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新生儿内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方法,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与质量。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2例新生儿内出血患者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并进行分析。结果除3例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19例经综合治疗与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无后遗症发生。结论新生儿内出血,早期干预,合理护理,积极治疗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颅内出血 观察护理 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从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患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50例/组。常规组患者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清除术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而常规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且观察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采取微创内血肿清除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治疗后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微创颅内清除术 高血压出血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内破裂动脉瘤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3年6月到2013年5月行介入栓塞内破裂动脉瘤879例,分为A组(2003年6月至2008年5月)以及B组(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总结介入栓塞内破裂动脉瘤相关并发症的种类,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并分析相关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策略。结果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1)在介入治疗距患者发病时间,瘤颈>4.0mm或者颈/体>2/3,使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的动脉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和使用球囊辅助技术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发生动脉瘤破裂、脑积水,血管痉挛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发生血栓形成、弹簧圈外逸、过度栓塞、支架移位、术后非动脉瘤出血、穿刺部位血肿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对血管内栓塞内破裂动脉瘤相关并发症的重视,以及介入材料的改进以及术者栓塞技术的提高,能有助于降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对并发症正确的处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经多普勒超声(TCD)表现,并结合CT检查,将临床上具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年龄在60-82岁129例TIA患者进行TCD检查,探讨TCD对于TIA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29例临床诊断为TIA患者TCD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将TIA患者分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组,将各组临床特征与TCD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研究,并与CT检查进行比较,分析TCD检测TIA病变的准确性。结果TIA发生后TCD检查示未见异常16例、脑动脉硬化59例、脑动脉硬化伴狭窄32例、分支梗死8例。CT示未见异常111例、脑萎缩10例,分支梗死8例。TIA患者做TCD检测的阳性率为87.6%,做CT检测的阳性率为13.9%。结论TCD是诊断TIA敏感而可靠的方法,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颅内大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在早产儿内出血疾病中的应用。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应用新生儿颅脑专用探头检查早产儿200例,对颅脑超声诊断内出血的病例按照Papile分级法分级,同时收集相关资料(孕龄、出生体重、生后评分、分娩因素),总结分析内出血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对IVH的病例进行三个时期的随访(生后3天、生后7-10天、生后1月)。结果早产儿内出血发生率为61.4%,胎龄≤32周总的LVH发病率以及重度LVH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大于32周的患儿(P<0.05),出生体重≤2000g的患儿重度LVH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Apgar评分与总LVH发生率以及出血程度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分娩方式与总的LVH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早产儿LVH发生率较高,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LVH发生率越高,出血程度越重。早产儿在生后3天内常规进行颅脑超声检查十分必要,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 标签: 超声诊断 早产儿 颅内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内动脉瘤与内动脉瘤夹闭术,重点从手术方法、疗效、围术期护理以及并发症预防四个角度出发,对显微镜下内动脉瘤夹闭术进行了讨论与研究。

  • 标签: 显微镜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复习内脑膜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病理学特点和诊治,为提高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脑膜血管周细胞瘤的病例诊治资料,进行影像学表现、临床病理和治疗情况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所有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大部分病人行术后放疗。结论内血管周细胞瘤术前不易诊断,术中出血明显,术后放疗可能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期。术后化疗是否能提高局控率,延长生存期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颅内脑膜血管周细胞瘤 影像学改变 临床病理学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磁刺激治疗仪对抑郁症引起的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进行治疗的134例患有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顺序将其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经磁刺激治疗仪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总睡眠时间、睡眠不深、早醒延长、入睡困难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总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早醒延长、睡眠不深以及入睡困难的情况则要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觉醒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整体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磁刺激治疗仪对于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还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改善患者情绪问题也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磁刺激治疗仪 抑郁症 睡眠障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动脉狭窄的狭窄程度,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全DSA检查结果分为非狭窄组(狭窄<30%)与内动脉狭窄组(狭窄>30%或闭塞),分析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清脂蛋白(Lpa)等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1)本组患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7.78%,发生率最高为大脑中动脉,其次颈内动脉内段和椎基底动脉内段,发生率最低为大脑后动脉。(2)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易发生内动脉狭窄。(3)内动脉狭窄组HDL-C含量(0.99±0.30)mmol/L比非狭窄组(1.30±0.30)m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P=0.001)。(4)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卒中史,脑血管病家族史,TC,TG,LDL-C,ApolA1,ApoB,Lpa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粗重患者内血管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保护因素有HLD-C。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用于治疗神经外科颅脑术后内感染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行颅脑手术后并发内感染,予以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并部分辅以鞘内注射治疗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内感染患者,16例内感染得到控制,2例病情无好转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并辅以鞘内注射治疗术后内感染安全、有效。

  • 标签: 腰大池引流 颅脑术后 颅内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探析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行颅脑外伤开颅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采用内压监测,分析术后采用内压监测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中有13例患者进行第二次开颅手术;60例患者当中正常15例,内压轻度升高18例,中度升高11例;重度升高16例;患者半年后治疗效果情况分析,结果表示内压越高,患者预后越差。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后给予内压监测能够有效、快速的知道患者内压变化情况,并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率,因此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颅内压监测 颅脑外伤术后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孔钻引流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30例,均采用细孔钻引流方法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均清除,术后发生硬膜下少量积液7例,内积气3例,经治疗后均好转,5例患者复发,给予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细孔钻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好,损伤小,可作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新的可靠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细孔钻颅 微创 慢性硬膜下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万古霉素对脑出血术后内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脑出血术后内感染的患者20例,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0例,采取单纯注射广谱、高效抗菌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10例,采取静脉滴注万古霉素的方式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脑出血术后内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时,利用万古霉素对患者静脉滴注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脑出血术后内感染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万古霉素 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阿米卡星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手术后内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2012年就诊的开颅术后内感染病例共60例运用阿米卡星鞘内注射进行治疗,通过观察记录分析阿米卡星使用鞘内注射的方式治疗时对内感染致病菌的敏感性,鞘注剂量以及疗程与疗效的关系,CNS毒副反应,通过内感染控制时间将无CSF漏组与有CSF漏组对比。结果60例患者中被治愈的52例,有效率为86.7%。无CSF漏组与有CSF漏组对比,时间明显缩短(P<0.05),表明阿米卡星鞘内注射可使患者内感染迅速得到控制。药物总量与CSF中WBC计数、体温、内压等内感染监测指标间为负相关(P<0.05)。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轻度副反应,但是很快得以恢复。结论阿米卡星对很大一部分引发内感染的致病菌具有敏感性,有效率高,显效快,无显著的CNS毒性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阿米卡星 鞘内注射 颅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CTA在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0例内动脉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在正式手术前接受3D-CTA检查,将检查结果和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D-CTA检查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8.67%(148/150),和手术检出率100.00%相比无较大差别,P值大于0.05。结论3D-CTA技术可有效诊断内动脉瘤,检出率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3D-CTA 颅内动脉瘤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