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陕西省西安市恶性肿瘤分布情况以及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提高恶性肿瘤预防的针对性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在西安市社区选取患恶性肿瘤并进行过手术治疗的782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利用SPSS16.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28.5%,其次为呼吸系统恶性肿瘤,乳房恶性肿瘤,分别为20.2%、16.5%。恶性肿瘤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多为康复训练,占42.5%,其次为营养指导,占26.2%,排在第三的为健康教育,为10.9%。结论加大消化、呼吸系统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康复以及营养指导业务服务能力,是降低恶性肿瘤发病、提高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重要举措。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对高品质城市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绿道作为一种线形开敞空间,不仅承担了城市生态修复的生态功能,更是串联城市景观节点,链接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融合了环境、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文章通过案例研究,明确绿道的分级分类和定义,通过解读西安“三河一山”绿道建设的特色,提出了城市绿道的未来发展方向。
简介:目的探讨西安市部分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6年1—3月选取485名西安市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利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分析其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结果485名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得分为(55.81±9.20)分,生理领域得分低于全国常模(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焦虑抑郁以及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是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可解释63.1%的变异量。结论被调查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整体较差,其影响因素较多,社区医护人员应同时加强对该人群的生理及心理护理。
简介:摘要 西安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其浓厚的历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一直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人们前来观光。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区的功能逐渐变得多样,而大唐不夜城就是由最初的旅游区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游憩商业区(RBD)。本文主要通过调研及阅读相关的文献,分析出大唐不夜城RBD形成的机制主要是由其本身所处的优越区位、政府的政策推动、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逐步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型游憩商业区[1],不仅仅拥有现代的商业游憩功能,还具有宣传唐文化的重要功能。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西安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工作的实施,总结国有建设用地实物量清查的技术经验,以期为未来清查工作的全面化开展提供借鉴意义。
简介:本文从系统总体架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与应用成果、系统特色4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设计与实现情况。本系统是首个应用于省会城市地震应急工作,并基于国产ServerGIS软件平台研制开发出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可为大城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7—2018年西安市手足口病病原谱构成情况以及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A71)VP1的基因特征。方法采集2017—2018年西安市手足口病哨点医院HFMD患者肛拭子标本1 73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别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16,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分离培养部分EV-A71毒株,采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VP1区进行基因扩增及测序,与本地区既往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共检测到肠道病毒核酸阳性样本1 565例,阳性率为90.20%(1 565/1 735),其中EV-A71核酸阳性占24.79%(388/1 565),CV-A16核酸阳性占21.85%(342/1 565),其他肠道病毒核酸阳性则占53.36%(835/1 565)。2017年与2018年的主要病原分别是EV-A71(45.08%)与其他肠道病毒(73.38%),病原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0.57,P<0.001)。EV-A71所致手足口病集中在4~7月份,占总病例的73.97%(287/388)。EV-A71 VP1区同源性分析显示,分离到的20株EV-A71毒株均属于C4a亚型,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4%~96.1%、99.4%~100%,与以往西安市分离到的EV-A71同源性在91.5%以上。EV-A71 VP1区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2008—2018年EV-A71毒株与C4a亚型代表株处于同一分支,形成多个流行簇,且随着时间推移VP1区变异程度增大。结论其他肠道病毒为2017—2018年西安市手足口病主要病原,C4a亚型EV-A71仍在西安市持续流行,应加强对于HFMD病原谱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监测,为进一步有效防治HFMD提供工作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