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13年5-10月,对哈尔滨市道外区巨源镇白鱼泡中藻类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藻类植物178种,隶属于8门65属,其中,有绿藻门27属67种,占藻类植物总数的37%,硅藻门16属64种,占36%,裸藻门5属27种,占15%,有蓝藻门8属9种,占5%,其它藻类占7%;藻类植物细胞密度为7.45×10^5-103.85×10^6ind./L,2013年5-10月白鱼泡藻类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7.79×10^6ind./L,说明白鱼泡水体中营养化;藻类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46-3.327,其5-10月的平均值大于3,说明白鱼泡水质为轻污染状态,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07-0.998,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890-0.953,说明白鱼泡藻类植物较丰富;水温和总磷含量是影响白鱼泡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控脉冲重复频率(PRF)探讨诊断超声的不同占空比对增强乏血供肿瘤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15只,于大腿内侧皮下建立Walker-256肿瘤模型,根据PRF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A组,PRF=50 Hz;B组,PRF=1.0 kHz;C组,PRF=2.0 kHz。每组荷瘤大鼠经超声联合微泡治疗10 min,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4 h分别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各组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和肿瘤血流灌注面积。结果治疗后即刻,A、B组的PI、AUC值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治疗后4 h,B组PI、AUC值持续增加,优于治疗后即刻(均P<0.05),而A、C组PI、AUC值相对于治疗后即刻减少(均P>0.05)。治疗后即刻,A、B组肿瘤血流灌注面积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治疗后4 h,B组的肿瘤血流灌注面积持续增加,优于治疗后即刻(P<0.05),A、C组的肿瘤血流灌注面积相对于治疗后即刻减少(均P>0.05)。结论PRF=1.0 kHz的低强度诊断超声激励微泡空化可产生较明显的肿瘤血流增强效应,且持续4 h以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介导的纳米-微泡相变对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情况。方法通过加压冷凝的方法将超声微泡压缩成为纳米液滴(NDs)并测量其粒径的变化。体外实验中观察纳米液滴溶液在高机械指数的超声辐照下发生的相变过程以及周围溶液中溶解氧(DO)浓度的变化。将41只雄性SD大鼠分为5组,建立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纳米-微泡声学相变处理组(NDs+US组,9只)、生理盐水+超声处理组(Saline+US组,8只)、纳米液滴无超声辐照组(NDs组,8只)、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组,8只),假手术组(Sham组,8只)。于手术前及恢复血流灌注12 h后进行超声血管成像,评价大鼠缺血血管在不同处理方法下的血流改善情况,并在实验结束后取其缺血再灌注下肢的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由微泡加压冷凝制备的NDs粒径为68.0~295.4 nm,最高浓度100 nm。体外实验中可观察纳米液滴在高机械指数作用下相变为微泡,周围溶液DO由(98.8±0.1)%下降至(95.0±0.2)%。动物实验中,缺血再灌注12 h后,NDs+US组、Saline+US组、NDs组和IRI组的SD大鼠右髂总动脉脉搏指数(PI)、血流阻力指数(RI)较造模前明显增加(NDs+US组:PI值1.79±0.17对1.57±0.23,P=0.014;RI值0.80±0.02对0.75±0.04,P=0.002。Saline+US组:PI值2.29±0.16对1.57±0.16,P<0.001;RI值0.90±0.06对0.74±0.03,P<0.001。NDs组:PI值2.17±0.14对1.53±0.15,P<0.001;RI值0.91±0.04对0.75±0.04,P<0.001。IRI组:PI值2.12±0.22对1.58±0.20,P<0.001;RI值0.88±0.04对0.75±0.04,P<0.001),其中NDs+US组PI、RI增高程度(ΔPI、ΔRI)高于Sham组(均P<0.05),但较Saline+US组、NDs组和IRI组明显减少(均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Saline+US组、NDs组和IRI组的丙二醛阳性细胞占比较NDs+US组和Sham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介导的纳米-微泡相变可减低组织缺血再灌注后的血管血流阻力,对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占位性病变六氟化硫微泡超声造影的应用意义。方法:对本院在体检或内分泌科进行基本超声检查并确诊为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施行六氟化硫微泡超声造影,造影技术为连续超声、对比脉冲序列造影成像。分析患者在不同占位性病变情况下的CEUS特征性表现。结果:30例患者中,7例为乳头状瘤;5例为滤泡性腺瘤、8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灶数统计32个。结论:六氟化硫微泡超声造影可明确诊断出甲状腺占位性病变,于手术或保守治疗前提供较为明确的参考信息,诊断价值高,诊断优势为实用可靠,应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肺大泡的临床护理效果。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设计,选择了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的50例肺大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了病例的基本信息、手术过程记录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在治疗肺大泡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情况评估显示,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肺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本研究还讨论了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临床护理在该手术中的作用。总体而言,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肺大泡的方法,临床护理在手术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然而,进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更全面地评估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出胃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囊泡介导转运相关基因(VMTRGs),构建风险评分预后模型并评估预后模型的准确性,探究该模型在免疫与药敏等方面的作用。方法:从TCGA数据库获取胃癌患者的测序数据及临床病理参数,从GSEA官网获取VMTRGs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使用单因素Cox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预后相关的VMTRGs并构建风险评分预后模型及列线图,将TCGA胃癌患者随机分组及使用外部独立数据库GSE84437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对风险评分预后模型进行肿瘤突变负荷、药物敏感性相关分析。结果:构建了由4个VMTRGs(F5、APOA1、CD36、SPARC)构成的风险评分预后模型,通过验证显示该预后模型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且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其构建的列线图也有良好的预测能力。风险评分高、低风险组在肿瘤突变负荷、药物敏感性分析方面存在差异。结论:构建了一个由4个基因构成的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作为现有TNM分期的补充,能够预测胃癌患者预后、免疫治疗效果及药物敏感性,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