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黄独脚金寄生杂草(Strigahermonthica)侵扰是限制小农产自给性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肥力低加之总体环境退化是寄生杂草侵扰产生的重要原因。引入改良的耕作制度来解决寄生杂草侵扰和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势在必行。本文对肯尼亚西部双峰高原地区内,用豆科植物--印度田菁改良的休耕地对玉米产量和农田寄生杂草侵扰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处理分阶段进行,处理包括田菁改良6和18个月的休耕地、未经耕作自然植物再生6和18个月的休耕地、连续种植玉米未施肥的耕地和连续种植玉米同时施加氮和磷肥的耕地。结果表明,与未施肥玉米地相比,田菁改良休耕地明显(p〈0.5)增加玉米产量.除草管理降低了第一季度(428000±63000株·hm-2)、第二季度(51000±1500株·hm-2)玉米地寄生杂草植株种群。实验周期内,除草管理降低玉米地土壤中寄生杂草种子种群数。短期田菁改良休耕地对玉米产量的促进作用明显好于未施肥的玉米地,但是短期杂草休耕地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种植玉米和除草控制寄生杂草效果要好于休耕。
简介:研究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HBF-1菌株对10日龄铜绿丽金龟Anomalacorpulenta和黄褐丽金龟A.exoleta幼虫存活率、拒食、抑制生长及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大和感染时间的延长,两种金龟子幼虫的存活率均下降,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拒食作用和生长抑制作用增强,使该幼虫对饲料的选择性增强。感染7d时,对黄褐丽金龟幼虫的LC50值为64.16μg/g,14d时下降到13.98μg/g,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LC50值则由79.69下降到19.14μg/g.当菌剂浓度为10μg/g、感染7d时,HBF-1菌株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拒食率和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74%和9.84%,14d时分别为30.75%和73.87%;当菌剂浓度达到160μg/g、感染7d时,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拒食率和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9.01%和83.61%,14d时分别为86.10%和97.75%。可见高浓度菌剂对铜绿丽金龟幼虫有一定的拒食作用。
简介:我们用辣椒(Capsicumannuum)栽培种(已导入了灯笼椒CapsicumchinenseL^3基因)的种内F2代群体(2016株)和种间F2代群体(3391株)(由灯笼椒与Capsicumfrutescence杂交产生)对灯笼椒抗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的L^3基因进行定位。通过L^3基因抗性紧密相关的AFLP分子标记的BAC文库的分析,揭示出番茄抗病同源基因12的存在。通过简并PCR技术,对来自35株不同辣椒的同源基因12的部分或全部编码序列进行克隆,且在种间组合中产生了17个遗传标记。图谱显示:L^3基因位于12同源基因标记IH1—04和BAC—end标记189D23M中间,L^3基因定位于包含两个不同BAC重叠群的区内,这两个不同的BAC重叠群分别由4个和1个无性系组成。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揭示这两个重叠群被约30kb隔开。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和BAC无性系的Southern杂交表明在高度重复序列中富集包含L^3基因位点的区。Southern杂交表明两个BAC重叠群包含多于十个的12同源基因拷贝体。相反,对于种间F2代群体,,重组后代没有结合位点,在种内F2代群体中,该结合位点存在于两个不同的BAC重叠群内,这两个不同的BAC重叠群分别由7个和2个无性系组成。而且,两个群体间结合位点分配的不同表明在含有L基因位点的区域连锁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