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美术考级是中国社会一个有争议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争议已经持续了近20年了。因为至今考级依然在进行,所以争议也就如影随形地存在。在一个多元社会中,每个人态度和立场的不同,会导致对问题的看法迥异,这并不足为怪。
简介:李有来,一九六九年三月生于安徽省和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先后受业于林散之、黄叶村、张荣庆、程大利诸先生,书法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大型展览,并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
简介:吴昌硕突破了前人在审美趣味上崇尚传统文人画清新、淡雅和荒寂的意境,在文化内涵、审美倾向和形式语言等方面,追求绘画语言本身的刚正、力量感和生机。他绘制出气势豪迈、古艳朴拙,充满"磅礴之气"、"金石之气"的画作,对民初以来的中国画坛影响尤深。本文重点从画家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着手,通过对笔墨、构图、造型诸要素的分析,探寻吴昌硕画面之"气"在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以期对其艺术语言和风格特征有更为深刻而明确的理解。
简介:傅抱石先生可谓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块巨石。他以沉郁豪放的画风斐声海内外,其流风影响至今,有一代宗师之誉。然而在世人眼中,似乎只知道抱石先生乃名教授、名画家,而不知他还是一位造诣颇为精深的篆刻家和印学家,甚至抱石先生在艺术上最先获得成功的也是篆刻,这恐怕更是鲜为人知的吧。抱石先生一九零四年生于江西南昌。幼时家境贫寒,但他聪颖好学。据博抱石先生讲,邻家的刻字店是最先把他引人篆刻艺术殿堂的,正是在那里他搞到了一本《二金蝶堂印谱》知道了大名鼎鼎的赵之谦,从而对篆刻艺
简介:2007年9月,张东林异军突起,以《源区故道》之作,一举获得“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金奖,如一颗璀璨的新星为国内画坛所瞩目。此作由六幅画面所组成,表现黄河泛区故道的林木苍郁葱笼、绵延起伏的景致、构思缜密、构图严谨、笔法细致、意境幽远,是突现张东林水墨密体山水画风的代表性作品。
简介:萧君春源受廛澳门,意轻牟利而刻意稽古。遇有大陆出土玺印、铜兵流于香港,无不多方网罗,蓄藏甚富。春源学兄精于鉴赏,一印在手,物之真赝,时之后先,品之高下,质之良窳,值之丰绌,如烛照数神而不爽于毫厘。一九九三年已有《珍秦斋古印展》出版行世,并承蒙允诺择其要者收入拙编《中国篆刻全集·先秦玺印》、《中国书法全集·先秦玺印》两卷中,使拙编生辉。
简介:弁言黄牧甫是近代印坛开宗立派的人物,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诗礼之余提刀篆刻,后遍学明清诸名家而不为门户所拘,在篆刻上体悟并积蓄着艺术养分。他的伎艺、好学、品性、学识为其人生带来了机遇,他开始与更多的名流、知识分子接触,最终以一介布衣游于卿相间,与著名金石学家为伍投入到清末的金石学大潮中。他以渊博的修养上追三代金吉金、秦汉古迹化为己用,成一代篆刻宗师,对后世印人影响巨大而成“黟山派”。
简介:在无闻师逝世七周年之际,由西泠印社编辑出版的《徐无闻印存》几经波折终于问世了。刘江、韩天衡先生为此书作序,受业李伟鹏、陈道义作跋,为此集增色不少。深切的怀念,由衷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读之令人感慨万分。书前附先生论印书法四幅,字字珠玑,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无闻师的印艺和印学思想。
简介:<正>午后的阳光灿烂,我独坐在林荫道旁,信手翻起中钢杂志,温馨的封面,精彩的文章,风格迥异的作品,令我趣味盎然。蓦然,一幅作品映入眼帘,清新秀逸的文字,潇洒劲健的书风,典雅古朴的印章,这一切都使我怦然心动,于是,我萌生了认识这位书友的念头。
简介:我和乃钊先生的相识与交往已有二十余载,他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中等身材,穿着简朴,举止稳重,言语不多,秉性耿直,有儒雅之气,待人真诚而谦和,尤其是对当今一些有成就的书画家充满了无限的崇仰之情。时至今日,他依然如故,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更加痴迷,更加奋力。因此,其书艺水平也在日益提升,大作、佳作不断涌现。
简介: 启功先生在的演讲中,当谈到书法思潮中的革新派时,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论述--"我认为一切事情你不革新它也革新."……
简介:听到《古道今承》这个名字,首先想到的不是一个书画展和有关书画的事,而是想到了“古道热肠”——这个有关‘火’的关键词。
不种地的收割者——论美术考级之不合情理
古不乖时 今不同弊--谈谈李有来的书法品位
“画气不画形”——浅析吴昌硕绘画形式语言中“气”的体现
雅逸淳古 不染俗尘——试说傅抱石先生的篆刻艺术
纤尘不染的乡恋——张东林水墨密体山水品析
其质至美 姱而不丑——读《珍秦斋藏印·秦印篇》
不尚外境功夫,具见内里学问——黄牧甫印风形成及特色再说
意不徇俗 风规自高——漫评《徐无闻印存》及其印风
为艺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记魏建国的书法情结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李乃钊先生其人其书
书法艺术革新与创新之可能性刍议——从启功先生"你不革新它也革新"谈起
古道热肠与人心不古——观“古道今承——周国城、区广安书画展”的另一种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