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70例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探析,以便为临床合理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特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1月教学医院收治的食源性疾病患者7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鉴定与分离。结果70例患者共检测标本700例,其中病原微生物共检测出99株,临床检出率约为14.1%,其中,致病性弧菌共检出54株,约占总株数的54.5%,肠道致病菌共检测出31株,约占总株数的31.3%,轮状病毒阳性标本10份,约占总株数的10.1%,金黄色葡萄球菌共检出4株,约占总株数的4.1%;此次实验研究中所选取的700例标本中,肛拭标本、可疑食品标本、环境标本、呕吐物标本的构成量分别为500例、110例、81例以及9例。其中肛拭标本共检出61株,约占总例数的12.2%,可疑食品标本共检出17例,约占总例数的15.5%,环境标本共检出6例,约占总例数的7.4%,呕吐物标本共检出3例,约占总例数的33.3%。结论经实验研究所得结果显示,肠道致病菌、致病性弧菌是构成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主要致病菌,针对于不同的标本而言,检出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针对食源性疾病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应科学合理的选择正确的检验标本,尽可能的将食源性疾病的危害性,降至最低。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居民的慢性病患病情况以及慢性病健康知晓情况,进而研究慢性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筛选法选取示范区年龄在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调查示范区不同性别的慢性病患病情况。调查示范区研究对象对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结果:研究对象中患有肿瘤以及肺结核的不同性别人数比较没有差异性,而在其他慢性病患病人数中,男性患病人数大于女性患病人数,示范区研究对象女性对慢性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所占比例大于男性对慢性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所占比例。结论:示范区对慢性疾病的防控效果较好,居民对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均有所了解,并积极纠正生活习惯以防慢性病的出现以及恶化情况,值得推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将我院46例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分离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类别。结果46例患者共检测810例标本,其中检测出病原微生物116株,检出率是14.32%;其中致病性弧菌65株,占56.03%;肠道致病菌35株,占30.17%;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占2.59%;轮状病毒阳性标本13份,占11.21%。810例标本中,肛拭检出76株,检出率为14.13%;可疑食品检出30株,检出率为16.67%;环境标本检出7株,检出率为8.33%;呕吐物检出3株,检出率为37.50%。结论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致病性弧菌及肠道致病菌,不同标本的检出率差异明显,因此在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同时需要选择恰当的检测标本,以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帮助患者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本地区2022~2023年度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监测结果。方法: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期间,本地腹泻患者50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采集粪便样本并完成病原菌培养处理,以生化实验及血清凝集分型试验监测样本的阳性菌株,详细统计检测结果。结果:2022年食源性疾病病原菌阳性检出率30.00%,2023年为24.40%,以大肠埃希氏菌和沙门氏菌为主,男性阳性率48.53%,女性阳性率51.47%,多见于>20~40岁和4~9月份的人群。结论: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病原菌以大肠埃希氏菌和沙门氏菌为典型代表,发病人群和季节特征明显,需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和监测,保证居民饮食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肝纤四项(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水平及临床分度之间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内在本院就诊的80例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分析。依据中医辨证分型原则分为4组: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对比4组患者的肝纤四项水平及临床分度情况。结果:各组患者在肝纤四项水平及临床分度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具体而言,湿热中阻患者的血清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相较于其他三组,存在明显的统计性差异性(P<0.05)。湿热中阻型患者的Ⅲ型前胶原肽异常情况高于其他三组,而肝肾脾虚证患者的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异常情况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肝纤四项水平及临床分度密切相关,中医辨证施治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及临床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