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关节疾病和老年股骨颈骨折最常用有效手段,在临床研究,无菌性松动和假体周围感染是造成假体植入失败主要原因。而良好骨整合性是使假体保持长期稳定关键,因此如何提高骨整合能力是骨组织工程研究关注热点。纳米银粒子(silvernanoparticles)抗菌能力备受推崇,它可以有效减少假体周围感染;同时有研究指出它还具备一定促成骨能力,这将对无菌性松动有改善作用。以上优点使纳米银改性种植体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纳米银改性种植体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环境监测 数据 可靠性
  • 简介:目的通过有限元仿真探究组织工程修复软骨缺损后缺损形状对修复区力学状态影响。方法运用Abaous6.10软件建立软骨纤维增强多孔黏弹性模型,包括软骨两相结构、不同层区胶原纤维作用、方向及渗透率特征。在压缩载荷下分析缺损截面形状(矩形、梯形、圆弧形)和缺损深度(浅表层、中间层、深层、全层)对软骨修复区应力影响。结果对于中间层缺损,矩形截面修复界面处Mises应力最小,梯形次之,圆弧形最大。对于不同缺损深度,当弹性模量〈0.3MPa时浅表层修复界面处应力最大,其他缺损深度应力相差不大;当〉0.4MPa时,应力由小到大依次为浅表层、中间层、全层、深层缺损;而在此之间时应力与泊松比大小有关。结论软骨缺损截面形状和深度对修复区应力都有影响,临床上可制作矩形缺损截面和不同缺损深度,并选择合适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软骨植入达到较好修复效果。

  • 标签: 组织工程 缺损形状 有限元法 力学状态
  • 简介: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对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治疗作用。方法3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均为初产妇,单胎,平均年龄28岁。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变化。结果应用血浆置换治疗后,2例患者肝功能完全恢复,1例死亡。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有效和安全

  • 标签: 人工肝 血浆置换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 简介:据DingL2012年1月25日[Nature,2012,481(7382):457-462]报道,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院新儿童研究所研究人员鉴定出体内造血干细胞存活和茁壮成长环境——构成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和血管周细胞(perivascularcell)起关键作用,这是增加骨髓移植安全性和有效性重要一步。

  • 标签: 细胞微环境 造血干 鉴定 血管周细胞 培育 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滤泡状结节术前诊断价值。方法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15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3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3.7岁。采用二维和彩色超声检查,重点分析甲状腺肿块内部和边缘回声特点、血流分布特征、搏动指数及血流频谱形态。结果手术病理证实腺瘤89例,滤泡状腺瘤44例,滤泡状癌22例。内部回声杂乱及内部微钙化两项指标对诊断甲状腺滤泡状癌有较重要意义。3级及4级血流信号、舒张期血流速度减低和PI〉1.0等特点为甲状腺滤泡状癌较特异征象。诊断灵敏度是88.8%,特异度是74.3%,准确度81.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滤泡状结节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 甲状腺滤泡状结节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计算机X射线摄影(CR)在静脉肾盂造影应用以满足图像诊断质量和X射线曝光参数(kVp、mAs)优化组合,使X射线剂量控制在最低,降低被检者有害X射线辐射量。方法对3组不同体型厚度(18cm、22cm、26cm)被检者,对每组分别以常规摄影条件,增加kVp、降低mAs进行摄影。以kVp与mAs组合图像质量完全满足诊断要求,剂量最低参数作为最优参考曝光参数。用体模替代3种被检者体型厚度,用同样摄影曝光参数,分别测量体表、体后及有关被检者器官组织吸收X射线剂量。结果与常规摄影相比,被检者X射线吸收剂量平均降低了31.97%,面积乘积剂量平均降低了34.57%,有效剂量降低了33.98%。结论在静脉肾盂造影中用CR成像技术与投照参数优化组合,对降低被检者X射线吸收剂量是行之有效,为其他投照部位用CR或数字X射线摄影(DR)数字成像参数优化组合研究提供了指导性方法,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计算机X射线摄影 静脉内肾盂造影术 图像质量 X射线剂量
  • 简介:采用高压静电法制备磁性海藻酸钙/壳聚糖微胶囊,Minitab全因子实验考察不同制备条件对微胶囊形貌、粒径分布及破损率影响。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模型药物,考察磁性微胶囊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性能,并初步研究磁性微胶囊靶向性。

  • 标签: 磁性微胶囊 高压静电法 壳聚糖 包封率 载药量 靶向性
  • 简介:目的对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方式与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骨折临床效果观察,探讨胸腰椎骨折不同固定方式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2015年9月8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分别采用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44例,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39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2.5岁。观察对比术前、术后、术后12、18个月时Cobb角及伤椎前后缘高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术后两组患者矫正度均存在丢失现象,术后12、18个月时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缘高度变化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跨伤椎固定组术后12个月时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术后12个月时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固定组术后18个月时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术后18个月时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组与跨伤椎固定组,均能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本文中经伤椎固定组能够更好地维持脊柱矫正度,是胸腰椎骨折经后路治疗较好选择。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弓根钉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段骨髓瘤引起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及日常活动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28例胸腰段骨髓瘤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7例;年龄52~72岁,平均年龄61.2岁;病程6~20个月,平均病程10.6个月。均采用在C型臂下行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注射骨水泥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活动能力评分(KPS)于术后24h、1个月、12个月评估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8例患者术后24h内疼痛均缓解,无一例出现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及压迫症状,复查X射线片见椎体内骨水泥填充良好。手术前后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改善趋于稳定;术后24h、1个月、12个月疼痛缓解率分别为75.00%(21/28)、92.86%(26/28)及82.14%(23/28);所有病例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疼痛无明显加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KP治疗脊柱胸腰段多发性骨髓瘤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止痛效果好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手术方式,可以恢复椎体高度,加强椎体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多发性骨髓瘤 椎体骨折
  • 简介:目的分析和探讨脊柱转移瘤在核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常规序列特征表现以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病区2011年1月~2014年2月符合病例收集纳入标准113份病例。其中脊柱转移瘤组有42例,非脊柱转移瘤组有71例。平均年龄(63±13)岁。对所有病例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病史及初次检查MRI特征进行诊断脊柱转移瘤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结果发病年龄、性别和神经障碍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肿瘤病史和发热在组间差距具有统计学意。具有统计学意义MRI特征差异有病变累及颈椎(28.6%,93%)、椎旁肿物(57.1%,94.4%)、脊椎附件破坏(73.8%,83.1%)、STIR序列病变累及椎体后部(61.9%,85.9%)。结论在引起脊柱病变多种疾病诊断,MRI应用是至关重要,特征差异有病变累及颈椎、椎旁肿物、脊椎附件破坏、STIR序列病变累及椎体后部是具有诊断意义特征标志。通过脊柱转移瘤在MRI常规序列上特征来诊断脊柱转移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脊柱转移瘤 核磁共振常规序列 病变特征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静力位正常骨盆在垂直载荷下生物力学情况,为骨盆骨折各种生物力学测试提供生物力学参数。方法5具骨盆标本应用应变电测法,在不同载荷作用下对正常国人骨盆应变分布、刚度及位移进行测定,采集8个反复1500N载荷情况下骨盆各个部位应变值进行比较。结果骶髂关节处应变最大,骨盆能承受2000N以上载荷,在8次1500N反复载荷下,骨盆刚度和应变未出现明显改变。结论垂直载荷下,骶髂关节处应变最大,为骨折好发部位,正常骨盆极限失效点在2000N以上,1500N垂直载荷位于骨盆弹性区间之内。

  • 标签: 骨盆 生物力学 静力位 应变
  • 简介:目的报告作者自行设计制作螺纹异体皮质骨椎间融合支架(aliograftinterbodyfusioncage,AIFC)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20~72岁,平均48.5岁.Ⅰ~Ⅱ°滑脱17例,Ⅱ~Ⅲ°滑脱7例,退行性腰椎不稳3例.前路手术3例,后路手术24例,其中15例同时行内固定,手术共植入AIFC39个,其中一个间隙植入2个9例,植入1个15例,同时2个间隙各植入1个3例.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优21例,良5例,可1例.X线动态观察:术后3~4月手术撑开椎间隙有1~2mm回落丢失,1例AIFC破裂,全部获骨性愈合.结论AIFC具有足够支撑、维持椎间隙高度功能,抗滑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可避免取髂骨和金属椎间融合器永久植入一些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腰椎失稳症理想材料和方法.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异体植骨 椎间融合 腰椎失稳症
  • 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结果.本文从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在脑组织形态学改变、血液流变学、脑微循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针刺 实验性脑缺血
  • 简介:提出一种基于遗传规划(geneticprogramming,GP)和进化策略(evolutionstrategy,ES)学习方法,命名为遗传规划-进化策略(GPES),建立更准确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纳入247例汉族患者。GP进化复杂特征提取,ES进化模型系数,组成模型,得出预测华法林维持剂量,与线性回归模型、国际华法林药物基因组学联合会模型,及三种机器学习方法相比较。GPES均方误差(MSE)(1.68×10^-2)和预测值在真实值±20%范围内比例(20%-p)(53.33%)表现最优;其平方相关系数(R^2)(69.45%)为次优;GPES在上述3个指标在测试集与训练集中差值δMSE(0.43×10^-2)和δ20%-p(0.92%)绝对值最小,δR2(-10.64%)绝对值为次小。GPES总体表现最优。因此,本研究方法GPES提高了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趋势相关性、精度、可用性与泛化性。

  • 标签: 华法林 精准医疗 剂量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进化算法
  • 简介:制备聚吡咯/聚乳酸(PPy/PLA)电活性复合膜并对其表征。应用乳液聚合法制备PPy/PLA复合膜,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检测复合膜表面特征和结构特点,使用直流电刺激系统测定复合膜导电稳定性。结果表明:扫描电镜观察PPy颗粒连续分散在PLA基质,红外光谱检测显示有PPy和PLA吸收峰,直流电刺激系统测定复合膜电导率缓慢下降,在560h到1146h之间电流持续保持在28~35μA。表明制备PPy/PLA电活性复合膜确实含有PPy和PLA高分子聚合物,40天内在生理环境条件下仍具有生物意义直流电。这种结合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材料将在组织工程中有着广泛应用。

  • 标签: 聚吡咯/聚乳酸电活性复合膜 制备 表征 表面特征 导电稳定性
  • 简介:目的探讨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临床手术治疗及预后相关性。方法选择572例脑外伤患者,其中男性404例,女性168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4.2岁。分为手术组131例,非手术组441例。进行CT早期动态监测。分析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患者手术时机选择、患者死亡率及3个月、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相关性,以及RotterdamCT评分与脑外伤患者预后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外伤后24h之内与伤后24h之后手术治疗者数量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RotterdamCT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RotterdamCT评分与脑外伤患者出院时死亡率及伤后3个月、6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间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3个月及6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3)。RotterdamCT评分越高,患者伤后3个月及6个月GOS评分越低,即预后越差(3个月:秩相关系数r_s=0.369,P〈0.001;6个月:秩相关系数r_s=0.382,P〈0.001)。结论CT早期动态监测可及时了解脑外伤患者颅内情况动态变化,指导临床治疗策略,降低脑外伤患者死亡率,但其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作用有限。

  • 标签: 脑外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CT) 动态监测 手术治疗 预后评价
  • 简介:目的在考虑声换能器特性基础上,对磁感应磁声成像正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声源产生、传播及接收机制。方法参考CT三维Phantom仿真模型建立磁感应磁声成像正问题模型,并结合电磁场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仿真分析模型内部电导率分布与磁场和磁感应电场关系,得到模型内部磁感应电流分布。然后再深入研究声偶极子模型,并检测分析声换能器特性后,给出相应仿真声信号检测结果。结果磁感应电流密度在中心位置处为0,在电导率边界处变化较大,声换能器检测声场分布和声偶极子传播指向性会极大影响声换能器接收到磁声信号值。结论为磁感应磁声成像实验研究及由声信号重建物体内部电导率分布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磁感应磁声成像 正问题 声换能器特性 三维Phantom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豚鼠胆囊Cajal样间质细胞(ICLC)原代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健康豚鼠5只,4周龄,体质量300~350g,雌雄不限。禁食12h,颈椎脱臼处死。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胆囊。在解剖显微镜下剖开胆囊,剥去胆囊黏膜和黏膜下层。将肌条剪碎,经消化、离心及过滤后制备胆囊组织单细胞悬液。用含有干细胞因子(SCF)M199培养液培养。于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用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c-kit特异性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类型。结果培养1周,胆囊ICLC保持其固有特征,多突起,核大,细胞有2~3个短突起。4周时,细胞形态清晰,突起为细长。c-kit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呈阳性,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复染细胞核呈蓝色荧光。结论酶解法分离豚鼠胆囊ICLC并培养成功,为胆囊ICLC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胆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胆囊 CAJAL样间质细胞 细胞培养 豚鼠
  • 简介:本文介绍了羟基磷灰石组成、性质、结构,讨论了纳米羟基磷灰石及陶瓷主要几种制备方法,对各种方法和制备工艺优缺点进行比较。

  • 标签: 羟基磷灰石 制备 陶瓷 纳米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