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6 个结果
  • 简介:陈康与刘述先半个世纪之前关于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体事物争论,对于我们今天探讨事物个体性与同仍有启发意义,但是陈康论述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他把"许多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个体"问题等同于"个个体如何是个个体"问题个体性问题,并把对象混同于自我,这使他未能提出解决事物个体性与同方案。纵观西方哲学史,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英国经验主义,还是康德式理性主义,都在这个问题上陷入难以摆脱困境。但是詹姆斯思想流学说为这个问题解决提示了条可能路径。

  • 标签: 性质 个体性 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对象同一性
  • 简介:信息基本特点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这种依赖本体论意义上是随附于载体上,其基本理由有三点:第,两个物理载体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不可分辨,那么载体之上随附信息也是不可分辨;第二,信息与载体之间具有典型不对称;第三,从不可分辨不对称中我们可以进步得到信息具有多重实现现象。信息随附特征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信息本体论意义上是种随附存在,认识论意义上它是随附于科学。

  • 标签: 信息 随附性 载体 信息哲学
  • 简介:瓦雷拉"神经现象学"是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力研究方案之。他思想是在当代意识自然化查尔默斯提出意识"难问题"影响下提出来。这思想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现象学认知科学统起来,采取了对意识人称数据第三人称数据之间互惠关联和约束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雷拉思想具有积极理论意义,也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 标签: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 意识经验 意识难题 神经现象学 方法论
  • 简介:布兰顿认为,我们仅能从人所独具智识能力出发,以概念作为哲学探究起点;麦克道尔则试图保证世界可应答,挽回经验之于思想判断证成限制作用.两人思想矛盾在于,布兰顿认为麦克道尔没有必要保留对经验谈论,麦克道尔则认为布兰顿至多只能获得语义表征,而不能真正地直接谈及对象.强调两人哲学中实用主义因素,可以实现两人哲学上可能和解乃至互补.

  • 标签: 布兰顿 麦克道尔 表征 经验 实用主义
  • 简介:康吉莱姆把"生物规范性"看作有机体病态状态下创造新功能规范能力。从康吉莱姆定义出发,可进步分析皮亚杰如何从儿童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道德规则意识起源,以及儿童道德规则意识不同年龄段演化。通过分析托马塞洛如何从人类认知文化起源视角,比较文化因素非人灵长类动物儿童个体发育中不同作用,则可发现"语言建构作用"对于人类规范性意识发展基础作用。把康吉莱姆皮亚杰理论联系起来,并以儿童创造改变规范心理学研究为,是揭示规范性概念理论内涵种路径。

  • 标签: 规范性 规则 道德意识
  • 简介:殷墟甲骨文中,需同于儒。需、儒人群殷商频繁活动,王室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也已形成专门化、垄断化职业。《周易》需卦虽与儒有关联,但将它与殷商民族或儒原始发生联系在起,则尚欠证据。汉字中。偏旁带需字,多具有柔、弱意思。儒文化性格受启发于周室勃兴。周王朝建立与发展及周初诸王事功业绩与崇高德行,为最初儒不仅提供了理想原型。也构成了儒家学派自身创生精神动力。原始祝、宗、卜、史职业已经不能满足儒者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双重需要.他们游离出祝、宗、卜职业安排.而相对保留史存在。他们要使用民间舆论工具。通过思想与文化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上层政治活动。保护弱者利益,为弱者说话,自觉地认同于弱者代言人身份。

  • 标签: 周代 文化性格
  • 简介:技术批判理论关注主题包括敌托邦②(dystopia)民主.双面的技术(即包括技术社会两方面),技术系统环境改造,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对技术哲学贡献。批判理论主张,工业社会设计在政治上是偶然,以此反对技术决定论经济决定论。现如今从属于技术律令需求的人类,或许将来能够控制技术并决定技术演化。批判理论将建立这样种社会过程称为“民主合理化”(democraticrationalization)⑨,它所需要技术进步以公众广泛参与技术决策为前提条件。这种“成本”与“收益”根本性转变是难以预测

  • 标签: 民主的合理化 技术 建构主义
  • 简介:自由概念与能动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相容论框架下,信念、欲望行动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个相应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自由概念责任概念。对有约束能动思想接受,以及对与此相应行动自由概念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对政治自由概念流行时、但纯属虚构“二分法”式理解。

  • 标签: 行动自由 能动性 价值 政治自由
  • 简介:20世纪以来,关于信念形而上学研究,主要表征主义倾向论两条基本路径。基于对信念组合特征阐明,方面,组合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另方面,组合不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因为典型物理倾向心理倾向都不具有组合,而且,个组合倾向谓词不必然谓述个组合倾向。因此,形而上学上,信念不是倾向。进而,考虑到表征主义能够为信念组合提供最佳解释,论文主张,信念组合特征是支持信念表征主义有力理由。

  • 标签: 信念 组合性 表征主义 信念倾向论
  • 简介:朗基诺文章《重新认识证据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证据相关对不完全决定性解释(UER)重要,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时引入对科学实践中社会维度考虑。这篇文章基本进路是正确,但仍然存在着些值得商榷地方。方面,建立经验等值对不充分传统解释(UEE),并不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方面,朗基诺对社会维度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 标签: 海伦·朗基诺 不完全决定性 经验等值性 证据相关性 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
  • 简介:《尼马克伦理学》关于快乐之论述基于两个前提:是对柏拉图《斐利布》中关于"混合快乐"与"纯粹快乐"这划分继承;二是运用"质形论"之灵魂论界定以及"潜能—实现"之物理学学说,对于《斐利布》之魂身关系所进行修正与重释。而这两个前提共同说明了点:要理解快乐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中位置,我们不能绕开《斐利布》之影响。正是通过对于《斐利布》继承与阐发,亚里士多德得以《尼马克伦理学》中展开对于斯彪西波与欧多克索斯两种极端观点批判,并且阐明从混合快乐向纯粹快乐,以及从自然品质向伦理品质两层过渡,并最终指明快乐伴随并完善着实现活动。对于快乐与灵魂"理智部分"之实现活动之关联步考察,则能帮助我们进步判明《尼马克伦理学》与《斐利布》同属个阵营——唯有理智与快乐之混合才造就属人之善好生活。

  • 标签: 快乐 德性 理智 善好生活 《尼各马克伦理学》 《斐利布》
  • 简介:20世纪60—80代是苏联哲学史中最有价值个时期,而新哲学运动是场打破教条主义禁锢思想解放运动。以伊里因科夫为代表年轻哲学家们创立了批判马克思主义、方法主义、科学认识论等多个哲学学派,逻辑学科学方法论、自然科学哲学、唯物辩证法、哲学人学等领域提出了系列有别于官方诠释崭新观点。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苏联哲学,不应因苏联解体教条主义破产而否定苏联哲学中积极成果。

  • 标签: 新哲学运动 伊里因科夫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 自然科学哲学
  • 简介:诸多恐惧与现代并行不悖,城市是其重要发生空间。围绕传统社会理论来看,两种城市形象理念均与都市理念异乡人反理念密切相关。作为外来者,异乡人总是与城市形象相伴随。特别是当我们都是异乡人时,这种与外在经验融合共存关系使城市内在生活紧张或不安。

  • 标签: 城市 恐惧 现代性 异乡人 赫勒 齐美尔
  • 简介:围棋的人机大战,在国内外都激起了热烈反响。社会人文学界人士认真辨析:机器真能超越人类吗?工程科技界人士则在思考:应当选择哪些技术项目实现人工智能赶超?这些都是至为可敬思虑!然而,“机器超人说”并无明确科学依据;基础理论突破是赶超创新根本之道。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方法论既是理论研究源头,又是理论研究龙头。因此,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当务之急应是变革创新人工智能研究科学方法论,抓住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龙头,源头上实现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突破、超越与引领。

  • 标签: 机械还原方法论 信息生态方法论 通用人工智能理论
  • 简介:摹状词名称指称功能是密切相关,并且对语境有着严重依赖。语境分为世界语境、认同语境交流语境。在世界语境中,摹状词名称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谓功能。认同语境中,个名称通过开放簇摹状词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示功能。指谓指示统称为“指称”,指称是主词功能。交流语境中。摹状词名称是直接指称对象,因而具有指示功能;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具有归属功能,而归属功能本质上是谓词功能。开放簇摹状词不具有描述功能,而是展开为因果历史链条,为名称直接指称对象提供个具体动态语境即认同语境。世界语境则是较为抽象静态语境。交流语境本质是种实指语境。相对于不同语境,名称摹状词分别体现出不同功能。

  • 标签: 名称 摹状词 指称 因果历史链条 语境
  • 简介:、哲学教育在当代中国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哲学曾以真理标准大讨论,启动和加速了改革开放进程。哲学再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先导。随后,“人道主义研究”、“异化”“主体性”问题讨论、“萨特热”、“尼采热”,等等,都对人们思想转变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深人,哲学似乎有点跟不上这趟列车行进速度了,哲学影响力似乎与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成反比现象。社会越是发展,人们似乎越是远离哲学。

  • 标签: 哲学教学 批判性思维 改革开放初期 培养 社会变革 “主体性”
  • 简介:日常生活推理是可废止。波洛克为了回应怀疑论对知识获取可能挑战,提出了可废止推理观,认为知识是系列信念集合,它依赖于具有时间维度辩护、理由权衡废止者,而这种辩护无法借助演绎推论模式达成;道德冲突发生于义务选择过程中,对道德义务,尤其是初显道德义务之感知体现了可废止特性。传统演绎式道德推理模式无法说明道德冲突中出现例外道德困境。依赖于行动理由实践是可废止;源于对常识处理需要而产生的人工智能是可废止推理推动者。刻画可废止推理这形式逻辑工具并非是传统单调逻辑,而毋宁是非单调逻辑。

  • 标签: 可废止性 推理 认识论 道德冲突 初显的 单调的
  • 简介:目前,学界对人工智能是自主且能够独立承担责任论证都是基于行动自主,这并不能解决人工智能承担责任问题.人工智能自主性问题实质上是决定论世界里讨论能动者能否自主问题.在理性回应论支持下,人工智能有可能是完全自主,并且能够承担义务责任.人工智能所承担义务责任是种联合义务责任,根据与人类关联形式,分为多种责任承担形式.人工智能使用者需要注意忽视责任,而非人工智能使用者要承担不使用人工智能责任.

  • 标签: 人工智能 自主性 决定论 责任
  • 简介:由《哲学分析》编辑部、首都师范大学与华夏出版社合作举办,第二届哲学分析论坛,暨“陈嘉映哲学30:批评与回应”学术研讨会、“首都师范大学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于2011528日-29日北京举行,来自国内众多高校科研单位学者以及部分研究生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论文近20余篇。这里对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哲学分析 综述 批评 首都师范大学 西方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