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低强度脉冲超声(10w-intensitypulsedultrasound,LIPUS)对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的作用。方法158只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根吸收的动物模型,100g初始力值加载于大鼠右侧上颌两中切牙与第一磨牙之间14d,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加力组、100MW/cm^2超声治疗组和150MW/cm^2超声治疗组。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牙根表面吸收状态,同时测量牙根吸收指数。结果LIPUS超声组降低了牙根吸收指数,100MW/cm^2超声治疗组(2.08±0.51)%与150MW/cm^2超声治疗组(2.78±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倍扫描电镜下可见修复性牙骨质形成。结论LIPUS对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有修复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和评价次氯酸钠与超声技术和(或)氢氧化钙联合应用对根管及管间峡区内有机碎屑的清理效果.为管间峡区清理技术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新鲜拔除的下颌第一磨牙45颗,用ProTaper手用锉预备近颊和近舌两根管后,将45例近中根随机分为A、B和C三组.分别采用以下方法完成根管清理:A组5.25%NaOCl超声冲洗1min,B组和C组均先用Ca(OH)2糊剂处理根管24h.再分别通过超声冲洗和常规冲洗技术清理根管.冲洗液均为0.5%NaOCl.标本脱钙包埋后.取距根尖1、1.5、2、2.5、3mm处的切片各1张作为观察片,行HE染色。用图像软件分析根管及管间峡区内有机碎屑的含量.计算根管和管间峡区清洁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和B组的根管清洁度(根尖1~2.5mm水平)和管间峡区清洁度(根尖1~3mm水平)均优于C组(P〈0.05),A、B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OH)2糊剂和0.5%NaOCl超声冲洗联合应用可获得较理想的根管及管间峡区清理效果.可替代5.25%NaOCl超声冲洗法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根管及管间峡区清理技术。
简介:目的:为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临床测量方法及定量指标.方法:埘90名50岁以f上中t老年患者的曲面体层片下颌后牙区不同部位颌骨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颏孔上缘至牙槽嵴顶高度,有牙侧15.91±1.85mm,无牙侧9.07±2.48mm,平均值相差6.84mm;颏孔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3.64±2.69mm,无牙侧23.65±4.28mm,平均值相差9.99mm;下颌后牙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0.68±2.76mm,无牙侧20.96±4.15mm,平均值相差9.72mm.结论:通过曲面体层片测量颏孔和颏孔后1.0cm颌骨高度,了解下颔后牙区骨量丧失情况.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定量数据,方法简单,位置较恒定.下颌后牙区颌骨垂直吸收7~10mm,可供该区牙槽嵴增高术参考.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前上颔美学区的可控性辅助牙槽嵴扩增技术(controlIedassistedridgeexpansion.CARE)。牙槽骨萎缩及牙槽嵴狭窄导致了种植窝制备的困难.CARE外科技术有效地利用了骨膜保护结构和骨膜下嵴顶部松弛切口.具备高度的可预见性,可以用于无牙颌的狭窄牙槽嵴的扩增。压电外科技术的精确应用及萎缩牙槽骨水平推开器和循环骨冷却系统的辅助应用.使种植外科过程具备了高度的可预见性.它可以实现即刻种植.不但减少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病率、种植体功能丧失率及总体费用,同时也增大了萎缩上牙槽嵴的自体骨量。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角化龈的宽度和厚度之间是否为正相关。纳入了60位20-35岁的患者(30位男性,30位女性),对其右上尖牙、侧切牙和中切牙的软组织进行检查。使用一个带有橡皮止动片的牙髓探针和一个分辨率为0.01mm的数字化卡尺进行数据测量。获得的数据包括角化龈的宽度和厚度。结果显示,侧切牙的平均角化龈宽度最宽(5.54±1.09mm),中切牙次之(4.62±1.02mm),尖牙最窄(4.32±1.33mm)。中切牙的平均牙龈厚度最厚(1.17±0.20mm),侧切牙次之(1.04±0.24mm),尖牙最薄(0.87±0.27mm)。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角化龈宽度和厚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上颌尖牙(Pearsonr=0.398,P〈0.05)、侧切牙(Pearsonr=0.369,P〈0.05)和中切牙(Pearsonr=0.492,P〈0.05)区域的角化龈宽度和厚度之间为正相关。初步得出结论,对于20-35岁的患者,右上尖牙、侧切牙、中切牙的角化龈宽度和厚度之间为正相关。
简介: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同期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上前牙缺失、牙槽骨厚度为3mm-4mm的患者,联合采用骨挤压、骨引导再生技术,植入Frialit-2种植体17颗,于植入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同时测量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本组共17颗种植体,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平均为2.8mm±0.6mm,修复完成后观察12-20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对于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吸收的患者,采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后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量,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简介:目的分析毛囊区神经嵴干细胞(neuralcreststemcells,NCSCs)体外成骨分化能力及相关分子调控机制,探讨其用于骨再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比较分析,在DMEM/F12培养基中加入成骨诱导液,进行成骨分化诱导,通过免疫细胞化学、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及茜素红染色,观察NCSCs成骨分化能力;在成骨诱导1、2、4、7周不同时段,RT-PCR方法分别检测Runx2、Osterix、转录活化因子4(activatingtranscriptionfactor4,Atf4)、骨桥素(os-teopontin,OPN)、骨钙素(osteocalcin,OCN)等相关成骨分化调控基因的表达特点。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成骨特异性标记物Runx2、OPN、OCN均为阳性,但成骨分化能力低于MC3T3-E1细胞。RT-PCR结果发现,不同诱导时段,OPN、OCN及Atf4mRNA均表达,但Runx2早期高表达,晚期低表达,Osterix早、晚期表达,中期未见表达;而MC3T3-E1细胞在各期未见明显差异。NCSCs成骨诱导7周后,ALP和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呈阳性。结论NCSCs具有成骨分化的能力,初步探讨其分化机制,为体内实验进行颌骨或颅骨缺损的修复奠定基础。
简介:为下颌覆盖义齿提供足够支持所需最少数目种植体的相关文献很少。目前,有人认为下颌孔间区域最少放置2个种植体。本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老年患者(八旬老人)中单个联合种植体能否为下颌全口义齿提供足够有效的支持,以及需要下颌义齿修复的患者对这种综合外科的、修复的,经济的简单概念是否感到满意。有9位患者(平均年龄82.2岁)采用了单个联合种植体,并应用球状附着体支持全口义齿方式进行修复。一年半内间隔3-6个月对患者回访,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手段,包括患者反应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和骨组织改变的观察。研究发现,单个种植体支持的修复方式不仅使患者的主观满意度明显改善(P<0.01),而且所述症状也明显减少(P<0.01)。在观察期内,治疗初期种植体周围牙周袋深度和骨吸收增加,但6个月后达到稳定。回访期内义齿使用(戴入与摘除)也得到改善(P<0.01)。研究结果表明,可以认为:对于老年患者(八旬老人)的口腔修复来说,单个种植体支持下颌全口义齿是一种可以替代传统下颌全口义齿的经济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牙槽突裂植骨区牙移入的可行性及牙移入的方式,评价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和移植骨高度变化。方法:选取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10例,行牙槽突裂自体髂骨植骨术后,分别拍摄植骨后3个月(T1)及牙移入植骨区后(T2)的根尖片,观察牙移入植骨区的情况,测量T1和T2阶段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参照Bergland四分法评价移植骨的高度变化。结果:①牙整体移入植骨区,牙槽骨支持率为(89.85±2.51)%(T1)和(90.22±2.44)%(T2),牙移入植骨区后的牙槽骨支持率与植骨后3个月的牙槽骨支持率无显著差异(P〉0.05)。②移植牙槽骨的高度在牙移入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唇腭裂患者植骨后,可将裂隙邻近的牙移入植骨区,获得良好的牙槽骨支持。牙的移入有助于维持移植骨高度,提高植骨的成功率。
简介:目的探讨婴幼儿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的无创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19例,隔周1次,连续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不能治愈者,间隔1周开始第2疗程治疗。记录病变转归和不良反应,追踪随访。评价疗效。结果经过3—8次局部注射,16例患儿完全治愈,腮腺咬肌区病变消退,表面皮肤色泽正常。注射期间未见局部溃疡,无过敏病例。随访1~3年,未见复发,无瘢痕形成及面神经损伤症状。3例病变范围较大的患儿,注射1疗程后因疗效不显著,分别改行手术或翻瓣激光联合平阳霉素腔内注射治疗.随访可见手术瘢痕,腮腺咬肌区轻度凹陷畸形.手术治疗的1例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3例均无复发。结论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治愈率高.不遗留瘢痕.不损伤面神绎.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式.侣对大范围的静脉畸形疗效较善.需配合其官治疗.
简介: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差异,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正畸治疗前病例84例,以FMA角(眶耳平面一下颌平面角)大小为分组标准:FMA〉32°为高角型.FMA〈22°为低角型.FMA在22°-32°为均角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右侧上下尖牙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尖牙牙轴与腭侧骨皮质的夹角、上尖牙根尖至腭侧骨皮质的距离、上尖牙旋转角度以及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骨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尖牙牙轴与骨皮质的夹角及距离、下尖牙颊腭侧牙槽骨高度、下尖牙腭侧旋转角度和总旋转角度、下尖牙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骨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尖牙区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