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及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4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91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免疫分型以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3~1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91例PGI-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2∶1,中位年龄57(17~79)岁。AnnArbor分期Ⅰ~Ⅱ期49例(53.8%),Ⅲ~Ⅳ期42例(46.2%);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正常者75例(82.4%),升高者16例(17.6%);国际预后指数(IPI)低/低中危患者73例(80.2%),中/中高危患者18例(19.8%);生发中心B细胞(GCB)患者22例(34.9%),非GCB(nonGCB)患者41例(65.1%);采用CHO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甲泼尼龙)方案治疗的55例(60.4%),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学治疗(化疗)36例(39.6%),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5.5%、9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AnnArbor临床分期、LDH水平、免疫分型以及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均P〈0.05)。结论:IPI、AnnArbor分期、血清LDH水平、免疫分型以及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对PGI-DLBCL患者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胃肠道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恶性淋巴瘤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3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5例;移植前状态CRl8例,CR26例,PR4例。外周血造血千细胞动员采用大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预处理采用司莫司汀、阿糖胞苷、依托泊苷以及马法兰联合治疗方式。结果患者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均采集到足够的干细胞。平均MNC为(5.97±1.24)×10^8/kg。平均CD34^+为(4.46±1.03)×10^6/kg。治疗18例患者,无移植相关死亡病例;移植治疗后随访6~66个月,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为66.7%。结论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中心的序贯疗法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较为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淋巴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breast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B-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均为女性患者,中位年龄58.5岁,范围为45~69岁。病变部位左侧3例,右侧1例。镜下乳腺正常结构被破坏,均未见包膜,在残存数量不等的乳腺导管或小叶之间有大量弥漫浸润生长的中等偏大的异型淋巴细胞,瘤细胞浸润脂肪组织;未见淋巴上皮病变,以中心母细胞细胞(3例)和免疫母细胞细胞(1例)为主;免疫表型提示4例均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型DLBCL,瘤细胞均表达LCA、CD20、CD79a和MUM-1,Ki67增殖指数50%~80%。病例随访时间截止至2017年12月,随访期内有1例复发,13个月后死亡,1例健在,已存活66个月,另2例失访。结论PB-DLBCL极为少见,主要见于女性,细胞起源分型大部分为non-GCB型,临床常易误诊为乳腺癌,该病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及免疫表型,治疗暂不明确,推荐R-CHOP/CHOP化疗联合放疗等的综合治疗方案。

  • 标签: 乳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
  • 简介:患者男,78岁。因“进行性消瘦1月余伴发热2周”,2007年9月17日门诊拟“胰腺癌”收治入院。体检:T38.5℃。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未见腹壁静脉曲张,上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莫菲征阴性,肝区、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胃镜见胃体黏膜粗糙,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胰腺癌 误诊 腹壁静脉曲张 进行性消瘦 浅表淋巴结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50例年龄≥70岁的老年DLBCL患者,收集整理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Ki-67等资料进而分析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估预后。结果50例初发老年DLBCL患者中,60%患者为Ⅲ~Ⅳ期,54%IPI评分为3~5分,52%有B症状,75%原发部位为结外。在老年患者中,调整剂量的化疗疗效优于放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利妥昔单抗联合剂量调整化疗(R-CHOP)组完全缓解(CR)率优于不包括利妥昔单抗的剂量调查化疗(CHOP/COP)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5%、30.8%、11.5%。生存分析发现Ki-67对患者生存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Ki-67>80%患者预后差。结论老年患者以疾病分期晚,易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生存期短为特征,具有更高的DLBCL发病率,Ki-67是一个重要的不良预后指标。R-CHOP方案可明显提高CR率,并且足够疗程的化疗将显著改善超高龄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老年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 简介:目的建立小鼠胰腺癌发生模型并观察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群的变化。方法利用致癌剂二甲基苯葸(DMBA)胰腺内原位包埋的方法建立从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cP)、胰腺导管内瘤变(pancreaticintraepithelialneoplasma,PanlN)到胰腺癌(pancreaticcancer,PC)的发生模型。共建模60只,8周后处死小鼠。随机选择20只存活小鼠,利用流式细胞计数技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外周血及胰腺病变组织中7个免疫细胞群的变化。结果建模8周内共死亡14只(23.3%),存活46只。46只小鼠病变胰腺组织均制备石蜡切片行常规HE染色。46个病变组织中,12例CP(26.1%),11例低级别PanIN(lowgrade—PanlN,PanIN-1,2,LOPanIN)(23.9%),9例高级别PanIN(highgrade—PanlN,PanIN.3,HG-PanIN)(19.6%)及14例PC(30.4%)。随机选择的20只小鼠中,PC及HG—PdnIN小鼠外周血中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suppressorcells.MDSC)明显高于LG.PanIN及CP小鼠。PC及HG—PanlN小鼠胰腺病变组织中粒细胞、MDSC及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macmphages,TAM)较LG.PanlN及CP小鼠明显升高,而T淋巴细胞及M1型TAM明显减少。结论利用DMBA胰腺内原位包埋是建立小鼠胰腺癌发生模型的简便易行的方法。胰腺癌在发生过程中,伴随全身及局部的免疫抑制效应,以病变组织内尤为明显,其中MDSC及M2型TAM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 标签: 胰腺癌 癌发生 免疫抑制 髓系来源抑制细胞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青蒿素衍生物SM1044诱导弥漫大B细胞淋巴细胞株SU-DHL-4凋亡的相关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SU-DHL-4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实时PCR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强度。结果:SM1044可诱导SU-DHL-4细胞凋亡,且具有剂量依赖性(r=0.98,P=0.02);促进胱天蛋白酶3剪切片段及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剪切片段的产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1044可使SU-DHL-4细胞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1044可促进细胞内钙离子的水平显著升高。钙离子螯合剂1,2-二(2-氨基苯氧基)乙烷-N,N,N’,N’-四乙酸四乙酰氧甲基酯(BAPTA-AM)和SM1044联用组,抗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HOP)基因的表达改变是对照组的(2.494±0.289)倍,明显低于SM1044单用组的(4.204±0.42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OP的表达也由SM1044单用组(5734.46±713.66)下调为联用组的(2006.17±7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也可显著下调SM1044诱导的胱天蛋白酶3剪切片段及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剪切片段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SM1044可以诱导SU-DHL-4细胞发生凋亡,其机制可能与SM1044促进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升高和内质网应激相关。

  • 标签: 青蒿素衍生物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SU-DHL-4细胞株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14-3-3zeta蛋白表达与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于第四军医大学病理科确诊、血液科住院治疗的12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4-3-3zeta蛋白在12例MC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MCL预后的关系。结果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相比,12例MCL患者中8例细胞浆中表达14-3-3zeta阳性,阳性表达率为66.7%。14-3-3zeta阳性表达患者总反应率(ORR)、2年总生存(OS)率、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62.5%,50.0%,37.5%)均低于14-3-3zeta阴性表达患者(75.0%,100.0%,75.0%),有待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结论MCL中存在14-3-3zeta蛋白的异常高表达,其表达强弱可能与预后相关。

  • 标签: 14-3-3zeta蛋白 淋巴瘤 套细胞 预后
  • 简介:原发胰腺的淋巴瘤(primarypancreaticlymphoma,PPL)是非常罕见的胰腺肿瘤,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marginalzoneBcelllymphomaof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尽管可以发生在任何结外部位,但截止目前,国内外仅有1例发生在胰腺,且没有任何病理描述。本文报道1例胰腺原发的MALT,并复习文献,供临床和病理医师参考。

  • 标签: B细胞淋巴瘤 结外边缘区 胰腺肿瘤 文献复习 黏膜相 LYMPHOMA
  • 简介: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日趋规范化.如何使手术做到精准、适当和个体化?长期以来外科医生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lymphnodedissection,ALND)的理解和处理有很大差异.本文从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lymphnode,SLNB)开始,根据作者临床实践体会及文献资料浅谈乳腺癌腋窝外科处理的相关问题,以期抛砖引玉,共同讨论,促进乳腺癌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

  • 标签: 前哨淋巴结活检 腋窝淋巴结清扫 乳腺癌 功能性 癌外科手术 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2例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应用Cox相关模型对可能影响生存的14项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危(4~5分)有7例(22%)。淋巴瘤病理分型以T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型为主。32例患者中,有23例接受了含有依托泊苷的化疗方案,其中完全缓解(CR)8例(35%),部分缓解(PR)6例(26%),总有效率(ORR)达61%。有9例患者未接受联合依托泊苷的化疗方案,CR仅1例(11%),无患者达PR,两组比较,疗效有统计学差异(χ2=4.874,P=0.036)。本研究中,32例非霍奇金LAHS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2d(95%CI:79.0~165.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达CR(P=0.001)和纤维蛋白原(Fg)低于正常(<1.5g/L,P=0.031)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相关预后因素。结论LAHS常伴有多个脏器受损的表现,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含有依托泊苷的化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增生肿大淋巴结中的肿瘤干细胞负载miR30a后在裸鼠体内侵袭能力的变化。方法将腺病毒miR30a寡核苷酸片段转染人从乳腺癌患者增生肿大腋窝淋巴结中分离、培养的乳腺癌干细胞(3组:肿瘤干细胞+miR30a组、肿瘤干细胞十病毒空载体组、肿瘤干细胞空白组),同时设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3组:231细胞株+miR30a组、231细胞株+病毒空载体组、231细胞株空白组)为对照。以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荷瘤鼠肿瘤组织中Vimenfin和N-Cadherin表达。结果原代乳腺癌干细胞平均转染率为62.5%,MDA-MB-231细胞株的平均转染率为78.2%。乳腺癌干细胞细胞株空白对照组的荷瘤鼠肿瘤体积明显大于miRNA30a干预后的肿瘤体积。未干预组的裸鼠肿瘤组织中Vimentin和N-Cad-herin蛋白上调表达,而被microRNA干预后的2组细胞侵袭分子均表达下降(21.1%±1.4%,25.3%±1.6%),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至6周时未见转移瘤出现。结论从乳腺癌患者腋窝增生肿大的淋巴结中提取的肿瘤干细胞能在裸鼠体内生长、增殖。miR30a抑制了乳腺癌干细胞样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miRNAs干扰技术可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乳腺癌干细胞 荷瘤鼠 增殖抑制 miRNA30a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和抗肿瘤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03年4月至2013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并治疗的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52例的病例资料。对Hp感染的患者进行抗Hp治疗。对抗Hp治疗失败的患者进行抗肿瘤治疗。结果52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中,Hp感染率为88.4%。抗Hp治疗的有效率为91.3%。18例患者进行抗肿瘤治疗,有效率为66.7%。52例患者5年的总生存率为92.3%,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83.1%。结论对于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抗Hp治疗是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抗Hp治疗失败的患者应进行抗肿瘤治疗,从而使患者得到长久的获益。

  • 标签: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幽门螺旋杆菌
  • 简介: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感染了世界上90%以上的人群。人体初次感染EBV后将成为病毒的终生携带者。在正常人体内,感染EBV的B细胞能被自然杀伤(NK)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s)控制[1]。最初的CTLs细胞免疫反应并不能清除EBV感染的B细胞,

  • 标签: EB病毒 淋巴瘤 EB病毒相关淋巴瘤 发病机制
  • 简介:WHO分类是一个全面的体系,使得全世界NHL的诊断有共同的标准。随机试验表明:标准的CHOP方案加上利妥昔单抗可改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反应率和生存期。非清髓(降低强度)同种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可能对NHL某些亚型患者有益,治疗相关毒性低于常规剂量同种异基因移植方案。对结合或非结合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正在进行前瞻性评估

  • 标签: NHL 非霍奇金淋巴瘤 诊断 治疗 常规剂量 WHO分类
  • 简介:乳腺淋巴瘤是一种发病率很低的乳腺恶性肿瘤,临床上常被误诊为乳腺癌或其他乳腺肿瘤,其治疗与乳腺癌有很大不同,因此治疗前的正确诊断十分重要。为了提高乳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正确率.本文复习并总结了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超声表现,并对超声新技术在乳腺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展望。

  • 标签: 乳腺淋巴瘤 超声表现 超声新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于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VA)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于阜外医院植入带有家庭监测功能ICD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的主要终点为ICD恰当治疗的VA,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分析RDW对各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ROC曲线显示预测VA的RDW最佳值为13.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VA和全因死亡方面RDW≥13.05%组均明显劣于RDW<13.05%组(P值分别为0.002、0.012)。多因素Cox回归显示,RDW≥13.05%是ICD患者VA(HR=1.941,95%CI:1.204-3.127,P=0.006)及全因死亡(HR=3.257,95%CI:1.085-9.781,P=0.03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13.05%提示ICD患者发生VA及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

  • 标签: 红细胞分布宽度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是影响乳腺癌预后最重要的因子之一,而切除的淋巴结数目(1ymphnodesnumber,LNN)可能影响淋巴结阳性数目。故探讨评价LNN对淋巴结阳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LNN不同,将行全乳切除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449例分为:A组(LNN〈10)123例,B组(LNN≥10)326例。比较2组临床病理特征,分别使用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模型对患者的无病生存(disease-freesurvival,DFS)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A组的pNl、高淋巴结阳性比例和辅助放疗的比例明显高于B组。平均随访:A组43.59个月,B组41.34个月,有可比性。单因素分析显示:pN分期、LNN、淋巴结阳性比例、HER-2、辅助化疗方案和辅助放疗是影响DFS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pN分期、LNN、淋巴结阳性比例、辅助化疗方案和辅助放疗是影响DFS的因素。分层分析显示:在A组中,使用含紫杉类化疗方案和进行辅助放疗的DFS明显优于不使用含紫杉类化疗方案和不进行辅助放疗的DFS,而2种辅助治疗方案对B组的DFS无明显影响。结论LNN的减少可能影响淋巴结阳性患者的病情判断和治疗选择。LNN是预测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DFS的一个经济、有效因子。使用含紫杉类化疗方案和进行辅助放疗可弥补LNN不足对DFS的不良影响。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阳性 淋巴结数目 无病生存期
  • 简介:儿童和成人期的造血在骨髓中进行。胚胎的主要造血部位是肝脏;胚胎发育晚期造血干细胞会迁移至骨髓(6~7个月)[胎盘脐血是移植所需造血干细胞的丰富来源,全世界已进行数百例脐血移植;该技术主要用于儿童,因为可获得的血量有限(60~100m1)]。

  • 标签: 血细胞 造血功能 造血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形成的病理基础。现在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纤维增生性疾病,有多种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是这些炎症细胞中的重要的一员。本文就单核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与冠心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单核细胞 细胞因子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AS) 纤维增生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