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多个油田都采用了4D地震监测以改善油藏监测和油藏管理。本文描述了在合采注水井应用4D地震监测数据分析的实例。为了优化水驱项目的地层压力和注水波及效果,注水井可对多个储层同时完井。但这可能导致各层段注水效果难以把握。钻遇的各层段储层性能可为预测波及效果提供线索。但却无法提供有关储层动态压力的情况和反映可能遇到的完井问题。对随时间变化的注水层段,监测其不同注入模式下注入效果的变化可分析、预测层段的相对水驱潜力。PLT结果(如能获取)也可及时指示特定时间点注入各层的流体分流情况。另外,如果地层压力数据的采集工作于投产后才开始,那么这些数据就可用于评估不同层段的压力区。4D地震监测是唯一能够全面观察储层的技术,根据4D地震解释的注水异常(3D地质体包络面)能反映监测期间特定地层的累计注水量。本文描述了基于储集性能(测井数据)、注水井效率分析、生产测井和地层压力测试以及4D地震监测数据而进行的注水分流对比。各种数据源的互证,可大大降低油藏管理和油藏开发决策(修井、加密井方案等)中的不确定性。4D地震监测在安哥拉17号区块的应用,证实该技术可显著提高油田的开发和油藏管理效益;而该油田的实例也充分表明,综合各类数据源可有效提高该类油田水驱效果的分析。
简介:本文将介绍一种综合利用静态和动态油井表征资料优化超薄砂岩油藏完井和提高石油产量的方法。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公司在Limoncocha油田3英尺厚的砂岩油藏生产潜力评价和优化中使用了如下流程:通过精确的测井解释来识别薄砂层(纵向分辨率,静态数据)。通过裸眼井小型中途测试(MiniDST)评价渗透率、表皮效应以及地层压力与采油指数(动态数据)。采用800psi静态欠平衡压力的锚定射孔枪来避免泥浆侵入。利用钻机进行完井作业;这样就无需进行试井。在已下套管的井中进行PVT取样,用于进一步开展油藏描述和不断提高描述质量。在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Oriente)经营的石油公司已经建立了一些常规的工作流程,这些流程在厚度超过20英尺的油藏中应用的效果通常比较好,而应用于薄油藏时会使部分层段的生产潜力被低估,从而被忽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负责Limoncocha油田项目的G&G团队建立了适用于这种薄砂岩油藏的综合性研究流程,用于在井筒仍处于裸眼状态的早期阶段对这种类型的层段开展正确的动态和静态表征,进而确定井的产能和最佳完井方案。在本文所讲的特定案例中,基于正确的分析,G&G团队成功地对埋深11200英尺厚度只有3英尺的薄层砂岩油藏进行了表征和产量预测。在整个过程中,小型中途测试(MiniDST)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衔接静态和动态数据的绝佳桥梁,确保了整个工作流程的一体化。利用早期综合性的油井表征资料可以确定最佳的完井设计,包括在不进行试井的情况下确定最优射孔方法和优化ESP设计,使厚度仅为3英尺的薄油藏的石油产量提高至850桶/日,目前其累计产量已达到12.6万桶(126MMSTB),这也突破了之前认为其产量过低或不具产能的认识。该方法可以很好的预测生产潜力,�
简介:哈萨克西部捷米尔油气勘探许可区位于前苏联滨里海(Precaspian)含盐油气盆地东部边缘。最近的勘探发现了一个油田,该油田的发现使人们对盐上(三叠系和上二叠统)油气远景带产生了新的认识。在地质上,这个地区为盐构造运动所控制。这些典型的与盐相关的构造都是受控于盐下烃源岩的潜在油气聚集场所。评价这些构造可利用诸如重力、井和地震测线等常规资料。综合地形学、地震资料和卫星图像可获得如下新资料:(1)了解地表地貌与下伏构造之间的关系;(2)比较断层与油苗的关系;(3)加深对盐排出史的认识。最好的储层是三叠系和鞑靼阶陆相砂岩。较老的喀山阶砂岩是一套蒸发岩—碎屑岩混合层序,其储层参数很差。井综合资料(岩心、电缆测井)、露头资料以及地震资料表明:(1)地震相研究不足以区分鞑靼阶(油藏富集区)和喀山阶(油藏贫脊区)层序,因为这两套层序通常表现出相似的地震特征;(2)根据更加速度分析所作的储层潜力评价可能是错误的,特别是在狭窄的盐挤出的小型盆地和地震测线上靠近盐构造的地方;(3)根据常规二维地震测线上的叠前深度偏移(PSDM)速度模型分析,可以评价鞑靼和喀山阶层序中储层的颈测情况。例如,快速PSDM速度值范围是从基本上与喀山阶混合碎屑岩一蒸发岩层序相吻合的模型中推导出来的,储层质量很差。但是,慢速的PSDM速度值范围则表示剖面储层质量较好。因此,建议在复杂的与盐相关的远景带中(例如岩盐隆起和岩盐侧翼圈闭)把PSDM速度分析与岩心校正结合起来预测储层潜力和量化孔隙度值。
简介:对于意大利南部的大型裂缝油藏,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石油储存在哪里?石油储量是多少?这些石油能被采出吗?”。为了更多了解岩石中石油分布的方式和不同岩心结构(基质、孔洞、裂隙)的产油能力,我们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低温扫描电子显微技术(CryoSEM)和热解气相色谱法(GC—pyrolysis)、孔隙大小分布测量、薄片扫描电子显微(SEM)分析技术和许多专为这类岩石设计的非常规技术。我们对几个完整的岩心样品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NMR)分析,并在3—D基础上确定了不同孔隙度(微孔隙、孔洞、裂隙)的贡献。我们还采用一种依据渗滤理论的分析方法来区分渗透率贡献值,确定在什么条件下孔洞和裂隙可以形成传导系统。分析参数包括孔喉分布、喉道长度、配位数以及裂隙方位和孔隙度等。润湿性是一个估算产量的关键参数,我们用了一种测量介电常数的方法测量微孔隙和裂隙中的润湿性。所有这些参教都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油藏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