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是我院理论作曲系讲师刘健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所写的关于曲式的三篇论文之一。已发表的两篇(见《黄钟》1987年第3期、1989年第2期)主要研究西方现代音乐的曲式结构,而本文则主要是用新的观念对传统曲式及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研究,读者可将三篇文章参照阅读。作者认为,“调性”与“材料”是形成音乐作品结构力的两大要素,它们之间经历了一个由各自独立发展到相互结合再分道扬镳的过程。对传统音乐作品,我们可以从“调性结构和材料结构的同步性与异步性”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观测;当两大要素的结合开始解体,即传统的调性观念受到挑战时,则可使用“点调性、群调性观念”对曲式结构进行交通的分析;而面对更加繁复纷呈的现代音乐作品,我们则不妨摆脱“调性”和“材料”这对范畴的限制,而改用“组合逻辑与排列逻辑”,对其各种“同步”与“异步”的型态进行研究。编者认为,这种用历史的眼光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看成一个有承继关系的运动过程,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用辩证的、系统的方法来连行分析的途径,是合乎实际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本刊欢迎音乐界、理论界的朋友们多写些这一类的文章,也欢迎不同观点展开争鸣,使我们的音乐学术研究更加富有生气。
简介:“字谜”,英文anagram。最初源于文学,是词语生词的一种结构思维方式。原意指通过变换原词字母顺序或者增加、减少字母数量而构成另一个新的词汇。音乐中的“字谜”结构思维在文学“字谜”结构思维基础上由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音乐理论家赫洛波娃提出。她通过对当代著名俄裔德籍作曲家古拜杜琳娜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并在总结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手法过程中提出。文章参照赫洛波娃教授的研究成果,首先对文学中“字谜”结构思维追踪溯源,梳理其概念、历史、分类及运用形态。在此基础上,揭示“字谜”思维在音乐中的运用及其表现形式(换序、重组、递增、递减等),以此打开一个新的音乐观察点,为分析音乐、创作音乐提供新的思维模式。
简介:<正><一>曲式结构方面:1.以唢呐或笛主奏的大小锣鼓曲的曲式结构。在大锣鼓曲中,大部分出自潮剧《正字戏》为戏剧情节所配的锣鼓、曲牌音乐脱胎并经艺人加工提炼而成独立乐曲,少部分是民间传统乐曲。这些大锣鼓曲基本上都是曲牌联套曲。假如戏剧内容表现的是“文戏”,它就是文套大锣鼓曲,例如《拋网捕鱼》、《掷钗》。如果戏剧内容表现的是“武戏”,它就是武套大锣鼓曲,例如《关公过五关》、《樊梨花破阵》(笛套)等。传统的大锣鼓曲如《双咬鹅》,其实最初也还是由潮剧《六国封相》中的配乐精选出来的,解放后经过艺人加工整理才形成现在这个乐曲。它的结构:由《双咬鹅》(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