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译文学是新疆锡伯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疆锡伯族文学表现出来的显著特色。清朝时期,新疆锡伯族的翻译文学继承并发展了满族翻译文学。中华民国时期,在满族翻译文学的影响下,新疆锡伯族的译介者也纷纷投入到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俄苏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多语种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新疆锡伯族的翻译文学又发出新的光彩,由汉文、外文、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翻译成锡伯文的文学作品数量大增,其中由汉文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占大多数,汉民族文学对新疆锡伯族文学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梳理并探析新疆锡伯族翻译文学,试图表现其发展过程、特点和价值。

  • 标签: 新疆锡伯族 翻译文学 发展过程 特点 价值
  • 简介:由20世纪初开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在美国形成一个文学小传统。这些英译文则是这个小传统的经典,其文本改写的成分相当大,包括适合本土的选择,注入本土的因素,及对中国文化的想象与憧憬。这个小传统的经典本身倒成为一些美国作家的重要读物,也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灵感和诗作的基本内容。本文以简·何丝费尔的诗作为例,说明她如何吸纳王红公的杜甫诗英译文,创作出打破时空,具特殊美感经验的诗歌。

  • 标签: 中国诗歌英译 本土化 简·何丝费尔 王红公
  • 简介:一江南文人多有英文情结,尤其是上海文人。英文象征进入西方文化和生活的可能,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径。而东北过去会英文的人较少,二十一岁前我没见过能说英语的人。夏济安1944年首次见到张爱玲时半开玩笑地说:“I’myourcompetitor,youknow。”这个以“竞争者”自居的话让张爱玲一头雾水,终生没弄明白,因为在她看来,夏济安并不写小说。

  • 标签: 张爱玲 英文 江南文人 西方文化 夏济安 竞争者
  • 简介:史学观念最终决定史撰的表现形态。中国翻译文学史的撰写长期以来得不到学科理论的支撑,虽有局部史料汇编的精彩,但总体缺乏有深度的理论提升。谢天振、查明建主编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2004)视翻译文学史为文学交流史、文学关系史、文学影响史,从而在以下三个方面创新独树:史撰内容上,涵盖作家、作品与事件三要素;体例编排上,承认并突出“披上中国外衣的外国作家”作为翻译文学史另一主体的地位;史学叙述上,彰显交流史、关系史与影响史脉络,史学分期重证据实。因此,这次史学实践定会给中国翻译文学史的理论深入和实践开拓带来新的刺激和推动,给后续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认识和经验。

  • 标签: 史学观念 中国翻译文学史 体例编排 史学分期
  • 简介:面对近代以来大量存在并对本土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翻译文学实践及其文本,其归属如何、与本土文学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否及如何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叙述,不仅受到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文化研究的共同关注,也El益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旨在从文学的“权属观念”、“中介性”和“不确定因素”的角度,从文学观念层面及逻辑上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以便为翻译文学的文学史叙述扫除障碍。

  • 标签: 翻译文学 文学史叙述 文学权属观念 中介性 不确定性
  • 简介:延续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是来自西域的印度佛教文化,影响到华夏文化的诸多方面;另一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这两次外来文化的大规模输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文学方面来说,其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二次翻译高潮促进了翻译文学的兴起,由翻译文学引发了我国现代文学观念的转变。

  • 标签: 翻译文学 现代文学 文学观念
  • 简介:清末民初翻译文学是一个妥协与反叛、归化与欧化的集合体。在中国古代雅文学语言的立场下,吴汝纶、严复较完整体现出在典雅文言语体下建构翻译语言的归化思想。从戊戌变法开始,小说、诗歌等的翻译基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不同语言体式资源,显示出各异的归化的主流倾向。愈到后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愈在内部生成"西方范式",藉此突破以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体式来翻译西方文学的局面,同时也促进了"翻译体"欧化倾向白话的出现。

  • 标签: 归化 欧化 清末民初 翻译文学语言 西方范式
  • 简介:为了代表韩国阳明学的霞谷学研究的进展,有必要分析霞谷学派本身的哲学性争论点,考察学派之间的交游内容,从而扩大研究之外延。在这种情况下,本论文要调查传统思想家们的交流比较频繁的近代时期,不管是在性理学或佛教,共享和应用霞谷学派主要思想之一的真假论。近代时期霞谷学派真假论是从内心良知并非可以在外求得,而是借助主观自觉和仁义的道德伪善的境界而形成的讨论。对于道德伪善的境界随着时代的变化,具体化为批评老论的领袖宋时烈教条的学问和争论点。李建芳借助朱熹的理论和名誉,将这些合理化为自己的逻辑,并批评极端反对其他意见的宋时烈的道学是假道义。继承这个意见的郑寅普认为借助仁义本身就是没有根据自己的心态,而是源于钻研经文的虚学之风土,于是虚就是假的根本。近代时期霞谷学派的真假论是对于老论的一党执政体制带来朝鲜衰弱的适当的批评,于是可以说服对于现实政治具有批判态度的其他学派。岭南地区的改革性理学家曺兢燮和李建芳进行交流的同时,在自己的写作理论适用了真假论。还有,与李建芳和郑寅普进行交游的朴汉永以真假论为基础,批评佛教界的显示,并寻找了改革方案。乙亥狱事(1755年)之后,在学术和政治领域都被疏忽的霞谷学派的真假论在近代时期后,从多个方面获得了改革性知识人的同感。这完全不同于以前通过文学和艺术活动消极地表现自己的思想的情景。因此可以说近代时期霞谷学派在批评现实和改革方面起了一定的思想作用。从这一点,今后的研究更需要关注他们的思想交游。

  • 标签: 韩国阳明学 霞谷学 真假论 郑寅普 李建芳
  • 简介:1951年创刊的英文版《中国文学》是一本由官方发行的向外译介中国文学作品的刊物。该杂志译介的作品中,诗歌所占比重较大。本文选取了1951—1965年间《中国文学》中的诗歌作为考察对象,梳理其编选方针、选译情况,以及不同时期选材的变化,阐释其特点,并揭示在诗歌编选过程中发生作用的显性及隐性因素。

  • 标签: 中国文学 诗歌流派 读者阅读心理 现代诗歌 政治意识形态 两个中国
  • 简介:在同时代中国作家中,阎连科无疑是大器晚成。1988年,中篇小说《两程故里》令他成名,但直到1997年发表《年月日》,他的创作才开始“成为重要的话题”,并被当代中国文学史的论述接纳。

  • 标签: 中篇小说 阎连科 英语世界 《受活》 书评 英文
  • 简介: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的研究自文革到90年代初在中国学术界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90年代初,谢天振教授等关于重视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呼吁,受到了老一辈学者及学界同仁的一致赞同。接着,有关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的研究文章、专著如雨后春笋,陆续发表、出版。该书就是呼声之后的又一产物,也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研究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的专著。

  • 标签: 翻译文学 文革 专著 文章 发表 年代
  • 简介:近来在比较文学界,有人从“原文原教旨主义”出发,陆续发表了一些“世界文学”否定论、“外国文学史”(或称“世界文学史”)中文课程取消论的言论。这些言论在学理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但这也在客观上表明,中文系传统的外国文学史课程及教学应该加快改革。改革的思路就是用“中国翻译文学史”来改造“外国文学史”课程,而不能将外语系的国别文学史照搬和移植到中文系来。必须明确,在中文系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与在外语系使用外文讲授外国文学,其宗旨和效果都是根本不同的,也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在中文系将外国文学课程中文化,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中外文学与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因而其实质就是“比较文学”;用中文讲述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便在中文、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受到过滤、得到转换、得以阐发,也就是化他为我,其本质具有“翻译文学”的性质。

  • 标签: 外国文学史 世界文学 翻译文学 比较文学 课程改革
  • 简介:蔡晓惠:李老师,我知道您是在1987年出国、到加拿大以后才开始文学创作的。英文小说DaughtersoftheRedLand(《红浮萍》)是您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您亲自操刀译写的中文版《红浮萍》也在2010年问世。您还发表了《雪百合》《羊群》《嫁得西风》《海底》《尺素天涯》等一系列中英文作品,是少见的同时兼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双语作家。我注意到,您并不是文学专业科班出身:您在国内学的是新闻,出国以后在加拿大主修历史专业。您的专业背景对您的双语写作有影响吗?

  • 标签: 文学创作 加拿大 中英文 双语 文化传播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