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PDCA循环管理在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72例,采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观察组72例,采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非计划拔管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给药错误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压疮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临床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值得院方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FQ芙清凝胶治疗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18例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患者应用FQ芙清凝胶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起效时间和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起效时间较短,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芙清凝胶治疗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安全性也更突出,可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天地慈抗敏舒缓组方原液改善敏感性皮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100名敏感性皮肤受试者(干、中性敏感性皮肤受试者70例,油性敏感性皮肤受试者30例),每天局部使用天地慈抗敏舒缓组方原液2次/d,连续使用14d。在使用前及使用后3d、7d、14d分别对受试者皮肤进行角质层含水量测试,同时进行乳酸刺激试验,并对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使用14d后,干性、中性敏感性皮肤组受试者角质层含水量由使用前68.44%±2.14%增加至79.32%±3.15%,油性皮肤组受试者含水量由使用前71.95%+2.34%增加至85.09%+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带管出院病人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的构建及其应用,以提高病人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00名PICC带管出院病人的护理记录,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构建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指标包括感染率、管道堵塞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初步构建的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显示,经过专业护理团队的管理,PICC带管出院病人的感染率降至2%,管道堵塞率降至1%,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结论:针对PICC带管出院病人构建的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是有效的,可以作为评估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的重要工具。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体外诊断试剂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优化策略,通过对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的识别及优化措施的探讨,提出了提升诊断性能的有效方法。当前体外诊断试剂面临着敏感性不足和特异性不高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试剂的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发现,试剂的敏感性受抗体亲和性、标记技术和反应条件等因素影响;特异性则与试剂配方、抗体选择及干扰物质的处理密切相关。为提升敏感性与特异性,本文提出了包括优化抗体标记、改进试剂配方和实施干扰试验等策略。这些优化措施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体外诊断试剂的检测性能,进而提升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研究为未来体外诊断试剂的开发与改进提供了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对早期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特异性、敏感性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这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所有患者的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指标。结果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D-D以及FIB明显高于妊娠高血压期患者,TT、APTT以及PT均明显较低;轻度子痫前期患者的APTT明显高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低于妊娠高血压期患者,D-D以及FIB明显低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高于妊娠高血压期患者;凝血四项联合D-二聚体检测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明显高于凝血四项检测和D-二聚体检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对早期诊断妊娠期高血压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大价值。凝血四项联合D-二聚体能够提升对早期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特异性、敏感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症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在PICU患儿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0例儿童危重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PICU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儿童危重症患儿,采取PICU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管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目的观察γ线放射后FLCN缺失的肾癌细胞与高表达FLCN的肾癌细胞凋亡及自噬水平上的差别,并进一步确定γ线放射在FLCN缺失的肾癌细胞中诱导自噬的分子机制。方法本实验使用UOK257/UOK257-2及ACHN-sc/ACHN5968两组细胞,通过Westernblot、GFP-LC3及MDC荧光方法观察细胞内自噬现象,通过TUNEL方法测定细胞凋亡,通过克隆存活实验测定细胞对γ线放射的敏感性,并利用3-MA或Beclin1siRNA抑制自噬后,再次观察细胞内自噬、凋亡以及细胞对γ线放射敏感性的变化。结果相对于ACHN-sc/UOK257-2细胞,UOK257/ACHN5968对γ线放射较敏感,且γ线放射可以在UOK257/ACHN5968细胞中诱导更明显的自噬反应。应用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可以增强γ线放射对UOK257和ACHN5968细胞的杀伤作用。Westernblot结果表明,γ线放射通过激活MAPK信号通路并上调Beclin-1蛋白表达从而在UOK257/ACHN5968细胞中激活自噬反应。结论FLCN可以降低肾癌细胞对γ线放射的敏感性,无FLCN表达的UOK257肾癌细胞对γ线放射较敏感。与单独的γ线放射相比,联合应用自噬诱导剂和γ线放射对FLCN缺失或下调的肾癌细胞有更强的杀伤效果,而这可能为BHD伴发的肾癌或其它相关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治疗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抗菌药物敏感性,为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情评估和抗菌药物的选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病原菌的药敏结果。结果 收集了34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病例,其中14例患有糖尿病,伴有糖尿病的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症状更加严重。药敏结果显示,检出的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100%敏感,对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三四代头孢、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有良好的敏感性。结论:糖尿病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需高度警惕,对疑似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病情经验性选用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三四代头孢、左氧氟沙星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2021年期间本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获取并回顾性分析2015-2021年期间临床分离的585份大肠埃希菌标本,对其来源、分布情况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2015-2021年期间,本院共分离致病菌400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585株,分离率为14.60%(585/4007),整体检出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017年和2020年检出率较高为21.6%和20.8%。大肠埃希菌主要来源于穿刺液、分泌物、尿液、脓液、血液和痰液,尿液中检出率最高(184株,31.45%)。本院抗生素使用量前五位为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2015-2021年期间,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呈现上升趋势(P<0.05),对头孢曲松敏感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唑林的敏感性基本保持稳定(P>0.05)。结论:近些年来,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对部分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降低,需结合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用E-test法作为参比方法,比较肺炎链球菌在不同药敏系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6-2017年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分离的35株肺炎链球菌为研究对象,分别用E-test、Vitek-2compactGP68、珠海迪尔DL-96Strep2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与E-test法比较,Vitek-2compactGP68、珠海迪尔DL-96Strep2对红霉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的检测结果分类符合率为100%;对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的分类符合率<90%;珠海迪尔DL-96Strep2对青霉素的检测分类符合率为97.1%,而在Vitek-2compactGP68对青霉素的检测中,有22株(62.9%)未能输出有效结果,系统提示无法判断其敏感性。结论肺炎链球菌3种药物敏感系统试验显示:与E-test方法比较,Vitek-2compactGP68及珠海迪尔DL-96Strep2的检测准确性存在一定缺陷,药敏报告需要对青霉素、头孢曲松、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的准确性进行进一步测定。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低黏附培养板培养法建立人膀胱癌T24细胞三维培养模型,为膀胱癌治疗药物早期开发提供灵敏度高的体外筛选模型。方法采用1000个/孔-8000个/孔的密度将T24细胞接种至低黏附培养板中培养5天,或5000个/孔接种量培养12天,观察细胞球形态并考察不同细胞接种数量和不同培养时间对细胞球体积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比较二维培养及三维培养的T24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采用不同浓度的顺铂及丝裂霉素处理细胞,比较二维及三维培养的T24细胞对药物敏感性差异。结果采用低黏附培养法T24细胞能形成形状较为规则的三维细胞球,且细胞球体积随着细胞接密度及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三维培养的T24细胞中Hif-1α的表达高于二维培养的T24细胞,且随着三维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三维培养方式下,丝裂霉素及顺铂的IC50值分为1.39μg/mL及18.29μg/mL,远高于二维培养条件下的0.10μg/mL及2.42μg/mL。结论采用低黏附培养板培养法建立的T24细胞三维培养模型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预测准确率高的优点,是理想的膀胱癌治疗药物早期开发体外活性筛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