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比较埃柯的《傅科摆》和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这两部小说,指出小说能否超出通俗文学的界线在于作者:他自身的丰富程度,以及对生活的真诚感受。后现代文化思潮下,人们常常认为通俗小说长期以来遭到文学批评标准的歧视,被“边缘化”,因此要重新确立其地位,但真正的弱者其实是非通俗小说。较为复杂的思想,和对晦涩的写作技巧的追求,使后者在读者中的接受一直成问题,而文学批评的职责就在于将这些不易为人们认知的优点介绍展示给人们。

  • 标签: 《傅科摆》《达·芬奇密码》 通俗小说 作者
  • 简介: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自2003年出版,在全球引发了广泛的阅读热和普遍的争议,成为当年最受瞩目的通俗小说,并随即引发了被称为“《达·芬奇密码》现象”的连锁反应。笔者认为该小说成功的原因在于《达·芬奇密码》的作者在“编码”时采用“锚定”等手法,以及读者“解码”时类似圆周句式的“斯芬克斯环”的完型心理,两者合力作用下造成了阅读的“逼真感”。本文试图依据相关理论对该小说的“逼真性”进行研究,从文本内部解释为什么这部小说会让读者相信其所描述的是“真相”,进而引发争议。

  • 标签: 《达·芬奇密码》 心理机制 逼真
  • 简介:无论是《达·芬奇密码》的英文源文本还是两个中文目标文本在语言表述上都有许多模糊之处。根据这些模糊言语各自的特点和属性,本文将它们分别划归为三个大的类别,亦称三个不同的层面,即语言时空层面、文化时空层面、修辞时空层面。在语言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在文化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来自文化意义(包括由文化所指产生的意义)或文化背景(即特定言语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使用)上的模糊;在修辞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通常在于修辞意义(包括由诸如双关语、字谜等文字游戏所产生的意义)或修辞手段运用层面(包括文字游戏、借代等手段在不同语言中均运用)上的模糊等等。翻译中对于上述模糊话语的处理最常用的手法是以“模糊”译“模糊”,再从这一基本手法衍生出“以模糊译部分模糊”、“以轻度模糊译强度模糊”或“以强度模糊译轻度模糊”等无限多的方法和策略。

  • 标签: 跨文化交际 模糊话语 《达·芬奇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