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建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比较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来探讨最适宜的固定融合方式。方法分别建立以下融合固定模型:单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A型);双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B型);单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C型);双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D型)。对各模型进行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右旋、轴压加载,比较各模型的角位移、椎弓根钉及融合器的所受应力情况。结果各融合固定模型在不同工况下椎弓根钉及融合器所受应力的VonMises峰值各有差异,但均在最大受力范围之内。各工况下四种模型角位移均较有限元模型减少,A/B型、C/D型相比角位移减少程度相当,而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时脊柱稳定性较双侧椎弓根钉固定差。结论建立了不同固定方式的腰椎融合模型,验证了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中使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加单枚融合器置入可提供适当的稳定,可以作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的固定方法选择。
简介:摘要:自2019年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正式生效后,我国开始实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随着法规推行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可能同时存在自产、受托生产、委托生产这三种模式。企业基于成本控制和资源限制,为了三种许可模式能够同时有效运转,需要对人员、制度、体系等进行有效整合,并适合不同许可类型场景的切换应用。本文以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分析企业同时存在三种许可模式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更有效的管理融合策略,并提出“1+N”的融合模式的建议,供医药行业同行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论免疫学混合式教学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100例,按随机方式分组,其中50例采取常规教学(对照组),另50例实施免疫学混合式教学(观察组),经观察对比,得出结论。结果:教学之后观察组患者教学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本研究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满意度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RF系统加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治疗腰椎峡部崩裂腰椎滑脱的机制、操作方法、主要并发症和处理方法等。方法自2000年以来本科室共收治腰椎峡部崩裂腰椎滑脱症患者103例,均予以RF系统加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获得满意疗效。回顾分析其手术方法、治疗机制和术后常见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年限3个月-3年。82例术后症状全部消失,21例术后残留不同程度的下肢麻木等感觉障碍,均在6个月-1年内恢复,103例行走功能完全恢复,1例椎间融合器向前滑脱进入椎体前方但未引起任何症状。结论RF系统加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腰椎峡部崩裂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切,钉棒内固定坚强,Cage融合稳定。是否正常植入椎弓根钉,合理放置Cage进行融合,有无充分减压等对手术疗效有决定性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的65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ODI功能障碍指数、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而TLIF组患者术后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明显低于LPF组患者;②TLIF组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明显高于LPF组患者;③术后两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TLIF组患者其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LPF组明显增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患者其术后腰腿疼痛的缓解程序、融合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的调整均优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因此可将经椎体间融合术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融合亲情照护的综合护理干预在多发性跖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创伤急救中心(北院)收治的80例多发性跖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融合亲情照护的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足部功能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maryland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两组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多发性跖骨骨折患者实施融合亲情照护的综合护理,可有效促进足部功能的恢复,提升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近年来在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各部门全面落实了行动计划中医疗器械监管领域的各项工作,并在医疗器械领域中构筑监管科学研究与应用体系,推广监管科学在医疗器械监管中的全面应用,使我国医疗器械监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以培养“医工”融合学科交叉的医疗器械监管学科专业人才为核心,以强化我校监管学科建设为目标,采取“医工”融合学科交叉发展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着力探索"医工"融合教育的监管科学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本期教改项目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后路减压椎板骨或髂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单节段重度腰椎滑脱症的相关效果。方法从2015.1月~2018.5月我院收治的单节段重度腰椎滑脱症病患当中,根据盲选的方法从中选择34例进行研究。对于所选取的病患,其中有35例,采用后路减压椎板骨融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作为组1;另外35例采用髂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作为组2。对比两组治疗的效果、椎体复位的效果,植骨融合的情况、病患对治疗的满意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之后发现,组1和组2在椎体复位的效果、植骨融合的情况以及对治疗满意程度的对比上,数据之间的差异并不大(P>0.05);在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对比上,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也无太大的差别(P>0.05)。结论对单节段重度腰椎滑脱症病患,使用后路减压椎板骨融合或者是髂骨椎间植骨融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病患椎体复位的情况良好并且植骨融合的概率比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路和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用于脊柱骨折的价值。方法:2021年5月-2022年5月本科接诊脊柱骨折病人7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照组采取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比ACTH水平等指标。结果:关于ACTH水平,术后:试验组数据(51.43±6.04)ng/L,和对照组数据(63.47±7.38)ng/L相比更低(P<0.05)。关于Cobb’s角,术后:试验组数据(6.79±1.34)°,和对照组数据(11.83±1.93)°相比更低(P<0.05)。结论:脊柱骨折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ACTH水平降低更加明显,Cobb’s角改善更为迅速。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空心钉前后向经距骨颈跟骨体内固定融合后距下关节治疗创伤性跟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14例创伤性距下关节炎患者通过跟距关节后方跟腱外侧小切口,沿后跟距关节面走行方向用空心钻平行钻出2个骨隧道,骨隧道内植骨,经距骨颈跟骨体空心钉内固定融合后距下关节。结果本组14例后距下关节融合术后,均在5~9个月内达骨性融合,平均时间(6.44±1.03)个月。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术前平均分(44.23±1.23)分,术后平均分(82.14±2.15)分,平均增加(38.16±1.23)分。结论微创前后向空心钉固定融合后距下关节治疗创伤性跟距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固,骨融合确切,距下关节疼痛明显缓解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