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 目的:总结 冠脉造影及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伤口的 渗血情况及相关因素, 收集 我科住院的 10 0例冠脉造影及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伤口的渗血情况及渗血危险因素、发生渗 血的原因、渗 血时间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 病人渗血一般是在术后的前 5小时 ,由病人和医护人员通过检查穿刺口发现渗血,一般无明显生命体征的变化,有的病人伤口渗血也可能是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引起的出血,渗血原因大多是患者活动过早和患者自身 疾病因素和医务人员操作不当或术前教育不充分, 术后观察不到位所致。结论:通过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伤口的渗血情况的处理方法和护理措施,减少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伤口的渗血情况,加强护理人员的专科培训 ,认真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术前健康教育 ,使病人及家属能掌握出血的特点 ,严密注意伤口渗血情况和变化,加强术后伤口渗血的观察, 减少术后伤口渗血。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高龄老年感染患者循环血微粒(MPs)的变化趋势,探讨MPs对感染的早期预警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收住院的年龄≥85岁的感染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年龄≥85岁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患者发热2 h、第2天和第7天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Ps水平,以膜联蛋白Ⅴ标记CD11b阳性MPs(AnnexinⅤ+/CD11b+ MPs)代表白细胞微粒(LMPs),以AnnexinⅤ标记CD66b阳性MPs(AnnexinⅤ+/CD66b+ MPs)代表中性粒细胞微粒(NMPs)。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老龄患者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8例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10例。观察组发热2 h时LMPs、NMPs即达峰值,且明显高于对照组〔LMPs(个/μL):55.0(28.8,197.2)比19.0(13.5,28.3),NMPs(个/μL):226.5(123.3,516.5)比26.5(22.0,48.8),均P<0.01〕;随着对病情的控制,LMPs、NMPs逐渐下降,第2天时NMPs显著低于发热2 h时〔个/μL:106.0(40.0,309.0)比226.5(123.3,516.5),P<0.05〕,第7天时LMPs、NMPs均显著低于第2天时〔LMPs(个/μL):17.0(12.5,43.8)比42.0(13.0,117.0),NMPs(个/μL):30.0(15.8,62.0)比106.0(40.0,309.0),均P<0.05〕,且第7天LMPs、NMP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各项炎症指标中,观察组发热2 h时NEUT明显高于对照组(0.70±0.09比0.59±0.04,P<0.01),而WBC、CRP及PCT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天时观察组各炎症指标升至高峰,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WBC(×109/L):9.33±2.44比6.37±1.28,NEUT:0.78±0.08比0.57±0.04,CRP(mg/L):5.67±2.99比0.33±0.18,PCT(μg/L):0.80±0.67比0.07±0.03,均P<0.01〕;而第7天时观察组各炎症指标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发热当天的LMPs和NMPs预警超高龄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可信区间(95%CI)均高于WBC、NEUT、CRP、PCT〔0.888(0.763~1.000)、0.973(0.931~1.000)比0.679(0.346~0.811)、0.829(0.700~0.958)、0.607(0.404~0.811)、0.554(0.358~0.749)〕。结论LMPs和NMPs在发热早期即明显升高,可以预测超高龄老年患者感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 : AIHA 病症输血治疗过程中采用两种不同的配血方法,观察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我院在 2017 年 9 月 --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AIHI 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并且随机编入 72 例为微柱凝集组 采用微柱凝集法配血治疗, 和随机编入 72 例体外配血组 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治疗。 结果 :( 1 ) 体外配血组 治疗后的 PBC 、 Hb 、 TBIL 指标分别是 2.98±0.62 ( x10 12 /L )、 65.24±5.39 ( g/L )、 33.18±5.92 ( umol/L ),而 微柱凝集组 是 2.44±0.52 ( x10 12 /L )、 55.35±5.74 ( g/L )、 41.47±5.79 ( umol/L ),( P<0.05 ),结果有显著差异。( 2 ) 体外配血组 总有效率为 95.83% , 微柱凝集组 总有效率为 75% ,( P<0.05 ),结果有显著差异。 结论 : AIHA 患者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治疗效果良好,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高度异型增生结节(HGDN)转化成富血供肝细胞肝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的患者2 037例,筛选出51例有慢性肝病背景的HGDN,行至少2次随访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扫描,并且在首次MRI前后1个月内行CT增强扫描,研究终点为HGDN转化成富血供HCC,截止时间为2019年4月。根据有无富血供转化分为转化组(A组)和未转化组(B组)。线性回归分析HGDN向富血供HCC转化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36个结节,B组79个结节,富血供转化率31.3%(36/115)。单变量分析结节长径>10.2mm(P = 0.034)、年增长率> 2%(P < 0.001)、含脂质成分(P = 0.007),与其发生富血供转化具有相关性,多变量分析结节年增长率是发生富血供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00 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诊断HGDN年增长率可以作为向富血供转化的潜在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与晚期肺癌疾病进展(PD)的关系及其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肿瘤科常规治疗的88例晚期肺癌患者资料,检测治疗前血常规、乳酸脱氢酶(LDH)、肿瘤标志物以及CD105+EMPs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05+EMPs数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晚期肺癌进展的预测指标。结果88例晚期肺癌患者中,客观反应组60例,PD组2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史、肿瘤分期、肿瘤类型、治疗方案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LDH、总微粒(MPs)、CD105+EMP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105+EMPs≥70 events/μl(OR=3.623,95%CI为1.345~9.761,P=0.011)和LDH(OR=1.008,95%CI为1.001~1.015,P=0.032)能够预测晚期肺癌的进展。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晚期肺癌进展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示,曲线下面积为0.729(95%CI为0.620~0.837,P=0.001),敏感度为32.1%,特异度为91.6%,阳性预测值为64.2%,阴性预测值为74.3%。结论CD105+EMPs与晚期肺癌进展相关,CD105+EMPs联合LDH能够预测晚期肺癌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辐照血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10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开展本次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各组有53例食管癌患者,参照组术中输注未经辐照的新鲜成分血,实验组术中输注辐照成分血,观察辐照血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水平、T细胞亚群(CD3+、CD4+等)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参照组的各项免疫指标显著受到抑制,直到术后7d,各项免疫指标虽有升高,但是未达到正常水平;实验组患者的各项免疫指标在术后第1d、7d均未见明显变化;同时,实验组在各时间段的各项免疫指标水平与参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 AIHA病症输血治疗过程中采用两种不同的配血方法,观察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在 2017年 9月 --2019年 9月收治的 AIH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随机编入 72例为微柱凝集组采用微柱凝集法配血治疗,和随机编入 72例体外配血组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治疗。结果:( 1)体外配血组治疗后的 PBC、 Hb、 TBIL指标分别是 2.98±0.62( x1012/L)、 65.24±5.39( g/L)、 33.18±5.92( umol/L),而微柱凝集组是 2.44±0.52( x1012/L)、 55.35±5.74( g/L)、 41.47±5.79( umol/L),( 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 2)体外配血组总有效率为 95.83%,微柱凝集组总有效率为 75%,( 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 AIHA患者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治疗效果良好,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简介:摘要肾脏在调节人体钾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肾衰竭患者易发生急性或慢性高钾血症;肾小管酸中毒、失盐性肾病等患者易发生低钾血症。无论高钾血症还是低钾血症均可引起细胞膜电位异常,导致四肢麻痹、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严重并发症。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根据中国临床诊疗实践特点,围绕钾代谢的机制、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及慢性肾脏病患者血钾的监测四部分内容制定了《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血钾管理实践专家共识》。本共识是我国首个指导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钾异常综合性管理的临床共识,旨在引起广大肾科医师重视,为我国CKD患者血钾管理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风四味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添加中风四味汤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白细胞介素-4(IL-4)、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上,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治疗后IL-4、hs-CRP、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上,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四味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肠杆菌血行感染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青岛市市立医院肠杆菌血行感染脓毒症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科室、基础疾病、感染部位、病原学检查及治疗方案等基线资料,记录患者入院24 h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PA)等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患者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计算CRP与PA比值,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和Pitt菌血症评分(Pitt bacteremia score,PBS),并根据血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初始经验治疗是否得当。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预测脓毒症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RP(OR=1.021,P<0.01)、CRP/PA(OR=34.638,P<0.0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OR=0.244,P<0.01)、不适当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OR=0.156,P<0.01)、APACHEⅡ评分(OR=1.436,P<0.01)、PBS评分(OR=8.622,P<0.01)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示CRP/PA(OR=25.420,P<0.05)、不适当的经验性治疗(OR=0.077,P<0.05)、APACHEⅡ评分(OR=1.476,P<0.01)、PBS评分(OR=12.042,P<0.01)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RP/PA水平越高,PBS评分、APACHEⅡ评分越高提示患者预后越差,当CRP/PA≥0.89,PBS评分≥3.5,APACHEⅡ评分≥17.5,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此外,不适当的经验性治疗也是造成患者不良预后的关键因素。结论CRP/PA、PBS评分、APACHEⅡ评分、不适当的经验性治疗是影响肠杆菌血行感染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B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一样能较好地预测患者不良预后及死亡风险,与APACHEⅡ相比,PBS评分更加简易、实用,可以被广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神经发育特征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设计临床调查表,对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86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进行调查,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神经发育评估。结果86例患儿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2.4~62.5个月,中位数8.3个月。新生儿期筛查确诊的患儿33例,发病后临床诊断的患儿53例,患儿各能区多为轻到重度发育缺陷。其中,0~6月龄患儿28例,精细运动、大运动、适应性缺陷显著;>6~12月龄患儿24例,语言、适应性、个人-社交缺陷显著;>12~36月龄患儿23例,语言、适应性、大运动缺陷显著;>36~72月龄患儿11例,语言、个人-社交、适应性缺陷显著;新生儿筛查发现的患儿在精细运动、大运动、适应性、个人-社交和语言方面发育商均不同程度高于发病后临床诊断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虽经积极规范治疗,大多数发病后诊断的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仍存在神经发育障碍,各能区存在轻到重度发育缺陷。不同年龄段患儿神经发育能区损害稍有不同,6月龄以下的患儿精细运动、大运动、适应性发育缺陷显著,6月龄以上患儿语言、适应性、个人-社交缺陷显著。经新生儿筛查发现的患儿神经损害较轻。
简介:摘要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是存在肺动脉狭窄或闭锁且以肺血流量减少为特征的先天性心脏病,因肺血流减少导致肺发育异常,同时伴随体肺侧支血管的形成和复杂的心脏解剖结构异常,因而导致患儿临床症状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健康,是临床上心脏畸形矫治的难点问题。而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临床处理方案及时机取决于具体疾病类型及体肺侧支血管情况。现就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