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检测白塞氏病(BD)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浆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差异表达谱,探讨miRNA在BD发病中作用,寻找与BD相关血浆生物标记物。方法:收集15例活动期BD患者和15例正常人抗凝静脉血,离心获得血浆,提取总RNA,经miRNA标记、miRNA阵列杂交、miRNA阵列扫描和分析获得BD患者异常表达miRNA谱。通过miRTarBase(靶基因数据库)检索差异性表达miRNA已经过验证靶基因,并选取与免疫学相关差异性表达miRNA进行Realtime-PCR验证。结果:活动期BD患者血浆中hsa-miR-34c-5p、hsa-miR-144-3p、hsa-miR-483-3p较正常人表达上调,hsa-miR-301a-3p、hsa-miR-224-5p、hsa-miR-454-3p、hsa-miR-17-5p、hsa-miR-199a-5p较正常人表达下调。结论:miRNA差异性在BD发生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异常表达miRNA可能通过Notch1和SMAD4信号通路促进BD发病。

  • 标签: 白塞氏病 微小核糖核酸 自身免疫
  • 简介:目的:比较波前像差仪与主观验光法对屈光度检查结果,探讨波前像差仪对低阶像差测量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对2007-07/2007—10在我院拟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患者88例168眼,分别使用以Hartmann—Shack原理为基础设计德国蔡司WASCA波前像差仪分析系统以及主观插片验光方法进行检查,并对近视球镜、近视柱镜、散光轴向结果比较、分析。结果:波前像差仪与主观验光测量屈光度较为接近,等效球镜度分别为_6.53±1.64D和_6.44±1.89D;近视球镜度分别为-5.93±1.65D和-5.83±1.80D;近视柱镜度分别为-1.22±0.66D和-1.27±0.70D;散光轴向度分别为110.67±75.69°和119.24±74.21°;四组数据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波前像差仪在无需散瞳情况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眼屈光度情况。

  • 标签: 波前像差 主观验光 屈光度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高脂血症、糖尿病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cataract,ARC)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由年龄45~85岁360例ARC患者所组成;对照为与病例同期入住相同医院,未患与ARC有关眼病360例患者,对照组与病例采取1:1匹配方式。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疾病既往史等,同时收集研究对象临床生化检测资料,包括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研究因素与ARC关联比值比(OR)及其相应95%可信区间(CI)。结果:调整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后,高脂血症、高脂血症病程、TC及TG与发生ARC危险性无关(P〉0.05),仅HDL-C下降与发生ARC危险性升高有关(OR=1.519,95%CI:1.093~2.110,P=0.013)。在调整了多种潜在性混杂因素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受损研究对象发生ARC危险性升高了73%(OR=1.734,95%CI:1.102~2.725,P〈0.001),而已确诊糖尿病患者发生ARC危险性升高了94%(OR=1.938,95%CI:1.293~2.906,P〈0.001)。糖尿病病程也与ARC呈显著性正相关,糖尿病病程〈10a和10~19a病例发生ARC危险性分别是未患糖尿病对照2倍(OR=2.347,95%CI:1.502~3.752,P=0.010)和3倍(OR=2.683,95%CI:1.267~5.683,P〈0.001)。结论:HDL-C下降及糖尿病可使中老年人群发生ARC危险性增加。

  • 标签: 年龄相关白内障 高脂血症 糖尿病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临床应用疗效观察。方法对已确诊闭角型青光眼67例,在小梁切除中巩膜瓣两角对位缝合后,再行巩膜瓣两侧外置可拆除缝线缝合2针。结果67例患者中仅2例术后出现浅前房现象。结论可拆除缝线可有效减少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早期浅前房发生率。

  • 标签: 青光眼 小梁切除 可拆缝线
  • 简介:目的观察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疗效。方法78例(81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及房角分离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三月视力提高65只眼,有效率80.24%,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六月视力提高69只眼,有效率85.19%,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六月本组病例眼压控制率为97.53%。术后六个月68眼形成扁平滤过泡。手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前房无菌性炎症、前房出血等,经治疗后缓解。讨论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及房角分离术是一种有效而安全手术方式。

  • 标签: 联合手术 白内障 青光眼
  • 简介:<正>从1989年起以耳后肌带蒂皮瓣对5例耳甲腔和耳道皮肤缺损患者进行整复,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例手术患者见表。手术方法耳甲腔和耳道肿瘤,在切除肿瘤后测量皮肤缺损范围,如为耳道闭锁,则应切除耳道内闭锁组织后,磨除一部分耳道后、上、下壁骨质,充分

  • 标签: 耳后肌 皮肤缺损 耳甲腔 带蒂皮瓣 耳道 耳后皮瓣
  • 简介:目的:观察结膜松弛症松弛结膜组织和泪液中黏蛋白表达变化,探讨结膜松弛症发病机制。方法:收集结膜松弛症组38例38眼和正常对照组36例36眼结膜组织和泪液标本,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膜组织中黏蛋白(MUC2、MUC4、MUC5AC、MUC16)表达情况,ELISA检测泪液中黏蛋白(MUC2、MUC4、MUC5AC、MUC16)A值,结果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之间差异。结果:结膜松弛症组结膜上皮细胞中MUC2、MUC4与正常对照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315、0.156);结膜松弛症组结膜上皮细胞中MUC5AC、MUC16阳性表达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1)。结膜松弛症组泪液中MUC2A值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651),结膜松弛症组中MUC4、MUC5ACA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1),结膜松弛症组中MUC16A值较正常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结膜松弛症患者结膜组织和泪液中MUC5AC和MUC16均下降,对其进一步研究可能揭示结膜松弛症发病机制。

  • 标签: 结膜松弛症 黏蛋白 结膜组织 泪液
  • 简介:弱视是儿童视觉发育时期常见眼科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本文对当前弱视发病机制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从视觉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细胞因子、相关基因和蛋白,以及调节激酶表达角度分析了视觉发育以及弱视发病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为视觉可塑性、弱视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弱视 发病 分子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后并发白内障病例共28例(28眼).视网膜脱离后均行玻璃体切除手术,C3F8气体为眼内填充物.采用晶状体囊外摘除术或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经过随访,28眼视力均有提高,视力达到或超过视网膜脱离术后最佳视力有22眼,占78.57%.结论白内障摘除手术有助于提高患者视力,并有利于对其眼底随访.

  • 标签: 手术治疗 手术后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晶状体囊外摘除术 玻璃体切除手术 视网膜脱离术后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严重并发症,也是主要致盲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研究发现早期糖尿病视网膜中白细胞粘附增加,并与DR微血管损伤在时间和空间上一致.同时细胞内粘附分子-1(ICAM-1)及其基因表达上调,抗ICAM-1抗体及CD18抗体可抑制糖尿病引起白细胞粘附和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糖基化终产物(AGEs)可引起DR中炎症改变.增加视网膜内VEGF及AGEs可明显增加白细胞粘附和血-视网膜屏障破坏.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能参与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炎症.

  • 标签: 炎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糖基化终产物
  • 简介:目的探讨当前基层医院沙眼防治工作中出现若干问题。方法对门诊记录14600例沙眼患者依据年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是否接受正规有效治疗以及复诊等情况进行调查和追踪随访。结果沙眼检出率高达22.86%,这与社会因素、个人生活卫生习惯、不能接受正规有效治疗和复诊率低密切相关。结论大力推广WHOSAFE策略,开展"防沙"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治疗,降低沙眼患病率,提高沙眼疗效。

  • 标签: 基层医院 沙眼 预防和治疗
  • 简介:结膜松弛症是老年人常见眼病,但一直为国内眼科医师所忽视,易造成误诊、漏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经过十几年探索,对结膜松弛症诊疗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已经形成规范诊疗方案。特举办国家级Ⅰ类(6分)继续教育项目“结膜松弛症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项目编号:20110702052)学习班,并系统演示结膜松弛症手术治疗录像、现场观摩手术。

  • 标签: 结膜松弛症 手术治疗 发病机制 学习班 上海中医药大学 继续教育项目
  • 简介:目的研究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中参与分析细胞数(NC)对测量结果重复性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到我院诊治并在同一时间行2次以上(含2次)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患者,其测量结果包括中央角膜厚度(CCT)、内皮细胞密度(ECD)、平均细胞面积(ACS)、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和六边形细胞百分比(HEX%),排除NC=0结果,〉2次测量患者,选择NC最大2组结果,以每位患者所得2组结果中NC较小者(NCmin)为分组依据,10个细胞为一个等级,获得(NCmin〈10、10~20……90~100、≥100)11个组段,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其95%置信区间(95%CI)对各组段内2组数据重复性进行评估,并对ICC进行F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各组段CCTICC均〉0.9,且95%CI下限在0.75以上;ECD和ACSICC,当NC≥100时,均〉0.9,且95%CI下限在0.75以上,当NC≥50时,均〉0.75;CVICC,当NC≥90时,〉0.75,其余组段均〈0.75;HEX%ICC,当NC≥100时,〉0.75,其余组段均〈0.75。结论CCT测量结果重复性不受NC限制;分析ECD和ACS时,NC应在50以上,当NC≥100时,测量结果重复性最佳;分析CV和HEX%时,NC应分别在90和100以上。

  • 标签: 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 重复性 中央角膜厚度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形态
  • 简介: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治疗豚鼠爆震性听力损失给药途径。方法将24只成年豚鼠经脉冲噪声(167dBSPL,间隔2s,80发)暴露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常规耳后切口,将浸透DEX明胶海绵颗粒置于圆窗龛上。B组在手术显微镜下找到鼓膜,穿刺后将浸透DEX明胶海绵颗粒置于圆窗龛上。C组手术方法同A组,给予生理盐水。分别于爆震前,爆震后24h及治疗后3周检测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琥珀酸脱氢酶染色(succinicdehydrogenase,SDH)基底膜铺片,观察毛细胞。结果ABR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3周A组和C组ABRclick反应阈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组和B组,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DH基底膜铺片观察3组毛细胞,见A组和B组毛细胞恢复均较C组好,但是A组恢复更佳。结论耳后径路和鼓膜直接穿刺给予DEX对豚鼠爆震性听力损失均有作用,前者效果明显。(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15-17)

  • 标签: 圆窗膜 耳后径路 鼓膜
  • 简介:空蝶鞍综合征系因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人鞍内,致蝶鞍扩大、垂体受压而产生一系列占位性症状及内分泌改变一组综合征。我们报告1例空蝶鞍综合征出现眼部症状病例,供眼科同道临床工作中借鉴参考。

  • 标签: 空蝶鞍综合征 症状分析 眼部症状 临床工作 脑脊液压力 蛛网膜下腔
  • 简介:目的:建立适用于本视觉电生理检查室脑电皮肤电极记录视网膜电图正常值指标,以利于将其用于配合度低患者。方法:选取2015-03/09来我科检查后诊断为正常者30例51眼,分别采用角膜接触镜电极和皮肤电极记录视网膜电图,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电极检查结果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幅值上皮肤电极结果均明显低于角膜接触镜电极,其占角膜接触镜电极幅值比值为20%~30%;但潜伏期较角膜接触镜电极稍提前,其占角膜电极记录结果比值为95%~96%。结论:将脑电皮肤电极用于配合度低患者可以提供有价值视网膜功能信息。

  • 标签: 视网膜电图 皮肤电极 正常值
  • 简介:目的通过对白内障术前剪睫毛与不剪睫毛分析,探讨更适于眼科患者术前眼部备皮方法。方法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50只眼)。实验组不剪睫毛,同时应用粘贴手术巾,对照组术前剪睫毛,比较两组间眼部刺激症状及眼内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明显减轻,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均无眼内炎发生。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前不剪睫毛同时联合用粘贴手术巾有利于减轻眼部刺激症状,无眼内炎发生,较剪睫毛更适用于眼部备皮。

  • 标签: 白内障 剪睫毛 比较
  • 简介:目的比较24h眼压监测中夜间即刻坐位眼压值和坐起休息10min后测得眼压值,探讨夜间眼压不同测量方法对青光眼24h眼压昼夜波动影响。方法对已确诊且未用药、未做过手术48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17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24h眼压监测,每2h1次,其中测量夜间0:00、2:00、4.00眼压时,逐个唤起患者后立即测,后嘱患者坐起休息10min再测,采用SPSS软件以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测量结果。结果夜间即刻坐位眼压值和坐起休息10rain后测得眼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间眼压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刻坐位眼压值能更准确反映夜间眼压,对24h眼压测量及青光眼诊断及治疗更有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24小时眼压 夜间眼压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 简介:<正>今天许多种类内窥镜已应用于临床诊断。由于优良光源和光导系统使得精确观察成为现实。手术可以在电视屏幕下操作,并获得优质屏幕影像和内窥镜手术像片资料。1959年HopkinsHH博士发明了棒状透镜,1960年StorzK.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光导纤维,这些形成了现代内窥镜突破性进展。本文总结了与内窥镜发明者StorzK.谈话内容。早期内窥镜是JacksonC.医学博士设计,在许多年内,这个设计没有进一步改进。培养一个内窥镜医师需要许多年时间在实验室用很讲究

  • 标签: 内窥镜手术 革命性 光导纤维 发明者 光学系统 医学博士
  • 简介:目的:评价Densiron68硅油作为眼内充填物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6-01我院眼科因复杂视网膜脱离接受重硅油充填术患者30例30眼。观察分析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前与硅油充填术后BCVA差异,术前与取硅油术后3mo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98,P=0.028;z=-2.682,P=0.007)。平均术前眼压为16.067±4.025mmHg,硅油充填术后为20.233±8.00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3,P=0.005);而硅油取出术后眼压14.933±3.423mmHg,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635,P=0.430)。重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复位率90%,常见并发症为硅油乳化、并发性白内障。结论:重硅油Densiron68作为眼内充填物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有效及安全,但由于重硅油乳化率较高、术后易并发白内障,因此临床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 标签: 重硅油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