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危险因素.方法:102例急性NSTEMI患者分别检测QT离散度(QTd)、心肌钙蛋白Ⅰ(cTnI)、C反应蛋白(CRP)及心电图ST段下移≥1mV数值,与其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相比较.结果:CAG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在QTd、cTnI、CRP及ST段下移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依次P<0.01;P<0.05;P<0.01;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病史、QTd、cTnI、CRP及ST段下移是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1.401、1.632、2.041、2.322、2.102、1.310).有这些危险因素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这些因素的组(P<0.01或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QTd、cTnI、CRP异常及ST段下移≥1mV可作为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界值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病例一病例研究,3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浆OPN水平,观察6个月时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OPN水平界值,根据该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血浆OPN水平危险分层的最佳界值取403ng/ml,其敏感性78.6%,特异性90.9%。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3例(76.5%),而无事件者为4例(23.5%);低危组中依次分别为5例(22.7%)和17例(77.3%)。高危组预后情况较低危组更差(76.5%和22.7%,P=0.001;RR3.365,95%CI1.490-7.597)。结论根据血浆OPN水平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最佳界值为403ng/ml.是较可靠的生化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观察能否通过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法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提出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将1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高、中、低3个危险组,比较3组间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程度.2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参与比较.采用Gensini积分方法,对各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对其危险度分层赋予分值(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低危险组1分,中危险组2分,高危险组3分,稳定型心绞痛作为对照组赋予0分,测定该分值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及3支病变的关系.结果低、中、高3个危险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分别为30.43、39.10和68.05分.高危险组积分显著高于低、中危险组(P=0.000),而低、中危险组之间积分差异无显著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相关(r2=0.134,P=0.000).Logist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和3支病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显著相关(OR分别为2.148和1.881,P值分别为0.000和0.002).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和3支病变的预测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稳定型冠心病(SCHD)患者静脉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中远期住院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88例老年SCHD患者,均经冠脉造影(CAG)证实。按所测定的静脉BNP浓度分为BNP≥108pg/ml组(44例)和BNP〈108pg/ml组(44例)。随访两组5年的死亡、非致死性ACS、再次PCI等心血管原因和非心血管原因住院事件,并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62.7月,高水平BNP组的全因住院事件率显著高于低水平BNP组E62.1%(141/227)比37.9%(86/227),P=0.041],非心血管原因住院率非常显著高于低水平BNP组E39.2%(89/227)比16.3%(37/227),P=0.010]。结论:老年稳定型冠心病中基线B型利钠肽水平较高者的远期住院事件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