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了给始新2组的储层建立一个地质模型,本文综合使用了层序地层学原理和3-D地质统计模拟。这套储层位于中东分隔中立区沃夫拉(Wafra)大油田,是几套碳酸盐岩产层中的一个,已累积产油超过330百万桶。始新2组的时代属于古新世,由一系列相互叠置的缓坡相白云岩储层单元组成。这套储层在总体上是一套海退层序,包括有4个高频层序,分别显示了由海进到高位体系域的变化。对始新2组的模拟涉及3个重要步骤:(1)在岩心岩相与测井响应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以便预测非取心井的岩相;(2)利用所预测的岩相曲线构建层序地层格架;(3)采用地质统计方法将岩相、层序地层格架及空间对比加以综合。研究中创建了多个地质模型或获得了多种结果。在30个具有相等概率的可能模型中,每一个模型的岩相、孔隙度及含水饱和度都有所不同。为了筛选出可用于油藏模拟的单一模型,对这些模型进行了视觉、统计学及石油体积方面的评价。由此得出的单一模型实现了累计石油高产区与粒状灰岩预测发育区(即大量油气聚集区)之间的良好对应性。有关的3-D地质统计模型也解释了该油田的压力下降和水侵问题。
简介:文中描述了美国怀俄明州纳特罗纳县(Natrona)索尔特河油田(SaltCreek)CO2泡沫先导试验的设计。CO2泡沫技术被确定为前景较好的候选技术,用于提高某些目标井网的波及效率。第二套WallCreek(WC2)砂岩地层是主要的产油层段,其净厚度大约为80ft,埋深大约为2200ft。先导试验区筛选过程的第一步详细研究了这个油田很多井网的地质特征、注采特征和经营情况。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注入井位于井网中心的一个五点法井网,用于开展先导试验。开发出了一种表面活性剂配方,这个配方不仅能够在地层条件下产生所需的泡沫响应,而且还可以满足初步的经济和经营目标的要求。通过岩心驱替试验进一步研究了这种表面活性剂的泡沫特征。建立了历史拟合的油藏模拟模型,预测了在没有泡沫的情况下油田的开采动态,从而提供了与预期的泡沫响应进行对比的基线。然后利用泡沫的动态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标定,并利用标定后的模型指导这个先导试验项目的实施和油田开发动态的预测。这个先导试验项目已于2013年9月启动。文中对初步的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简介:墨西哥湾(GOM)盆地西北部上侏罗统海因斯维尔(Haynesville)和博西尔(Bossier)页岩气区带的产层为碳酸盐岩一碎屑岩混合沉积体系内海进体系域到高位体系域的富有机质泥岩。选取了200多口深井的现代电缆测井组合,开展了详细的井间对比,同时结合采自上启莫里支阶(Kimmeridgian)一下提通阶(Tithonian)的10多个岩心样品的观测结果,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地层和岩性分析。海因斯维尔页岩发育在一个二级海进体系域(TST)中,由后退(back-stepping)的缓坡碳酸盐岩(近源端)和最大海泛面(MFS)之下的海相页岩(远源端)构成。这套页岩上超退积的碳酸盐岩和基底隆起,而其上则是一个二级最大海泛面。博西尔页岩和局部砂岩向盆地方向进积到海因斯维尔页岩之上,并下超一个二级最大海泛面。它们沿上倾方向向上渐变为高位体系域(HST)的卡顿瓦利群(CottonValley)厚层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在远源端,在博西尔(组沉积时)的局限环境中发育了富有机质页岩相,这也是一套有潜力的页岩气储层。南部先存的几个基底隆起以及西北部和西部的碳酸盐岩台地使这个盆地成为受限盆地并把它分隔几个部分,从而影响了富有机质页岩地层和贫有机质页岩地层以及以硅质碎屑沉积为主地层和以碳酸盐为主地层的分布。海因斯维尔页岩和博西尔页岩都由三个向上变粗的旋回构成,它们可能分别代表了规模比较大二级TST和早期HST内的三级层序。博西尔页岩的三级旋回大都以含量不等的硅质碎屑为主。海因斯维尔泥岩的沉积部位是风暴浪基面之下,大都是存在氧化障碍的环境(dysoxicconditions),适合于底栖双壳类群落和生物扰动类生物生存,而且会周期性地震荡转变为海底更加缺氧的环境。然而,在这些泥岩中发现的稀有动物群大都是浮游�
简介:本文把高分辨率碳同位素特征与岩心描述及伽马测井资料相结合,并将之作为对比工具,在实现更精确定年的同时,对沙特阿拉伯舒艾拜组(Shu’aiba)的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细化。舒艾拜组浅水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变化与古地中海深海记录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该组的下白垩统源自海相c”特征。舒艾拜组碳同位素值介于1.5‰到6‰之间,成岩作用的影响很少甚至没有;氧同位素值介于-2.7‰至-6.7‰之间,但在成岩过程中发生过变化,不能用于化学地层学分析。舒艾拜组锶同位素记录介于0.707356到0.707454之间,因成岩作用影响而与标准的阿普第阶记录略有不同。舒艾拜组台地是一个大型复合居序(约7m.Y.),由下阿普第阶7个高频层序和上阿普第阶另外2个进积层序构成。根据岩心描述和伽玛测井资料对碳同位素数据进行了标定,建立了两个详细的高分辨率地层剖面。碳同位素数据有助于细化舒艾拜组内部地层结构,特别是在陆坡和开阔海环境中沉积的横跨上、下阿普第阶界面的这套地层。舒艾拜组底部的Hawar“致密”地层单元的碳同位素值记录了与全球天然气水合物选出事件相关的重要衰减过程,其后为与全球海洋缺氧事件1a同期的层松藻(Lithocodium)和似核巴契藻(Bacinella)相沉积有关的重要正向偏移。在大多数井中,台地上厚壳蛤建造底部的炭同位素值约为4.5‰,而且表现出一致的碳同位素变化趋势,向舒艾拜组项部则呈逐渐衰减之势。虽然碳同位素值也存在与侧向沉积相变化(从泻湖相、边缘相、斜坡相、开阔海相到台盆相)有关的一定变化,但仍具有相似性且全油田可进行对比。没有太多证据支持与大气淡水成岩作用有关的碳同位素值衰减。但氧同位素记录可能受到与近地表暴露有关的大气淡水成岩作用的影响,
简介:尼克(Nyk)隆起位于挪威海域沃灵盆地的西部,是一个近北东向的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的构造隆起。该隆起由厚层的上白垩统至下第三系沉积层序构成,这些层序倾向南东,被垂直断距达1500m的正断层切割。根据断层两侧沉积厚度的变化以及地层超覆关系判断,在大约55Ma的挪威与格陵兰分离之前,也就是在坎佩尼期至早古新世的拉张作用期间,这些断层处于活跃状态。两组褶皱使这些保存在与断陷有关的正断层上盘的沉积地层产生了变形。一组褶皱位于断层走向的顺时针方向,另一组与断层走向平行。根据地层关系判断,这两组褶皱都形成于古新世末至始新世初的断陷作用之后。我们认为,这些褶皱是在小规模左旋扭压过程中发育的。这一左旋扭压已分解为正断层的北东一南西向左旋走滑复活和这些断层上盘的北西一南东向共轴缩短作用(褶皱作用)。尼克隆起处于推断的大陆分离线的逆时针方向。我们推测这次扭压作用是由北北西向作用力推动的,力源是初始板块边界的差异地形和这一抬升的轴部区域的热浮力物质。这种变形作用不一定会对烃源岩的成熟度或储集砂体的分布产生明显影响,但有可能形成独特的构造圈闭形态。它还可能增强圈闭边界断层的连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