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6 个结果
  • 简介:为了定量估计云南天文台2.4m地平式反射望远镜在配置新CCD照相机后散射光消除程度,在B,V,R,I各波段分别拍摄了天顶区附近晨昏蒙影天空平场。实测表明,如果不同旋转角度所拍平场取平均,对于视场绝大部分区域(不包括视场4个角以及尘粒像斑区域),该望远镜受散射光影响为-0.25%~+0.25%;但是对于需要平场精度为0.1%~0.2%观测工作,该望远镜有困难。未来使用6000×6000CCD(更大视场)时,散射光影响有待再次测定。

  • 标签: 2.4m望远镜 CCD平场 散射光
  • 简介:以地星状星云(PN)是由高度演化AGB星在一个非常短时标内(-10^4年)形成。因此现在认为即是不是全部,许多PN周围将保留AGB星中性包层遗迹。分子观测是示踪PN中性包层重要控针。1991年10月使用美国五大学射电天文台(FCRAO)14-m和QUARRY接收系统对两个较年青行星状星云M1-7和M1-16以及一个年老行星状星云VV47进行了COJ=1-0谱线成图观测,得到了这些星云CO谱线积分强度空间分布和谱线发射速度范围。主要结果如下:(1)M1-7CO(1-0)发射类似CO(2-1)接近于球形分布,整个辐射区略向东北-西南方向倾斜,且稍大于CO(2-1)发射区,约为44″×44″。,而膨胀速度则小于CO(2-1)结果,约为20km/s。(2)M1-16是我们观测样本光学星云最小一个年青PN(-3″.6)。没有找到对应CO(2-1)成图资料。我们观测表明,CO(1-0)分子射区呈椭圆形壳层结构。△α×△δ-82″×45″。可见尽管源星云半径很小,但分子发射区有很大促展。该源CO(1-0)包层膨胀速度类似M1-7也小于CO(2-1),大约是20km/s。边一现象味着COJ=1-0跃迁相对2-1跃迁而言分布在离电离星云较远部分。(3)VV47是一个年老行星状星云。最近Bachiller等人用CO(2-1)跃迁对该源进行观测,在-45,-60和-68km/s等3个速度特征上得到了VV47两个团块型分子凝聚区,它们播散在东南和西北两个区域。我们用QUARRY系统对VV47周围12′.6×15′.0区域进行了长积分时间CO(1-0)成图测量,共得到了4个谱特征;在VV47西北区域有-60和-70km/s两个特征,在东南区域有-45和-34.5km/s两个特征。这最后一个特征暗在CO(2-1)观测没有发现。由不同特征速度附近CO(1-0)谱线积分强度空间分布图可见,对于�

  • 标签: 行星状星云 谱线轮廓 CO成图观测 AGB星
  • 简介:1984年开始,天文计算采用FK5基本星表和新天文常数,这些变动直接影响了经典光学仪器观测确定地极坐标。本文论述基本星表和天文常数变动后,对1953-1961年期间中国地极坐标系统影响,结果表明星表系统差对地极坐标最大影响约0.″02,章动系列变动最大影响约为0.″02,光行差常数变动最大影响为0.″1。

  • 标签: 地极坐标 星表系统差 天文常数 FK5系统 章动 中国
  • 简介:本文概述了CALTECH软件包在上海天文台SUN工作站上安装和调试,其中也包括了该软件包Figaro窗口服务器。分析了安装过程困难,并对该软件包Figaro窗口服务器性能作了介绍,此外,还对三种窗口系统特性作了比较。

  • 标签: VLBI数据处理 图象处理 X窗口软件 安装 调试 射电图象
  • 简介:2002年9月12日曾对上海天文台1.56m反射望远镜新安装Tek2048×2048CCD照相机快门函数进行了测定,以供用户使用。还检验了此CCD系统线性,证明它线性在整个0—60000adu范围内良好。

  • 标签: 反射望远镜 快门函数 线性 CCD相机
  • 简介:年青星一旦从分子云中诞生后,它将与产生它母分子云发生相互作用。CO转动谱线已广泛地用于揭示恒星形成区分子云运动学和空间结构,我们考查了71个光学选择主序前星(PMS)COJ=2-17谱线资料,发现除已确定20个具有分子外向流特征谱型外,还有其它多种谱型,如起因于自吸收自反转轮廓和明显双峰频谱。1991年10月用美国五大学民天文台(FCRAO)14m天线和新建立QUARRY接收系统对中心区CO(2-1)谱线呈现双峰特征两个PMS星-PP11和V1515Cyg进行了CO(1-0)谱线成图观测。主要结果如下:(1)对与PP11成协分子云以半波束间距(25″)对其周围4′.2×5′.1天区进行了观测,得到了120个CO(1-0)发射谱。发现它们与中心处CO(2-1)谱类似,大多为明显双峰特征。在分子辐射开始变弱东北边缘其双峰谱峰谷反而比中心区下降许多,排除了CO自吸收可能性。在PP11附近约2′.1×1′.7(也即0.21pc×0.17pc)中心区有近乎向向同性物质分布。它应该是PP11吹出星风所致。中心区四周分布着大大小小团块,由IRAS检索证明这些块不对应任何经外源,它可能是新形成PMS星与母分子云相互作用导致分子云碎裂结果。分析PP11峰谷速度(视向速度为零)上CO(1-0)发射等强度分布图,发现具有横向运动强发射区主要集中在过中心星东北-西南方向上,并向东南部有一定伸展。在PP11心区附近观测到这种运动意味着大范围内一种膨胀壳层运动。但在壳层内密度分布是高度团块性。从红、蓝速度峰上等强分布图看,强发射(包括团块)表现出向前和向后运动在空间上有相反分布趋势。这说明分子云相对得这种双向运动,其轴线并不在视线方向。分析CO(1-0)发射位置-速度等�

  • 标签: 主序前星 分子云 分子谱线 CO成图观测 星际物质
  • 简介:上海天文台1.56米望远镜#1CCD照相机,在2002年安装时一切正常。之后十多年间,CCD芯片没变,但控制系统几经维修,其测光性能也几度变化。2004年开始,I波段测光性能发生奇怪退变,CCD上若干小区域灵敏度下降约3%,并且呈现小非线性(平场改正无效)。但此现象仅限于I波段,亦即仅涉及近红外光,B,V,R波段均未发现异常。大约在2009-2011年所拍摄CCD资料,其测光结果呈现严重非线性。何时发生此类严重非线性现象,需要对拍摄所有CCD资料检测才能确定。2013年对控制系统进行维修后,测光性能基本恢复正常。1.56米望远镜曾经是中国国家天文光学开放实验室一部分。现在该望远镜所有观测数据已进入中国虚拟天文台,按有关规定,其所有的CCD天文观测资料对整个天文界开放使用。未来潜在用户需要注意其性能变化,以免被误导。

  • 标签: CCD 测光 非线性
  • 简介:DE200/LE200和DE245/LE245都是行星和月球精密历表。DE200/LE200已在很多领域(例如SLR和GPS)得到了广泛应用,DE245/LE245却是刚发表不久新历表。DE245/LE245增加了DE200/LE200没有同时提供月亮天平动。本文主要比较DE245/LE245和DE200/LE200差别对月球探测器着月点位置影响,得到结论是如果要使着月点位置满足一定精度要求,采用DE245/LE245历表比DE200/LE200历表更好。

  • 标签: 行星星历表 月球运动 月球探测器 登月轨道 飞行轨道
  • 简介:银河系巨分子复合体,例如CepOB3分子云,在其星际分子射电谱线成图时表现出成团块现象。利用它们物理参数以及维里理论研究了CepOB3分子云C18O(J=1-0)团块动力学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除L1211C18O(J=1-0)团块外,其它所有的C18O(J=1-0)团块都存在关系式PextPmax和RminR。也就是说除L1211C18O(J=1-0)团块外,其它所有的C18O(J=1-0)团块均是动力学稳定。由此可信在L1211C18O(J=10)团块存在恒星形成过程。

  • 标签: 分子线 分子团块 动力学稳定性
  • 简介:为了研究长焦距天体测量望远镜成象特性和确定天体测量底片归算正确模型,需要建立高精度天体测量标准区。本文为建立高精度昴星团本体测量标准区提供了一份J2000.0历元FK5系统参考星表。标准区范围取为以昴宿六为中心2°×1.5°天区,选取这一天区内PPM和ACRS星表恒是生作为基准参考星。对于这两份星表共同星,把它拉位置和自行按误差计权合并,为了把极限星等从V=11等左右延伸到14等左右,把Eichhorn等(1970)位置和自行及相应Hertzsprung(1947)和Jones(1973)自行归算到与基准参考星同一系统,从中选取一部分恒星作为扩展参考星。由基准参考星和扩展参考星组成了一份479颗星参考星表。

  • 标签: 天体测量标准区 昴星团 参考星表 疏散星团 自行 极限星
  • 简介:计算机数据能停和网络技术在计算机集中管理和控制系统中正日趋重要。本文讨论是在上海天文台VLBI工作站已实现HP1000F小型机和IBMPC/XT-286微机双向数据通信系统。

  • 标签: 甚长基线干涉仪 数据传输 VLBI观测 软件 网络技术
  • 简介:基于作者此前对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震测地学机制讨论,进一步根据McCloskey等人应用INDI板块与AUST板块之间大致呈SW(≈S5)-NE(≈N2)走向板块边界划分模型,利用GPS站速度资料,估计了沿整个苏门答腊-尼科巴岛地壳破裂带INDI板块与Burma/SEEURA板块之间板块聚敛率,并与基于NUVEL-1A模型INDI、AUST板块边界分布所估计AUST板块与Burma/SEEURA板块问聚敛率结果作了比较;根据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壳破裂特征,对该地壳破裂测地学机制作了进一步讨论,认为基于NUVEL-1A模型INDI、AUST板块边界分布条件下地壳破裂测地学机制讨论和2004年主震由AUST板块运动触发结论可能更符合2004年地壳破裂事件观测结论。目前Burma微板块欧拉旋转参数可能不适合用于对该次地壳破裂事件测地学估计和机制讨论;INDI、AUST板块间相对运动是这两者板块间造山带主要动力源。

  • 标签: GPS 地壳破裂 板块边界分布 板块间聚敛率 缅甸微板块 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