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胃息肉患者的治疗措施。方法择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55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内镜报告、病理诊断以及幽门螺杆菌检查等,对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对胃息肉患者的治疗措施进行探讨。结果155例胃息肉患者中,年龄介于30~70岁之间有132例,占比为85.16%;其中115例为单发,占比为74.19%;经过临床检查和分析共发现234枚息肉,息肉出现在胃窦与胃体占较大比例;息肉直径小于1.0cm的患者有125例,占比为80.65%;炎性息肉有104例,占比为67.10%;大部分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并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等不良情况。结论胃息肉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多发,多数患者的息肉直径均在1.0cm以下,且常见息肉为炎性息肉。针对胃息肉患者行以内镜下治疗不仅具有良好效果,且具有一定安全性,因此针对未出现内镜下治疗禁忌症的胃息肉患者,可以在首次接受内镜检查时接受切除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各科急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常见急诊患者疾病谱的流行的流行趋势及不同季节各科急诊疾病的构成。方法对2006-2010年接诊的病历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的分类体系,不同类别疾病的就诊高峰,发病时间。不同年龄组及危重病人构成进行统计.绘制图表,分析各个疾病谱是如何构成。结果急诊病人排在前5为的是急性损伤、心、脑血管疾病、中毒、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占94.45%;男女比例为1.62∶1;年龄组中以30-39岁组最多,其次为40-49岁组;急诊病人以10.11.12.1月最多,7月最少。结论了解了疾病谱的流行趋势和构成可增加我们国家的病人的存活率,降低病人的死亡率,也能体现我们国家的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护共同决策型分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分级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医护共同决策型分级护理模式,对比两种模式下医护对护理分级相关内容的知晓率和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培训前后护士对护理分级相关内容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医生(P<0.05),共同决策型分级护理培训有助于提升医护对护理分级相关内容的知晓率(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6.81±3.24)分、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符合率为96.25%、患者满意度为98.75%,高于对照组的(89.64±5.21)分、62.50%和88.75%(P<0.05)。结论医护共同决策型分级护理模式的实施与构建可以提升医护对护理分级相关内容的知晓率,更加准确的界定患者的护理级别,提高护理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致临床常规检查中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而探索具体的解决策略,以指导临床检查。方法随机抽取210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3600例临床常规检查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检查过程中误差形成的原因,对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归纳总结,发现引起临床常规检查出现误差的因素主要分为仪器、试剂、样本和操作人员四大类,其各占总数的0.42%(15/3600)、0.39%(14/3600)、0.25%(9/3600)、0.5%(18/3600)。结论检验误差易误导临床诊断,影响疾病的治疗,通过加强仪器的保养和维修、试剂和样本的管理、操作人员的培训,可有效减少检验过程中误差的产生,从而准确得出检查结果,指导临床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间来我院体检的300例健康体检者,取体检者外周静脉血,制成血液标本后行血常规检验,统计出现误差的血液标本,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结果在300份血常规检验标本中,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包括受检者自身因素、采集时间不合理、保存不当、送检时间过长、抗凝剂浓度不合格,占比分别为5.7%、21.7%、24.0%、42.0%、6.7%。静脉血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末梢血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室温保存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冰箱保存相对比,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采血后立即测定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放置2小时之后测定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常因标本采集时间、保存环境等因素造成误差,另外,采集静脉血或者末梢血、采血后立即测定或者放置2小时之后测定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应提高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及规范意识,严格遵循血常规检验流程,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降低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决策中应用64排CT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200例经64排CT检查后的判断冠状动脉闭塞50%~80%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分别标记为药物组和介入组,患者在治疗后采用64排CT跟踪走访排查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经连续走访排查12个月后,药物组患者有12例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85%,占比为12.00%,显著高于患者药物治疗前(P<0.05),有52例患者斑块CT值增加至(70±10)HU,占比为52.00%,重建冠脉支架17例,占比为17.00%;介入组患者无患者出现支架血栓事件,有11例患者出现支架内轻度狭窄,狭窄50%患者有5例,占比为5.00%。结论64排CT诊断可直观观察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情况,根据狭窄及斑块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及时发现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是否进行介入治疗的首选方法,为患者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性高血压合并痴呆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决策。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50例老年性高血压合并痴呆患者,对其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合并痴呆与患者性别无相关性,P>0.05.而文化程度、高脂血症及糖尿病与老年高血压合并痴呆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是导致患者发生痴呆最为危险的一个因素,此外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酗酒、吸烟、血管淀粉样变等原因均可加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对其选用合适的治疗方式及护理方式对尽早恢复其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值得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约束决策轮在神经外科监护室患者身体约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科室2017年1月—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患者164例,按住院先后顺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2例,试验组82例。对照组采用全院统一的约束护理规范,试验组使用约束决策轮评估后进行约束。比较两组患者的身体约束率、平均约束时间和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身体约束率、平均约束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约束决策轮在不增加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基础上,能降低患者身体约束率、减少患者平均约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