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使我们确立了在认识论与实践论高度统一基础上的真理观,为寻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仅仅寻找真理是不够的,还要了解真理"有何用"以及"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为这一个问题提供了答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在中国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充分写照.

  • 标签: 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价值论 真理标准 价值取向
  • 简介: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五个文本为基础,根据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双重逻辑,即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联系与区分,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哲学意义进行新的探讨。在生产逻辑的视野内,马克思对分工的理解并没有真正与古典经济学区别开来。在资本逻辑中,社会分工与工场内部分工的区分、分工对于资本生产的意义才得以真正呈现出来。

  • 标签: 生产逻辑 资本逻辑 分工 资本权力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遵循。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 标签: 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建设 党内政治生活
  • 简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独特、独有、独到优势的论断,是2014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规律的深刻理解。协商民主的优势,建立在其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之上。本文通过对这四大基础的探析,深化对协商民主优势的认识,以期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供更加新颖的现实视角和理论素材。

  • 标签: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独特 独有 独到 文化基础 理论基础
  • 简介: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和对话的基础在于,它们都根源于对文学艺术中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都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把使文学与意识形态拉开距离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同时,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研究范式随着现代性反思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后现代冲击的加剧,都显示出局限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发展对于中国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应对当下的危机、规避文学本质论的局限性、实现范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自身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现状决定了我们要在借鉴西方理论资源的同时,把批判的视角与建设的视角结合起来,找到一条发展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道路。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对话基础 范式转型 批判性与建设性 文化转向
  • 简介:在葛兰西的语境中,文化霸权的源头并非是经济基础,它本身有着一种自治的特征。文化霸权作为一种结构的要素,需要培育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进行文化的阵地战。而对于已经包含了经济要素的文化霸权,其首要的目标不是变革经济基础,而是意识形态的重新建构,以此来获得新的统治合法性。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基础不再构成基础,而是受文化霸权影响的一个要素,与政治、道德和法律一道共同发挥着作用。

  • 标签: 葛兰西 文化霸权 经济基础
  • 简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在近年来呈复兴之势。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尔斯特运用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阶级定义、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进行了“分析的重构”,以求奠定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微观基础”。埃尔斯特对于社会宏观现象背后“微观基础”的探寻,以及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埃尔斯特泛化了阶级概念,其阶级理论的“去政治化”无意中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合法化的佐证。而作为工具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缺陷致使他对马克思的文本和集体行动理论存在某些误读。

  • 标签: 埃尔斯特 方法论个人主义 微观基础 阶级理论 重构
  • 简介:马克思在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建构了科学的劳动实践观。从科学的劳动实践观出发,紧扣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特殊经济本质特征,马克思对以价值和剩余价值为聚焦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剥削的形式与本质、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和劳动解放出路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剖析与批判。因此,劳动实践观既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逻辑线索,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根本理论基础

  • 标签: 马克思经济学 劳动实践 理论基础
  • 简介:马克思主义打破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神话,创立了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人民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唯物史观的精髓与核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人民主体思想。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概括提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标志着我们党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民主体观犹如一根红线和精髓,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贯彻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 标签: 历史唯物论 人民主体思想 人民主体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简介: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进行高度凝练,仍然是我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联系,有效克服实践中群众普遍反映存在的问题,在本质上要集中揭示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高扬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在方法论上要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文字表达上要更加精炼简明、易记易传。同时,还要更加深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问题。

  • 标签: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科学提炼
  • 简介:哈贝马斯在其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础上不仅强调“团结”与“正义”的联系,而且强调“妥协”和“宽容”与“正义”的联系,认为只有与“正义”相联系的“妥协”和“宽容”才不与“团结”相矛盾。哈贝马斯视野中的“和而不同”,就是正义基础上超越利益和价值分歧的团结、正义基础上不同利益之间的妥协、不同价值之间的宽容。

  • 标签: 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 利益关系 价值分歧 哲学思想
  • 简介: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发展观的继承,对中国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概括,当代发展理论中最为宝贵的思想财富一科学发展观得以形成。

  • 标签: 中国共产党人 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唯物辩证法 科学发展观
  • 简介: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社会主义是审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对于今天人类社会问题得以产生之根源的回答,仍须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释之科学社会主义逻辑思想的指导。当今时代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国家交往、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化沟通、生态建设等领域的现行全球社会生产关系或全球治理上层建筑阻碍着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应当从现行全球社会生产关系或全球治理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入手,这恰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的初衷和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其科学社会主义逻辑思想根据。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学社会主义 全球性问题 全球治理困境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的诞生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历史,并在1989/1990年世界性的变革之后终于有效地确立了自己的编辑原则并真正成为历史考证性的版本。作者介绍了MEGA四个部分的内容以及各个部分的编辑和出版情况,并以此证明它所采用的新的编辑方式为人们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论提供了文本基础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历史考证版 国际马恩基金会 去意识形态化 学术化
  • 简介: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legitimacy)观念,古已有之。指的不是法学意义上的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1eaglity),而是政治上有效统冶的必要基础,是治者与被治者之间的一种公认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根据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判断,由广大人民给以积极的社会支持与认可的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 执政基础 意识形态 解放思想 政治体系
  • 简介:第一次科学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二次科学革命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与有效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应用和自然延伸。第一次科学革命与当时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导致了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二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第三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既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受了考验,也为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契机。

  • 标签: 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 共产党宣言 辩证唯物主义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经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就其实践基础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反映了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经验和智慧。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实践基础
  • 简介: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坚定及其程度,是与其“做人”的境界及其高低内在一致的。党员“做人”的最高境界应是人性、德性、党性的高度统一。正视人性,塑造德性,增强党性,实现人性、德性、党性的高度统一,这是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学基础

  • 标签: 人性 德性 党性 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