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像一曲曲拨动都市心弦的秋之交响,声歌婉转、弦管跌宕,乐化出多姿多彩的时代篇章。像一束束承载着七彩音符的梦之礼花、缤纷四溢、此起彼伏、绽放着斑斓闪烁的美丽遐想。新世纪的第一个十月,秋色宜人,清风送爽,伴随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成功喜悦,人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音乐盛会——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这届音乐节的规模颇为壮观,来自欧美十几个国家、以及我国许多演出团体的近1500位艺术家们汇聚北京,为广大音乐爱好者献上了包括歌剧、交响乐、室内乐、独奏、独唱、合唱、以及中国民族音乐作品音乐会等30场风格不同的演出,可谓是名家荟萃,异彩纷呈。而今,这道迷人的音乐景观虽然已经退去,但音乐节上的多彩乐章却仍在人们的记忆中回荡。特别是一些来访的国际音乐名家的艺术风采,给人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笔者作为一名音乐记者,不仅观看了他(她)们的舞台演出,还有幸参与并了解到他们在台下的一些故事和活动情况。遂在此辑录一二,以飨热爱音乐的读者。
简介:<正>请抓牢“印象”这个词儿,我热衷于“印象”是因为它让我有自由,不使我的激情受到任何寄生性审美观点的侵蚀。——克洛德·德彪西(一)Impression一词具有印象、感触、模糊(观念)等含义。文学、艺术中的印象主义就是从这个词衍生出来的。十九世纪末印象主义的兴起,将欧洲艺术、文学朝前推进了一大步。在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和美术上的印象画派影响下,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更是成为二十世纪音乐开拓者们不朽的路碑。印象主义音乐特征,首先表现在语言(调式、和声、调性)领域里的革新,同时也表现在结构(句法、曲式)范围的相应变革。这两者是同步进行的,它们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两根不可缺一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