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开腹胃癌根治术用于早期胃癌治疗的不同效果。方法:从2021年8月-2022年4月肿瘤科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中随机选择50例作为观察对象,均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5例接受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另外25例纳入观察组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对比临床手术指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更少,且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消耗时间相比明显更短,两组临床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0%,组间结果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相比,在早期胃癌治疗过程中使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疗效更加明显,其手术时间与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并发症情况较少,腹腔镜手术更具有安全性与有效性,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对早期胃癌患者采取不同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02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期胃癌患者采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胃癌根治术在胃癌患者中的疗效差异。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60例胃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行全阻断胃癌根治术)和对照组(行传统的胃癌根治术), 各 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两组患者 1、 3、 5年生存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 1、 3、 5年生存率分别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全阻断胃癌根治术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疗效显著, 值得借鉴。 【关键词】 全阻断胃癌根治术;胃癌;生存率;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 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 2018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在医院行 18F-FDG PET-CT检查和胃镜检查的 3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 20例胃癌患者,比较 18F-FDG PET-CT和胃镜两种方式的诊断符合率以及 18F-FDG PET-CT和手术病理 TNM分期。结果: 18F-FDG PET-CT 诊断符合率为 85%,胃镜诊断符合率为 90%,两种方式诊断无明显差异( P>0.05); PET-CT T期总体检测符合率为 80%, N期的灵敏度为 73.33%,特异性为 80%, M期的的灵敏度为 85.71%。结论: 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 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高,意义重大,属于非侵入性恶性肿瘤检测技术,其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较高,能有效辅助胃癌制定手术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镜活体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对比结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 103例,全部患者均行胃镜活体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检查,比较两种方式诊断胃癌的确诊率、组织类型、病变形态和分化程度结果。结果:胃镜活体检查胃癌的确诊率 (93.20%)低于外科手术病理检查 (100.00%),两种检查方式诊断胃癌患者组织类型、 BorrmannⅣ型和分化程度的结果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 0.05)。结论:胃镜活体检查诊断胃癌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但在胃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病变形态评估方面仍存在误差,需以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提高诊断结果的可靠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EGC)黏膜下浸润的特征表现,通过联合白光内镜及窄带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ME-NBI)检查提高EGC浸润深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术前怀疑EGC于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病灶特征及术后病理等信息,分析EGC黏膜下浸润的特征、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EGC浸润深度的模型。结果195例患者(207处病灶)纳入研究。207例病灶以2∶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138处)及测试组(69处)。在建模组,病灶位于胃上1/3(OR=12.949,95%CI:2.148~78.070,P=0.005),胃中1/3(OR=7.534,95%CI:1.044~54.360,P=0.045),病灶长径>2 cm(OR=6.828,95%CI:1.657~28.136,P=0.008)及存在扩张血管(OR=6.856,95%CI:1.577~29.805,P=0.010)是病灶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浸润深度预测评分系统(DPSS)(病灶位于胃上1/3、病灶位于胃中1/3、病灶长径>2 cm、存在扩张血管各为5分、4分、4分、4分)。在建模组及测试组,DPSS预测病灶黏膜下浸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95%CI:0.809~0.960)及0.799(95%CI:0.684~0.914)。界值为8分时,建模组及测试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3.3%、71.4%,特异度分别为76.2%、74.5%。结论联合普通白光内镜及ME-NBI建立的DPSS可以较好地预测EGC浸润深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镜活体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对比结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03例,全部患者均行胃镜活体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检查,比较两种方式诊断胃癌的确诊率、组织类型、病变形态和分化程度结果。结果胃镜活体检查胃癌的确诊率(93.20%)低于外科手术病理检查(100.00%),两种检查方式诊断胃癌患者组织类型、BorrmannⅣ型和分化程度的结果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镜活体检查诊断胃癌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但在胃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病变形态评估方面仍存在误差,需以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提高诊断结果的可靠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联合胃蛋白酶原-Ⅰ(PG-Ⅰ)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10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早期胃癌组,男81例,女27例,年龄(49.34±4.15)岁,年龄范围为35~59岁。另选取同期行身体检查的105例健康者为健康组,男75例,女30例,年龄(50.12±4.31)岁,年龄范围为37~60岁。比较两组的血清VDBP、PG-Ⅰ、胃蛋白酶原比值(PGR)水平及其各个指标对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早期胃癌组患者的VDBP[(4.07±1.36)μg/L]、PG-Ⅰ[(88.81±38.67)μg/L]、PGR(6.88±3.33)水平低于健康组[(4.88±1.58)μg/L、(105.2±43.09)μg/L、(8.43±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VDBP与PG-Ⅰ、PGR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VDBP、PG-Ⅰ、PGR诊断早期胃癌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8、0.793、0.833;联合诊断后VDBP/PG-Ⅰ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95,VDBP/PGR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16。结论VDBP可作为筛查早期胃癌患者的新型诊断指标,与PG-Ⅰ联合诊断可进一步提高对早期胃癌筛查的准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抗体G(Hp-IgG)联合胃镜检查筛查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 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于2021年7月-2022年2月收治的73例患者,均行胃镜检查、Hp-IgG检测,比较胃癌患者、癌前病变患者HP-IgG检测结果差异,并分析单一胃镜检查、HP-IgG检测与联合筛查对疾病诊断价值。 结果 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进展期胃癌及早期胃癌HP-IgG阳性率分别为83.33%、83.33%、84.61%、87.50%及77.7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胃镜、HP-IgG检测比较,胃镜联合HP-IgG检测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AUC值更高(P<0.05)。 结论 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Hp-IgG联合胃镜检查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