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北海市海城区5~9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病情况。方法我院使用conner父母及教师量表,对北海市海城区共计3050名5~9岁的学生进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初步筛查,通过量表评分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疑儿童进行电话回访,由儿童发育行为专科门诊对初筛结果阳性的儿童进行复评,通过填写SNAP-IV父母等级评定量表,并由儿童发育专科主治医师按照美国精神病研究协会制定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5版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确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结果在本组研究对象中,患ADHD的儿童占4.13%(126/3050)。男孩患该病的几率为4.88%(88/1800),女孩患该病的几率为3.04%(38/12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42,P<0.05);不同性别ADHD儿童的焦虑问题、心身问题、品行问题和冲动多动问题检出率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ADHD儿童学习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北海市海城区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纸条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进行快速检测前后的结果,优化献血前筛查策略。方法对献血者献血前采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纸条(胶体金法),进行快速检测,对筛查合格的献血者样本进行HBV、TPELISA双试剂检测。比较开展HBsAg、TP联合快速检测前、后血液HBV及TP阳性报废率。结果2017年2月—2018年7月42467例初筛合格无偿献血者样本中,检出HBsAg反应性样本317例,阳性报废率0.75%;检出TP反应性样本200例,阳性报废率0.47%,低于2015年7月—2017年1月未开展HBsAg及TP联合快速筛查前,HBsAg及TP阳性报废率。结论开展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纸条快速筛查,能有效降低血液HBV及TP阳性率;减少对不合格血液采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提升献血服务质量及水平,进一步保障了临床用血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中应用氨溴索气管内灌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84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42例患儿应用氨溴索进行气管内灌洗方法进行治疗,命名为对照组;另外一组的42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命名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漏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各项指标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的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中应用氨溴索气管内灌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能明显缩短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所需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肺透明膜病新生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双鼻塞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比较干预后两组血气分析结果,统计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血气分析结果中动脉血氧分压及pH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发生的呼吸暂停、低氧血症及高二氧化碳血症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行双鼻塞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联合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h17细胞表面CCR4、CCR6、CXCR3表达量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选取88例,将其归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时期我院8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Th17细胞表面CCR4、CCR6、CXCR3表达量进行检测,对比其肝功能指标、血清纤维化指标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Th17细胞表面CXCR3、CCR6、CCR4表达量和Glo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和Alb、TBIL、ALT、PCⅢ、IVc、LN、HA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Th17细胞表面CCR4、CCR6、CXCR3表达量异常会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造成直接影响,临床上可以将其作为治疗乙肝的一个新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氨溴索气管内灌洗+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改善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肺氧合功能的作用分析。方法本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2月接诊的108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用氨溴索气管内灌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表面活性物质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经治疗12h后吸入氧浓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结果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78.56±19.78)min、住院时间(10.02±0.26)d显著优于对照组(125.35±24.12)min、(17.65±1.04)d;两组患儿治疗前氧分压、吸入氧浓度、二氧化碳分压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12h后,观察组患儿氧分压(53.34±2.14)kPa、吸入氧浓度(0.55±0.01)%、二氧化碳分压(54.69±4.53)kPa显著优于对照组(69.24±3.09)kPa、(0.36±0.04)%、(69.25±3.99)kPa,其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结论对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进行氨溴索气管内灌洗+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可显著改善治疗后吸入氧浓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APACHE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减少,肺氧合功能显著改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腹泻中轮状病毒性肠炎及继发性乳糖酶缺陷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我院2012年1月-12月门诊收治新生儿腹泻4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测定,对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采用醋酸铅加氢氧化氨法检测粪便中乳糖、pH值。对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继发性乳糖酶缺陷的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去乳糖饮食干预治疗。结果46例新生儿腹泻患儿中,经检测,确诊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36例。3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中继发乳糖不耐受者32例。应用综合治疗同时结合去乳糖饮食干预治疗的患儿组,治疗的有效率,明显好于仍维持以前饮食习惯的患儿组。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新生儿腹泻的最常见病原,而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很高。在新生儿腹泻的治疗中,应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对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检测粪乳糖及pH,早期发现继发性乳糖酶缺陷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去乳糖饮食干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用于重度ICP疗效。方法选择ICP患者100例,50例予以熊去氧胆酸治疗(对照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腺苷蛋氨酸(观察组),观察外周血VEGF水平及、羊水L/S值。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EGF水平、羊水L/S值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R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经Pearson分析,ICP患者外周血VEGF水平与羊水中L/S值相关性系数为0.649。结论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可提高重度ICP患者外周血VEGF水平及羊水L/S值,临床可通过监测ICP患者外周血VEGF水平间接预测胎肺成熟情况,以预防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