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元末明初儒医王履在医学上成就甚巨,有关他的里籍,在当代著述中几乎均标注为江苏昆山,当是受《明史·王履传》的影响。而正解是明弘治十年(1497)割昆山、常熟、嘉定部分乡镇成立太仓州,据弘治版《太仓州志》,王履里籍当为太仓。他的著述在明代名医葛哲作的《溯洄集叙》中列为五种,即《医经溯洄集》《标题原病式》《百病钩玄》《医韵统》《小易赋》,经现存著述有《医经溯洄集》和从日本回归的《小易赋》。他的医学成就得益于人文艺术成就,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太仓当时作为“六国码头”,海商开通海上漕运致富后亲近文化及文化人,修建林园聚拢文人墨客,收藏名人书画,由此形成的人文环境伴随着王履的成长而成为影响其人文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太仓 儒医 王履
  • 简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普通话是我国汉民族共同语,是我国人民的规范用语,是藏语学生的第二语言。藏族学生来自藏区,由于受民族语言、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藏双语生的普通话水平整体低下,汉语表达能力存在很大问题,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关率不够理想。因此,在推普工作全面普及的今天,如何提高藏双语生的普通话水平,真正把双语教学落到实处,这就给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 标签: 藏汉双语生 普通话 能力 思索
  • 简介:章教授是以发明“小针刀”并创立了“针刀医学”新学科而驰名世界的,是集哲学家、医学家为一身的当代著名学者。他发明了小针刀,并在他的带领下,经过近三十年的奋斗,更有一代执着于为人类健康事业勇于奉献的医学工作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求索与实践,在如此短的时间就由最初的“小针刀疗法”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针刀医学。

  • 标签: 针刀医学 朱汉章 学术思想 小针刀疗法 医学工作者 著名学者
  • 简介:对古代中医药术语名称中的"雌"、"雄"、"牝"、"牡"进行辨,推求其词义的引申演变,总结其含义,包括表示雌性的和雄性的、方位的北与南、形状的凹与凸、属性的阴与阳及寒与热等等,涉及药物、生理、疾病等范围,并探讨了相关中医药术语命名的文化模式。

  • 标签: 中医药术语 词义考辨
  • 简介: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中医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软实力,更是医院科学、和谐与持续发展的灵魂和源泉。中医医院档案工作与医院文化建设及发展一同起步,而不断壮大而发展。文章拟从树立集成档案、建立宣传教育格局、提高自觉自信行为三个方面对医院档案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以不断增进和深化中医医院文化建设。

  • 标签: 中医医院 档案文化建设 思考
  • 简介:天地观是人类对天、地、星辰运行变化认识的智慧结晶。我国先秦两时期的天地观主要有"盖天说""宣夜说"及"浑天说"三种。通过对这三种学说的研究发现,"盖天说"对《黄帝内经》阴阳升降理论与人体组织结构理论、"宣夜说"对《黄帝内经》运气理论、"浑天说"对《黄帝内经》阴阳关系理论与藏象理论的形成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 标签: 天地观 盖天说 宣夜说 浑天说 中医理论
  • 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尉中教授行医近50载,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市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大经典"国家级教学团队《金匮要略》课程首席教授。她学验俱丰,辨证精细,组方严谨,用药灵活,尤其擅长应用《金匮要略》思想治疗疾病,临床多运用"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思想治疗胸痹。尉老师谨守胸阳不振、阴邪上乘的病机,认为运用"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思想在胸痹之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胸中阳气,又名宗气。

  • 标签: 临床经验 胸痹 大气
  • 简介:王世教授是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方剂学老师,曾任山西中医学院院长,首批山西省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医专家,现为第三届国医大师。王老临床擅长治疗中医内科杂病、男科疾病,并善于应用食疗药膳,提倡方剂辨证。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味龙骨牡蛎而成,王老常用此治疗郁证等内科杂病属肝郁气滞者,临床疗效颇佳。

  • 标签: 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疏通少阳 重镇安神 王世民
  • 简介:自清代以来,学界一直认为,皇甫谧的医学著述除了《针灸甲乙经》《论寒食散方》等,尚有《依诸方撰》与《内经仓公论》两部医方著述,但经过对史料的梳理与各类文献的考证,发现《依诸方撰》与《内经仓公论》是不存在的,前者其实是他的《论寒食散方》,后者实则为其《针灸甲乙经》之代称.

  • 标签: 依诸方撰 内经仓公论 皇甫谧
  • 简介:通过对比《伤寒论》12方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汤液经法》方剂的组成、药物剂量、主治、煎服法等,初步探讨《伤寒论》药物剂量与《汤液经法》的关系:《伤寒论》继承了《汤液经法》的药物剂量,二书成书年代虽不同,但两个年代的医用度量衡制度基本一致,均为秦汉之制。

  • 标签: 《伤寒论》 《汤液经法》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剂量
  • 简介:通过对黑水城出土的五则西夏文药方进行了翻译、释读与考校,认为此系列药方应为治疗眼疾之方。第一方为通利膏;第二方为治经年风红眼疮方;第三方五倍丸;第四方为治疗眼红病之洗方;第五方为治眼红、眼白布满血丝,冷热流泪,不能视物方。此组西夏文医方所依据的底本可能为某种已佚汉文医籍。

  • 标签: 黑水城 西夏文 眼疾 五倍丸 龙木论 圣济总录
  • 简介:目的:观察黄芩素对食管癌KYSE150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为黄芩素应用于临床抗肿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浓度的黄芩素作用于KYSE150细胞后,MTS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KYSE150细胞的生长受黄芩素的抑制并且呈浓度依赖性,IC50=(68.59±3.43)μM;细胞周期检测结果表明,黄芩素可阻滞KYSE150细胞周期进展,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细胞凋亡实验表明黄芩素可以诱导细胞凋亡。结论:黄芩素具有抗食管癌KYSE150细胞生长的作用,其机制为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汉黄芩素 食管癌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本文通过列举薛荣教授灵活运用李氏清暑益气汤治愈因气虚夹湿长期发热的案例,以阐述李氏清暑益气汤具有益气健脾,祛湿清热的功效,以其治疗因气虚夹湿,郁而化热所致的发热,疗效显著。临床上符合此证皆可应用,不必一定要在夏月暑天或感受暑邪。

  • 标签: 李氏清暑益气汤 发热 气虚夹湿证
  • 简介:目前中医对外吹乳痈病因病机的认识以乳汁郁积、肝郁胃热、感受外邪等为主。本文对中医古籍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梳理,发现从晋代至唐代的病因病机为乳汁不得泄、与血气蓄结于内生热而发痈,与足阳明经脉相关;宋代首次提出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侵袭、气逆、寒热相乘,荣卫缝结或营卫凝滞致乳汁蓄结;元代首次提出该病与足厥阴肝经亦关系紧密,并与妇人郁怒情绪、饮食厚味相关;明清医籍集录前人之言,认为乳儿鼻风、乳子凉气袭乳,或乳子热气吹乳,使气逆乳凝亦是病因。

  • 标签: 外吹乳痈 中医文献 病因病机 考证
  • 简介:在汉字发展史上,西汉文字处于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过渡完成阶段,具体的用字现象在实物文字材料中体现得尤为真切。通过调查考释张家山汉简《脉书》中出现的异体字的使用情况及成因和沿革,来反映西汉早期用字的一个侧面。

  • 标签: 张家山汉简 脉书 异体字
  • 简介:对黑水城出土的一则西夏文药方进行翻译、释读与考校,这则医方不存方名,组方药物有白茯芩、陈皮、半夏、木香,据其所治疗疾病的症状气喘痰积.将其拟名为“半夏茯芩汤”。从其组方特点、治疗症状可以推断其来源于中原医学,其所据底本可能为某种已佚的汉文医方。

  • 标签: 黑水城 西夏文 半夏茯苓汤
  • 简介:从现存《伤寒论》早期传本以及代治仲景学之名家对“相搏”和注解等方面,对“相搏”为“相Bao”之讹误进行了考证,同时亦对其产一的原因作了相关分析。指出同行《伤寒论》诸本中之“相搏”多为“相?”之讹误。建立了中医学术界对此深入的研究考证。同时希望日后再版《伤寒论》及其各种注释本时,对各版本中之“相Bao”的处理持审态度。

  • 标签: 伤寒论 相搏 相Bao 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