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中对于无菌术操作的不断规范,预防感染为护理工作中的一大侧重点。留置尿管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是泌尿外科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主要是用于泌尿外科手术后的尿失禁以及尿潴留等并发症的治疗。留置尿管的临床治疗效果较高,但该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若置管方式不当或清洗消毒不当,会引起尿路感染。一旦出现尿路感染的症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同时还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提高对尿路感染的预防效果,本文选取我院泌尿外科近期收治的留置尿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尿路感染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降低胃管意外脱管率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入本次研究的患者有280例,均是2020年1月-2020年12月行胃管插管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采用数字标注法分成两组,将针对性护理措施给予研究组患者,将基础护理措施给予参照组患者,对比每组意外脱管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胃管意外脱管率,研究组(2.14%)低于参照组(10.71%),差异显著(P<0.05)。护理总满意率,研究组(97.56%)高于参照组(86.43%),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神经外科危重患者胃管意外脱管率,有进一步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PICC置管患者在院外实施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择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PICC置管患者(PICC置管组)与30例输液港患者(输液港组),两组患者都开展血栓形成因素的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对比两组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输液港组并出现血栓1例(3.33%),PICC置管组出现血栓4例(13.33%),输液港血栓生成风险更低。结论 PICC置管和输液港置时临床常用的两种静脉通路置管方式,对两种置管方式可能诱发的血栓危险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栓的风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讨脐静脉联合中心静脉置管术(UVC-PICC)在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穿刺置管中的应用及置管疼痛的动态变化。[方法]将新生儿科NICU病房的60例重症患儿按入院日期分为观察组(UVC-PICC置管术组)和对照组(浅静脉置管术组),每组30例。采用新生儿疼痛评分量表(NIPS)及早产儿疼痛量表(PIPP)评估疼痛程度,观察两组置管前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表现、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NIPS、PIPP评分在开始置管、置管完成时、置管后5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开始置管、置管完成时、置管后5minNIPS、PIPP评分较置管前5min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科应用UVC-PICC术可为新生儿提供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可减轻患儿穿刺操作性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普通外科手术后短期(1—7d)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前夹闭尿管的必要性,找出普通外科术后短期留置尿管患者拔尿管前是否需要夹管训练的证据。方法选取201例普通外科术后短期留置尿管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101例和对照组100例。实验组拔除尿管前进行夹闭尿管训练,对照组开放尿管引流直接拔管。比较2组拔除尿管后恢复自行排尿时间、首次排尿情况、拔管后疼痛情况和尿路感染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对照组恢复自行排尿时间分别为(2.555±1.31)h、(2.733±1.76)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自然排尿例数分别为98例、97例,重置尿管均为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尿痛发生例数分别是93例、9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外科术后短期(1—7d)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前夹闭尿管训练没有缩短正常排尿时间,重置尿管的例数、发生尿储留的例数和尿痛的例数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且在进行训练期间不利于随时观察尿量及尿色,以便于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示普外科手术后短期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前不必进行夹管训练。
简介: [摘要]目的 探索ICU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ICU收治的留置导尿管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25例)和非感染组(125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无差异,感染组患者年龄大于非感染组,感染组的留置导尿管时间超过7天、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尿道损伤构成比大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导尿管留置时间长、尿道损伤是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影响因素(P<0.05)。结论 ICU留置导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及尿道损伤等因素相关,高龄人群是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重点关注人群,此外,还需注意规范操作和合理用药等措施。
简介:【摘要】随着临床医疗技术与水平的发展,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其对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入刺激药物或长期输注黏稠度较高或高渗透性的患者十分适用,例如化疗治疗者、危急重症需要长期用药或输血者;通过PICC可以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痛苦,对患者静脉血管起到保护作用。随着PICC在临床的不断应用,临床数据显示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后发生风险较高的并发症,其不仅会丧失自身功能,还会影响患者治疗,同时也会增加护士的护理工作量。本次研究对PICC堵管、堵管原因及其预防与护理情况进行详细阐述,以此为临床PICC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集束化护理在预防消化内科患者胃管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于2023年6月-2023年12月期间消化内科留置胃管患者64例, 以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 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6.25%)低于对照组患者(18.7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满意度(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消化内科留置胃管患者行集束化护理, 可以减少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的可能性, 患者也更满意。
简介:摘要 : 目的 : 分析集束化护理在预防神经外科患者胃管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期间留置胃管患者 60 例,按照区组随机化原则将病人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预先设定两组人数相等,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 回顾分析 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 观察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对神经外科留置胃管患者行集束化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的可能性,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早产儿PICC置管术中置管体位的改良与导管异位的关系。方法:实验中选取76例早产儿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其均需接受PICC置管,同时为探究置管体位与导管异位的关系,将76例早产儿随机分配为两组,即使用常规体位的对照组和使用改良体位的观察组,每组38例,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据实验研究,应用改良体位的观察组,其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更低,耗时短,同时也不需要过多的调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依然应用常规体位的对照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PICC置管术中应用改良体位能够显著降低导管异位情况的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十二指肠营养管堵塞的原因,提高管道护理质量。方法统计30例食管癌术后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患者堵管情况,记录堵管时泵注方法、泵注速度、置管时间、注入药物的种类,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种不同泵注方法发生堵管几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间断泵注发生堵管明显少于持续泵注。不同泵注速度发生堵管几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泵注速度≥50ml/h时极少发生堵管,而泵注速度〈50ml/h时,堵管几率明显增加。置管时间超过12d时,堵管的几率明显增加(P〈0.05)。注入不同药物发生堵管的几率存在差异,注入糖衣片或肠溶片时发生堵管几率高于注入普通药物(P〈0.05)。结论避免慢速、持续泵注、做好长时间置管护理和药物的充分溶解是保持营养管通畅、肠内营养成功实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