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防治研究所、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是广西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与康复为一体的省级肿瘤防治研究机构和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肿瘤学专业被遴选为2013~2014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国家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广西肿瘤诊疗、放疗、化疗、妇科肿瘤诊疗、妇科内镜诊疗、综合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的挂靠单位;是广西肿瘤防治研究中心、肿瘤人才培训中心和肿瘤医学信息中心;是广西医科大学的硕士/博士点、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广西临床医学人才小高地基地之一。

  • 标签: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肿瘤防治 研究所 医学院 临床医学人才
  • 简介: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人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β-catenin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状况。方法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细胞癌癌组织中β-catenin基因的突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108例HCC癌组织中仅有12例发生β-catenin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1.1%。108例HCC癌组织中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0%(75/108),其中14.6%(11/75)为细胞核阳性;57.3%(43/75)为细胞质阳性;28.0%(21/75)为细胞膜阳性。β—catenin蛋白在12例有突变的样本中表达阳性率为100%。结论广西地区肝癌中β—catenin基因突变率比较低;β—catenin基因突变可能为导致β—catenin蛋白过表达的因素之一,并参与了肝癌癌变过程。

  • 标签: 肝肿瘤 Β-CATENIN 突变
  • 简介:目的研究广西壮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收集163例广西壮族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采用ARMS(amplificationrefractorymutationsystem,ARMS)法PCR扩增检测EGFR基因外显子18、19、20及21的突变,进一步分析其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并与文献报道国内8个省、市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163例NSCLC中共检出73例EGFR基因突变,EGFR突变阳性率为44.8%,显著高于文献报道国内8个省市的总体水平(30.0%)(P〈0.05)。其中,外显子19和21突变各占突变总数38.4%。腺癌和腺鳞癌突变发生率占突变总数的80.8%,女性EGFR基因突变率(57.7%)显著高于男性(38.7%)(P〈0.05)。结论广西壮族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中国8个省、市的总体水平,其中以外显子19和21突变为多见。女性、腺癌和腺鳞癌患者是选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优势人群。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非小细胞肺癌 基因突变
  • 简介:目的分析广西南宁地区妇女子宫颈HPV感染类型,研究其分布的规律。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法对1250名门诊机会性筛查的妇女按自愿原则采用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HPv.DNA检测阳性者占31.36%(392/1250)。HPV-DNA亚型以低危型感染为主,感染率由高到低排列为6、11、43型;高危亚型感染率由高到低排列为16、58、52、18。HPV高危亚型以单一型别感染为主,其次为单一低危亚型感染。在多重感染中以低危和高危型别的二重混合感染为主;而三重、四重感染少见。感染者年龄≤25岁者占42.35%,其次为25~34岁。结论HPV感染亚型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该检测可用于宫颈癌的筛查,以确定感染型别,有利于预测病变转归,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

  • 标签: 宫颈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广西扶绥县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高发家系人群DDX39基因rs1246175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西扶绥县20个肝癌高发家系共77例和10个正常对照家系共35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ight-mass,MALDI-TOF-MS)检测DDX39基因rs12461754位点在两组中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正常对照家系组人群DDX39基因rs12461754位点携带A等位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肝癌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型个体的0.407倍(95%CI:0.125~1.326,P=0.136);在肝癌高发家系非肝癌组人群中,携带A等位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肝癌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型个体的0.981倍(95%CI:0.298~3.326,P=0.976);DDX39基因rs12461754位点GG、AG、AA基因型在肝癌高发家系肝癌组、肝癌高发家系非肝癌组及正常对照家系组三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X39基因rs1246175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扶绥县肝癌家系遗传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肝肿瘤 DDX39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遗传易感性
  • 简介:目的探讨广西扶绥县肝癌高发区壮族人群谷胱甘肽转硫酶GSTM1和GSTT1的基因多态性在肝癌家族聚集性中的作用,以及一级亲属与先证者之间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1个广西扶绥县壮族肝癌家系76例,以及该地区21个对照家系68例,采用多重PCR技术和凝胶成像分析方法,对入选者GSTM1和GSTT1基因型进行检测,用ELISA法检测HBsAg,并将实验结果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GSTM1基因空白型在肝癌家系组、对照家系组之间的频率分别为67.1%和36.8%(P=0.000);GSTT1基因空白型在肝癌家系组、对照家系组之间的频率分别为40.8%和19.1%(P=-0.005);GSTM1和GSTT1基因同时缺失在肝癌家系组、对照家系组的频率分别为31.6%和2.9%(P=0.000)。②将GSTM1及GSTT1基因同时表达型为基准计算两基因联合作用的危险度,GSTM1基因缺失GSTT1基因表达型、GSTM1基因表达GSTT1基因缺失型、GSTM1基因及GSTT1基因联合缺失型的OR值分别为0.102、0.210和3.092。(3)GSTM1基因空白型在先证者与其直系亲属之间的频率分别为71.4%和65.5%(P=0.620),GSTT1基因空白型在先证者与其直系亲属之间的频率分别为47.6%和38.2%(P=0.454)。GSTM1和GSTT1基因同时缺失在先证者与其直系亲属之间的频率分别为33.3%和30.9%(P=-0.8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STM1和GSTT1基因的多态性与肝癌家族聚集性相关;(2)GSTM1和GSTT1基因联合缺失与HCC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且两基因可能具有协同作用;③直系亲属与先证者HCC发生率无差别。

  • 标签: 肝肿瘤 谷胱甘肽转硫酶M1 谷胱甘肽转硫酶T1 家系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肝细胞性肝癌(HCC)中PTEN基因的突变特点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108例HCC来自广西不同地区样本,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HBV(+)/AFB1-DNA(+),共48例;B组:HBV(+)/AFB1-DNA(-),共27例;C组:HBV(-)/AFB1-DNA(+),共19例;D组:HBV(-)/AFB1-DNA(-),共14例。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癌组织中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其基因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1)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测序结果未发现发生在外显子上的突变。但在第4外显子与第4内含子交界处有61例发生大片段的缺失,缺失率为56.4%。②PTEN缺失率在A、B、C、D组中分别为60.4%、62.9%、47.3%和46.6%,其差异在4个亚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mRNA在4个亚组中的表达半定量灰度值分别为:A组:0.54±0.13;B组:0.59±0.16;C组:0.97±0.16;D组:0.92±0.13。其中,A、B组分别与C、D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C=0.002,PAD=0.032,PBC=0.000,PBC=0.011)。结论在广西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B1的双暴露肝细胞癌中,PTENmRNA的表达下调是一个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PTENmRNA表达下调可能主要与HBV感染有关。AFB1对PTEN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有协同作用。

  • 标签: 肝肿瘤 乙肝病毒 黄曲霉毒素B1PTEN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广西地区肝癌患者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情况及其关系,探讨AFB1长期暴露与人群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实验组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3例HCC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肿瘤组织。按肿瘤大小分为小肝癌组(≤5cm)和大肝癌组(〉5cm),同时小肝癌组包括两个亚组Ⅰ组(≤3cm)和Ⅱ组(〉3cm)。另取10例来自肝移植供肝及肝外伤切除的正常肝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各组样本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并以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其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情况。结果小肝癌组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最高(73.8%),显著高于大肝癌组(P=0.016)。而小肝癌组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35.7%)却显著低于大肝癌组(P=0.007)。正常对照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为50.0%,但未发现p53第249密码子存在突变。Ⅰ组与Ⅱ组之间无论是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还是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676,P2=1.000)。实验组中,33.3%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阳性,22.2%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阴性。结论广西为AFB1高污染地区,正常人群普遍存在AFB1的暴露。AFB1的暴露可增加HCC的发病概率。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可能是影响AFB1相关HCC发生、发展的因素。结合AFB1-DNA加合物表达和第249密码子突变的情况,可有效地了解肝癌患者长期持续性或非持续性的AFB1暴露下DNA的累积损伤情况。

  • 标签: HCC AFB1 DNA加合物 p53第249密码子 突变
  • 简介:探讨广西扶绥县壮族人群中肝癌高发家系ITGβ1基因rs2298141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广西扶绥县壮族人群正常对照家系组40名;肝癌高发家系组79例,其中肝癌患者20例,直系亲属59例。采用质谱方法检测ITGβ1基因rs2298141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基因型与HCC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ITGβ1基因rs2298141位点存在AA、AG、GG3种基因型。ITGβ1基因rs2298141位点基因型分布遵循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ITGβ1基因rs2298141位点A等位基因在正常对照组、肝癌高发家系直系亲属组、肝癌高发家系肝癌患者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3.75%、61.02%、70%,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36.25%、38.98%和30%,与A等位基因型个体比较,正常对照家系人群中携带G等位基因型的个体发生HCC的风险增加0.75倍(95%CI:0.33~1.7,P=0.50),肝癌高发家系直系亲属组人群发生HCC的风险增加0.67倍(95%CI:0.31~1.45,P=0.31)。正常对照家系组、肝癌高发家系直系亲属组和肝癌高发家系肝癌患者组人群AA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0%、42.73%和50%,AG基因型分别为47.5%、37.29%和40%,GG基因型分别为12.5%、20.34%和10%。与AA基因型个体相比,正常家系组和肝癌高发家系直系亲属组中AG基因型个体发生HCC的风险分别增加0.67倍(95%CI:0.22~2.1,P=0.50)和0.9倍(95%CI:0.31~2.71,P=0.86);GG基因型个体发生HCC的风险分别增加1.05倍(95%CI:0.17~6.6,P=0.96)和2.2倍(95%CI:0.40~11.96,P=0.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发现ITGβ1基因rs2298141位点多态性与广西扶绥县肝癌家族聚集的遗传易感性存在显著相关。

  • 标签: 肝肿瘤 ITGβ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家族聚集性 遗传易感性
  • 简介:目的研究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性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染色体遗传学畸变的特点。方法将32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HCC的癌组织,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为HBV(+)/AFB,(+)10例;B组为HBV(+)/AFB1(-)10例;C组为HBV(-)/AFB1(+)6例;D组为HBV(-)/AFB1(-)6例。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检测分析其22对染色体DNA拷贝数的变化。结果32例HCC样本中,共发现573个染色体畸变区段(chromosomalaberrations,CNAs)。其中1q、4p、5p、6p、7p、8q、10p、17q、20p、20q和X主要表现为扩增区段;1p、2q、4q、8p、9p、10q、11q、13q、14q、16p、16q、17p、19p、19q、21q、22q和Y主要表现为缺失区段。同时,共检测出25个染色体发生高频畸变的区段(recurrentlyalteredregions,RARs),其中lq21.1-q44、5p13.2-p15.3、6p12.1-p25.2、7q11.2-q35、8q11.2-q24.3、17q12-q25.2、18q12.3-q22.3和x为高频率扩增区段,而lp31.1-p36.2、2q23.2-q37.2、4q12-q35.2、6q14.1-q26、8p12-p23.2、9p21.1-p24.2、10q21.3-q26.2、13q12.1-q21.1、14q21.3-q32.2、16p12.1-p13.2、16q12.1-q24.1、17p12-p1313、19p13.1-p13.3、19q13.2-q13.4、21q21.3-q22.2、22q11.2-q13.2和Y染色体为高频缺失区段。8p12-p23.2缺失的发生率在进展期HCC(TNM分期为Ⅲ~Ⅳ期)中明显高于早期HCC(TNM分期为I~Ⅱ期)(仁0.038)。4q12-q35.2、13q12.1-q21.1的缺失及7q21.1-q35的扩增发生率在A组中最高。Cox模型分析结果示:在单因素分析中AFP水平、肿瘤大小、TNM分期、BCLC分期、侵袭与转移的发生、8p12-p23.2的缺失以及19p13.1-p13.3的缺失等为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而在多因素分析中AFP水平、TNM分期以及8p12-p23.2的缺失等为影响患者无瘤生�

  • 标签: 肝肿瘤 乙肝病毒 黄曲霉毒素B1 染色体 Array CGH
  • 简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多种遗传学因素与环境致病因素均可导致HCC的发生,并有地域的差异性。例如在日本及欧美国家,70%以上的HCC发生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和高摄入酒精有关;在我国,特别是广西地区,大约80%以上的HCC与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的高感染率以及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AFB1)的高暴露密切相关。

  • 标签: 黄曲霉毒素B1 肝细胞癌 广西地区 比较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乙肝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