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9 个结果
  • 简介:根据“万有升降周期论”,对环境趋势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预测和探讨。“万有升降周期论”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是升降再升的周期性变化,各种事物的周期长短不同,大周期中包含着小周期,小周期中包含着更小的周期,层次无穷;升降的基本形态有4种,即正弦形、对数指数形、圆锥形、正态形;事物处在不同层次的周期、不同形态的升降中,相互影响,形成复杂而相对稳定的多彩世界。具体讨论了地球温度的升高、月球与人类生存、天体运行与人类健康,并提出了一些预测性的意见。

  • 标签: 环境 医学气象 预测 万有升降周期
  • 简介:随着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的加剧,人类对湿地的干扰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三江源区为主要研究区,通过构建人类干扰强度空间化指数,利用连续网格法,对人类干扰强度与不同时期的湿地率分布、湿地类型分布、湿地率和湿地类型年际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人类干扰强度等级内的湿地率与等级呈负相关关系,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等级的增大,湿地率明显减小。而在不同干扰等级下,对1990年、2000年和2008年湿地率变化的分析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的年际变化越小。基于栅格单元对湿地的分布、变化的进一步分析同样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率越小,湿地的年际变化也越小。不同类型的湿地在不同人类干扰等级间的分布差异也较大,湖泊、沼泽等在人类干扰弱的区域内所占比例较大;而河流湿地和水库、池塘等主要分布在人类干扰强度大的地区,且这些湿地类型的年际变化较小。

  • 标签: 人类干扰强度 湿地率 湿地类型 年际变化 三江源区
  • 简介: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延河流域1952—2008年降水量与甘谷驿站径流量进行分析,并以1952—1994年为基准期,定量分析1995—2008年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57年来延河流域正常降水发生概率达80.7%,径流年型以偏枯和枯水年为主;年降水量和径流量均呈减少趋势,突变分别发生在1995和2005年;与1952—1994年相比,1995—2008年的降水量和径流量较基准期分别减少11.1%和27.3%;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46.2%和53.8%。

  • 标签: 延河流域 径流 降水 人类活动 影响
  • 简介:本文利用上世纪7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水位对比和典型孔组的水位历时变化曲线,分析安徽省淮北平原孔隙水水位动态及历史变化。结果表明:多年来持续开采地下水,改变了淮北平原孔隙水水位动态类型和不同流动系统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加剧了孔隙水水位变化的随机性;集中开采区的中深部孔隙水水位动态变化尤为显著,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原自流区消失,并诱发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

  • 标签: 孔隙水位动态 历史变化 人类活动 淮北平原 安徽省
  • 简介: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湿地造成空前的压力,在短期内以人类活动干扰为主要特征;强度各异、来源多样的干扰对以城市湿地为载体的候鸟生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影响着候鸟的越冬生境质量,进而影响了候鸟的种群变化。其中,量化人类活动干扰的强度与其对候鸟生境格局的影响是生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帕海湿地(Ramsar湿地)是黑颈鹤(Grusnigricollis)中部种群的主要越冬地,然而日趋严重的人类活动干扰已经影响了黑颈鹤种群的越冬生境质量,因而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区内,根据黑颈鹤的可利用景观,识别黑颈鹤的潜在生境,结合2010~2015年期间对人类活动干扰源的多次实地调查资料,将影响黑颈鹤生境的主要干扰源进行分类,确定其强度和干扰范围,从而确定2010~2015年期间黑颈鹤实际生境格局及复合干扰位置、强度和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黑颈鹤越冬种群稳定期和迁离期实际生境分别仅占两时期潜在生境的48.9%和38.3%,人类活动干扰是造成黑颈鹤实际生境和潜在生境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低复合强度干扰的影响面积在稳定期和迁离期都接近总干扰面积的90%,所以,低复合强度干扰是黑颈鹤生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控制低复合强度干扰,可以快速、有效地起到保护和恢复黑颈鹤生境的目的。

  • 标签: 黑颈鹤 越冬 生境 格局 人类活动干扰 城市湿地
  • 简介: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TheInternationalResearchInstituteforClimateandSociety,IRI)原名国际气候预测研究所,于1992年开始筹建,早期设在著名的Scripp海洋研究所(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后于1996年迁至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IRI隶属于哥伦比亚地球研究所,坐落在景色秀丽的Lamont-Doherty地球观象台。

  • 标签: 海洋研究所 科学与社会 气候预测 国际 哥伦比亚大学 连结
  • 简介: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二工作组(WGⅡ)报告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人类安全、生计与贫困的影响,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健康和安全造成了负面影响,气候变化、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给城市和农村的贫困人口增添了额外的负担,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增大.21世纪的气候变化,将继续加剧现有健康问题,增加人类的迁徙,放大冲突的驱动因素的影响,对许多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造成不利影响,给小岛国和有很长海岸线国家的领土完整带来风险;整个21世纪,气候变化将减缓经济增长,进一步威胁粮食安全,使减贫更为困难,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 标签: 气候变化 影响与适应 人类健康 人类安全 生计与贫困
  • 简介:以永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对永定河流域1957-2010年降水、实际蒸发和气温实测资料进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建立SWAT模型,验证了还原径流的必要性,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永定河流域径流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60、70年代为永定河流域的丰水期,80年代至今为枯水期.永定河流域80年代后的实测径流资料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显著,需进行径流还原后才能保证径流资料的一致性.气候变化是80年代后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其贡献量约占总减少量的65.4%,人类活动的贡献量占34.6%,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 标签: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径流量 定量研究
  • 简介:对祖厉河流域近50a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祖厉河主流域区等降水量线纬向分布特征明显,降水量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在流域南部和东北部高度差大的地方,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加;受地形影响,祖厉河中下游有一条干舌自西北向东南伸到流域东部边缘,与周边区域相比,干舌区降水偏少90~140mm。近50a祖厉河流域降水显著减少,区域平均减少106.4mm。小波分析表明,25a以上和10a左右的降水变化周期很明显,目前处于偏少期;区域平均降水量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减少,1986年发生了突变,之后迅速减少。流域内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夏季降水最多,占年降水的55%,春、秋季均占年降水的21%,冬季占年降水的3%;春、夏季降水减少不显著,秋季降水减少显著,但进入本世纪,秋雨开始增多,冬季降水有不显著的增多趋势。中下游过度垦殖及河流源头过多的小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造成地表状况变化,降水有加剧减少的迹象;流域外大量调水虽然对降水不足有相当的补偿作用,但地表调水显然没有使流域内的天然降水量增加;地表植被增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较小的区域降水减少比较缓慢。

  • 标签: 祖厉河流域 降水变化 人类活动事件 响应
  • 简介:气象资料的社会服务气象资料的利用价值主要表现在气象资料的客观真实性、可靠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气象资料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像高层建筑设计需要考虑不同高度的风向、风速,城市的下水工程需要短时间的流水量,公路建设需要地表层温度、大型活动需要通过...

  • 标签: 气象资料 气象部门 客观真实性 最大风速 社会服务 可靠性
  • 简介:摘要:水利水电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效益评价方法及社会参与机制,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文章首先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效益内涵,进而构建了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通过对社会参与的必要性和形式的探讨,提出了促进水利水电工程中社会参与的策略建议。

  • 标签: 水利水电工程 社会效益评价 社会参与 评价指标体系
  • 简介:以1976年、1985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MSS/TM/OLI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形图及野外验证点信息,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人类干扰活动用地信息;利用人类干扰活动用地类型转移矩阵、人类干扰强度指数和景观质心模型等方法,分析6个时期研究区不同人类干扰活动用地的变化速度、转移类型与强度及时空演变等特征,并探讨研究区主要人类干扰活动用地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1976-2015年期间,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渔业与养殖业、盐业和居工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天然生态用地和围而未用地面积减少且波动变化;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被大量侵占为渔业与养殖业、盐业及居工建设用地,面积减少的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和围而未利用地主要转变为强度系数较高的盐业和居工建设用地,导致研究区人类干扰强度显著增加;渔业与养殖业和居工建设用地的增长极位于东营市和垦利区,农业用地空间格局变化没有明显的消长极,盐业用地的增长极位于寿光市,生态用地的消长极位于垦利区,围而未用地的消长极位于垦利区和昌邑市;受输沙量与径流量等自然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萎缩,生态用地面积减少;在水产养殖、围海晒盐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大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研究区人类干扰强度显著增强。

  • 标签: 人类干扰活动 土地利用 动态 遥感监测 滨海地区 黄河三角洲
  • 简介:  摘要: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在发展群众文化时,需要逐渐完善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促进群众文化更好发展。本文对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进行详细探讨,并根据具体情况提供参考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群众文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 ; 社会功能 ; 探究      群众文化作为群众日常活动核心,在开展群众文化时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群众文化应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群众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应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娱生活。    一、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种形式,也是符合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形式。群众文化具备了文化价值以及社会功能。群众文化被称为当前比较特殊娱乐文化现象,群众文化在社会功能方面结合了群体认同、沟通、娱乐等多个领域。群众文化也同样具备了文化价值,给市场以及主流文化提供了产业和平台,群众文化同时也保护了我国非物质遗产,群众文化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建设和发展。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1. 具备的交流与娱乐功能。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交流与娱乐功能作为社会功能中的主导地位,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将娱乐内容作为群众文化的中心,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开展群众文化不断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群众文化可以实际满足人们当前精神文化的需要以及文化发展趋势,通过革新群众文化,丰富人们的娱乐文化活动,使更多的人在参与群众文化中丰富了精神文化。在开展群众文化时,交流作为群体中最重要地位,因此为了促进群众文化更好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交流与娱乐的社会功能,使群众文化更好的发展。     2. 具备团结和仪式功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礼仪,我国不同民族都存在着独有的规矩以及仪式,群众文化与这种规矩和仪式都有着非常密切联系。在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时,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中,逐渐丰富了仪式内容,使文化活动更加有意义。在开展各个民族群众文化时,都彰显出每个民族的不同特色,为了确保仪式在群众文化中可以有效实施,应充分发挥团结与凝聚力作用,使成员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3. 具备群众认同功能。随着我国不断的发展,人们在进行沟通交流中变得更加频繁、便利,在沟通的过程中观念的差异性逐渐突出。我国诸多民族、地域辽阔,我国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环境和习俗上的差异,人们在生活中以及参与群众文化时,都存在着一定区别。在开展群众文化时,都展现出相应的文化特色,因此,群众文化具备了群众认同文化功能。     4. 群众文化具备象征与符号功能。在开展群众文化时,可以全面了解我国各个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在创建群众文化时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民族文化整体形象,积极构建良好的民族文化。首先在开展群众文化时,需要彰显标志性文化符号,群众文化作为一张名片,应给人们留下比较深刻印象,充分发挥出群众文化作用。为了全面提升群众文化整体质量,最重要的是需要衡量当地的实际文化形象。群众文化具备了符号和象征,充分的展现出我国文化形象。    三、在发展群众文化时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首先积极发展群众文化,可以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充分发挥公益文化的效果,因此群众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群众文化可以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意识到发展公益文化的重要性,在发展群众文化时,需要逐渐丰富群众精神世界。为了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極性,需要对群众文化内容进行创新,逐渐提升群众自身文化素养。其次,在发展群众文化时,需要大力宣传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的鉴赏能力以及艺术创造能力,在推广群众文化时,需要注重多元化的发展,针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创建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主题活动,使群众文化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功能。同时,应不断完善群众文化内容,应增加群众文化馆建设,通过积极建立群众文化馆可以有效的发展和推动我国群众文化。当前我国各地群众文化馆还存在一定差异,影响了群众文化的整体发展,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群众文化馆内容,积极推动群众文化,有效的促进群众文化快速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应积极发展我国群众文化,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推动我国群众文化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仪晓晓 .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J]. 卷宗, 2018 ( 27 ) .     [2] 张晓阳 . 在群众文化中广场文化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J].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8 ( 10 ) .     [3] 杨长虹 .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 ( 28 ) .     [4] 杨义万 .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J]. 读与写, 2018 ( 26 ) . 

  • 标签:
  • 简介:我国公证制度是一种预防性、辅助性的司法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建立规范有序的杜会管理秩序、生活秩序和经济运行秩序;需要运用法律手段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进行调节公证主要是公证机关运用国家证明的独特方式,为预防纠纷、减少诉讼、规范行为、稳定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合法的权利义务关系,提供法律服务公证的证明、监督和服务作用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依法证明是公证机关的基本职能,它始终贯穿于公证活动的全过程。在此所要讲述的现场监督、保全证据均是公证机关的重要职能。它们均是由依法证明职能派生出来的,而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场监督是指公证机关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申请,

  • 标签: 公证职能 社会秩序 现场监督 保全证据 公证机关 公证员
  • 简介:气象与社会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气象现象被人类政治生活所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为了利用政治力量抗御气象灾害、利用气象资源和保护气象环境的自觉行动。本讲从气象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气象与法律、气象与当代国际政治等诸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 标签: 气象现象 国际政治 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 讲座 专题
  • 简介:对于全世界来说,2012年是艰苦的一年,而这并不是因为人们担心玛雅历法中的世界末日所致。事实上,这是到处充斥着极端天气的一年:在美国遇到了干旱和热浪;在英国出现了破纪录的降雨;而罕见的大雨袭击了肯尼亚、索马里、日本和澳大利亚;西班牙发生了干旱;中国则遭遇了洪水;当然人们也忘不了超级飓风桑迪。

  • 标签: 气候变化影响 极端天气 极端事件 科技动态 风险 人类
  • 简介:气象与社会经济发展历来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气候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气候资源的分布状况往往决定了农业经济的总体分布状况;气象环境对许多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产生影响;气象灾害不仅会直接造成社会经济损失,而且会因防御和救助气象灾害耗费大量财力。本讲从以上诸方面对气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护气候环境、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进行了经济分析与评估。

  • 标签: 社会经济发展 气象环境 社会关系 气候资源 讲座 专题
  • 简介:1气象社会管理的内涵研究1.1社会管理的内涵1.1.1社会管理的定义与分类社会管理通常是指政府及社会组织对除政治事务以外的社会公共事务(包括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关系和谐、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有效管理。它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 标签: 社会管理 气象 社会组织 公共事务 社会系统 社会关系
  • 简介:纵观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总是与各种灾害相伴相随。从某种意义来说,灾害是促使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人类不断应对各种灾害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面对各种灾害,人类从被动接受,到积极防御,再到法制管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因此体现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 标签: 社会管理 防震减灾 人类社会发展 法治 强化 法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