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废名小说文本以边缘姿态游走于城乡二元空间,长篇小说《桥》则通过诗化创作立场来审视乡土中国,作者以形象性文字方式进行着一种“精神还乡”,在唯美乡土实景与虚景中,构建着自己精神家园。

  • 标签: 废名 《桥》乡土文学 文化心态 精神家园
  • 简介:路翎《财主底儿女们》奏出了一曲时代葬歌、家族挽歌与生命悲歌,成为现代家族叙事中《红楼梦》悲剧精神集大成者。这一方面得益于悲剧经典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是历史与时势造就了两部文学经典传承关系。

  • 标签: 《红楼梦》 悲剧 神韵
  • 简介:现代汉语诗歌已经口语化,进入了日常交流,因此,作为中国当代诗人们,他们拥有的现实经验、观察视角、日常呼吸以及挣扎感,应保持与生活平齐目光。与此同时,也要让语词获得时间光晕,从而使诗歌获得诗意。柳宗宣诗歌在现实经验边缘游弋,并不脱离,但也并不与现实经验妥协,因为那是来自亡灵目光。这个更为内在亡灵目光打开了语词温度与深度。

  • 标签: 柳宗宣 日常生活 现实经验 诗意
  • 简介:杜拉斯《广岛之恋》以电影剧本形式成就了小说经典性,用一份无望爱情诠释着对生命认知。这份爱情重量远远大于一般爱情,它承载了爱情本身,也载入了战争,更填进了生命。更多还原

  • 标签: 《广岛之恋》 杜拉斯 爱情 战争
  • 简介:斯卡利《由书而梦》探讨了现实中想象和文学中想象区别,认为想象出来东西单薄而没有坚硬性,但作家往往让这样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移动,以显示出后者坚硬性,并产生触摸感觉,使图像变得清晰;她还认为想象出来物体缺乏持续性,不容易移动,但作家可以巧妙地利用明亮光照、稀薄性、添加和删减、伸展和褶曲等特性,促使图像运动起来;她还发现,花特点最符合想象要求,显得美丽而且适合于运动,特别受到作家青睐,甚至可以作为形象地描写别的物体及其运动良好媒介。

  • 标签: 伊莱恩·斯卡利 《由书而梦》 认知批评 想象
  • 简介:一殷企平先生在2001年第二期上发表<〈黑暗心脏〉解读中4个误区>(以下简称)一文,引起王丽亚女士"商榷",殷先生随后对王女士"质疑"进行了答复.①这场争鸣是近年来外国文学研究界不可多得亮点之一.两位学者出于强烈"问题意识",围绕康拉德杰作所引发的话题,从各自角度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可贵探索.读了他们文章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笔者有感于两位学者争鸣,不揣浅陋,且将一管之见道出,以图抛砖之效.

  • 标签: 康拉德 文学评论 《〈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4个误区》 殷企平 王丽亚 文学争论
  • 简介:菲利普·罗斯在取得早期成功后遭遇各方面的批评而陷入迷茫期,他在反思中大胆进行文学实验,所推出《伟大美国小说》在其风格多变创作生涯里具有分水岭意义。他以棒球队西征遭遇反映美国社会逐步陷入20世纪60年代动乱过程,并在创作中逐步完善有关伟大美国小说标准,强调继承传统又观照现实,凸显了从后现代主义朝新现实主义转向,形成了自己艺术特色。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伟大美国小说》 经典标准 新现实主义
  • 简介:在这里所写下片段乃是我作为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者个人对于外国文学一点片断回忆和理解,它们当然显得琐碎和零散。但这些回忆和理解恰好显示了在中国当代历史中外国文学不可忽视关键意义。它们恰恰凸现了外国文学具有的某种“中国性”,

  • 标签: 外国文学 中国性 当代文学 回忆 凸现 意义
  • 简介:"虐恋"是一个刚刚兴起网络言情小说模式。这一模式反映着多重悖谬,如当代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与传统集体无意识之间心理悖谬、唯情主义时尚倾向与功利主义追求之间价值悖谬等,然而最根本还是体现了消费主义文化本身悖谬:既寻求个体体验丰富与自足,又不得不把这种体验建立在市场和社会优势资源基础之上。这是一种根本上无法克服现代性危机、先天不足体验主义。

  • 标签: 虐恋 网络文学 消费主义
  • 简介:大体始自清代“乾嘉学派”,中国传统经学开启了“小学”和“史学”转向,其虽已初具知识现代化规模,但也从根本上动摇了经学作为中国思想发展之重要载体根基。对此,本文主要以符号学“内涵系统”及“元语言”为形式构架,以西方现代诠释学相关理论为充实性内容,一方面以之消解“小学”和“史学”对经学文本“语料化”和“史料化”,另一方面以期重新阐释传统经学中相关问题,并进一步为经学思想和经学信仰“恢复”开启新可能性。

  • 标签: 经学 小学 史学 符号学 诠释学 信仰
  • 简介:苏曼殊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的人物,其文学创作涉猎广泛,而且对当时文学发展影响很大。他对以悲怨、凄美为基调爱情文学尤其青睐。他小说有雷同题材,有相似的人物形象,又无一例外以悲剧结局。本文拟通过分析苏曼殊细微独特艺术触觉,展示苏曼殊小说悲哀之美,并从其殊异于常人身世际遇、孤僻善感性格、精研佛理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共同影响等角度分析其成因。

  • 标签: 苏曼殊 小说 悲哀之美
  • 简介:世上真有什么方法能帮我们进一步发掘经典作品从而发现老路中新路?在这方面,音韵学真能帮我们多少,让我们确确实实地搞明白那些不断地引起我们好奇、关注、却又不断地让我们疑惑不解文学现象?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为何能如此诗意盎然、令人难以忘怀?根据本文观点,真正使这首诗如此诗意盎然,首先是这首诗细致、单纯、情绪声调化了语音结构。这首诗“语音结构”,不管如何未受重视,不仅“比词句法更单纯、更本质”,更能与心灵一脉相通。再按本文分析,这首诗之所以会有如此特殊魅力,归根结底,是因为诗中隐含着某种影响无时不在、却又常被视而不见虚词。这种“渺小”“隐身”虚词就像一只“看不见手”,时刻为小诗增添无尽诗意;它又像《奥义书》中最常用比喻“水中之盐”一样,细致入微地调和着小诗语音结构、味觉、口感,使之回味无穷,或者像“绘事后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法所提示那样,使小诗更出神入化。本文就此进一步探索是否能按同样思路,以音韵学为指导,耳目一新地重新阅读经典作品,不单是汉语经典作品,而且还包括其他非声调性语言中脍炙人口经典作品,如罗伯特·弗洛斯特《雪夜歇脚树林边》,并以此为契机,发掘重要、却常被忽略文化和文学作品互相参照诸多可能性。既然这种文学现象绝非区域性而属全球性,这种互相参照重要性就更为显而易见,正如歌德在《潘多拉》中悲叹时所强调那样,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命中注定似地只见被光照亮物而不见照亮物光”。

  • 标签: 音韵学 诗学 功能词 声调化情绪 比较文学
  • 简介:诗歌用典,很早就开始了。因为典故是一个文化基因团,它植入,可使短短诗句充满文化积淀,每一句装载一个成语故事,就像每一艘快艇装载一枚导弹一般具有远射程超越历史杀伤力。

  • 标签: 《拟咏怀》 用典 诗歌 南北朝 庾信 大师
  • 简介:奏响生命新乐章——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丁文《紫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一部力作,于1982年出版后便轰动一时,翌年,荣获美国文学创作最高奖项——普利策奖,使艾丽斯·沃克成为获此殊荣第一位黑人女作家,声誉鹊起。艾丽斯·沃克194...

  • 标签: 艾丽斯·沃克 黑人妇女 女性主义 《紫色》 弗吉尼亚·伍尔夫 夫权专制
  • 简介: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非常独特作家,他小说《巫兰噩梦》构筑了一个畸形爱情故事,父与子乱伦式三角恋情,都是建立在对幻象追求上。小说通过幻象存在和坍塌,用文学方式揭示了人性潜意识深层本能冲突和无可抵挡命运"可怕综错"。

  • 标签: 三角恋情 幻象追求 命运综错
  • 简介:《踩影游戏》是一部以时间性为线索,致力于异质空间构建作品。小说通过空间并置、叙述视角以及故事情节嵌套等叙事手法,将女主人公艾琳置于肖像-阴影以及蓝色日记一红色日记所分别构建多维空间中,立体展示艾琳女性意识之内激烈冲突。此外,异质空间在内部结构和内涵上均借用了奥吉布瓦族文化元素,赋予了作品鲜明本土族裔性。

  • 标签: 《踩影游戏》 路易斯·厄德里克 空间构建族裔性
  • 简介:现在是初夏一个深夜,我刚刚读完姜宇清发表在《诗刊》、《星星》等刊物上几组诗(它们大多以《暖暖乡音》为一个总题目),掩卷之后,觉得心情有点异样。我走出书房,站在阳台上。这个城市,正笼罩在朦胧月色之中。对面刚刚拔地而起一座楼房,依然被脚手架包裹着,在黑影中显得庞杂而又沉重。远处依稀传来火车呜叫,是一种遥远尖厉。这个正朝着现代都市迈进新兴城市,呈现着少有的寂静。在这样月夜,

  • 标签: 组诗 纯净 现代都市 呈现 境界 美感
  • 简介:  一  "乌托邦"(utopia)一词为英国政治家和作家托马斯·莫尔所首用,出自他用拉丁文写描绘理想社会同名作品;乌托邦小说指的是描绘现实中并不存在而由作家虚构理想社会小说.出于对现存不合理社会制度不满和批判,以及对未来理想社会憧憬与追求,不少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对构想和描绘理想社会颇感兴趣,在其身后留下了一长串乌托邦小说.在西方,最早乌托邦小说可追溯到柏拉图;在我国,则以晋朝诗人陶渊明最为著名.……

  • 标签: 乌托邦小说 地平线评析 奇异乌托邦
  • 简介:《动物园故事》是爱德华·阿尔比首部独幕剧,剧中“动物园”是美国社会一个全景式写照。该剧通过塑造两个阶级身份和性属身份对立男性气质形象,将主流文化所称颂理想男性形象置于“他者”审视与质询之中,揭露了中产阶级自鸣得意和因循守旧,同时映射出纽约大都市牢笼形象以及消费社会对人囚禁和异化,亦揭示了支配性男性气质在后工业社会消费文化规范、侵蚀下所处困境和危机,表达了阿尔比对二战后美国社会性别政治和个体身份关注和思考。

  • 标签: 爱德华·阿尔比 《动物园的故事》 男性气质 他者
  • 简介:近些年香港喜剧电影佳作稀零,且电影市场混乱。不断追求票房利益商业喜剧片产业化生产经营,致使香港喜剧电影越来越老套低俗,不得不在低潮中思变并寻求出路。惯用创作手法和创作思维使港产喜剧不再是以本土特色为优势,"港味"变质为一成不变喜剧标签。喜剧无法完成深刻揭露社会现实及人性弱点功能,只为商业利益迎合观众感官刺激,致使香港喜剧电影陷入窘境。

  • 标签: 香港喜剧电影 商业化 创新 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