续3个月。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的疗效。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按1∶1匹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层分析围白斑照射法对于难治性白癜风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围白斑照射组皮损420处,常规照射组257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每组各190处,匹配前后,围白斑照射组有效率(71.9%、67.9%)均高于常规照射组(31.9%、30.0%,均P < 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白斑照射与常规照射对疗效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 4.9,95% CI:3.2,7.6,P <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围白斑照射与常规照射对疗效的影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OR = 12.0,95% CI:6.5,22.3,P < 0.001)。对不同毛发类型与照射方法对白斑疗效的影响进行分层分析,匹配前,毛白白斑采用常规照射187处,围白斑照射246处,毛黑白斑采用常规照射70处,围白斑照射174处;匹配后,毛白白斑两照射组各140处,毛黑白斑各50处。对于毛白白斑,匹配前后围白斑照射组的有效率(77.6%、72.8%)均好于常规照射组(19.3%、20.7%,P < 0.01)。对于毛黑白斑,匹配后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08)。结论围白斑窄谱中波紫外线对于治疗难治性白癜风尤其是白斑处毛发变白的皮损疗效优于一般照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照射时间下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胶原交联术对兔视网膜的影响,寻找照射的安全时间。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0 min组)和照射10、20、30及40 min组,每组12只,均取左眼进行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胶原交联照射(370 nm,10 mW/cm2)。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各组视网膜病理组织学改变;采用生化反应试剂盒检测并比较各组视网膜组织中丙二醛(MDA)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并比较各组视网膜组织中SOD、CA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有序,照射10 min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视网膜结构损伤逐渐加重。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对照组光感受器细胞外节膜盘层状结构完整,光感受器细胞内节线粒体结构完整,线粒体嵴结构连续,照射10 min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视网膜结构损伤逐渐加重。各组视网膜组织中MDA浓度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25,P<0.05),其中照射20 min、30 min、40 min组MDA浓度分别为(11.31±1.84)、(14.94±1.04)和(18.25±1.42)nmol/mgprot,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3±0.02)nmol/mgpro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照射20 min、30 min、40 min组MDA浓度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视网膜组织中SOD、CAT和GSH-Px活性及SOD、CAT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逐渐降低,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4.09、34.18、35.60、115.75、78.86,均P<0.05),其中照射20、30、40 min组与对照组比较,照射20 min、30 min、40 min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0 mW/cm2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胶原交联照射兔眼10 min是安全的,照射时间过长可引起视网膜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