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苏州作家群”不是一个古已有之的历史名称,是今人用来概括以李玉、朱素臣为代表的一批苏州剧作家的称谓,也有叫作“苏州派”或其它名称的。这些名称的提出标志着对这个作家群体认识的深入,名称的不同表明对这个作家群体认识的差异。同时,目前关于它的成员范围也存在不同看法。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回顾和探讨。
简介:<正>每当走过天安门,看到广场上那面迎风飘展的五星红旗,我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都要深情地仰望,就像远归的游子看见久别的亲爱的母亲。一逢重大节日,电视上总要播出这样的画面:国旗班的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排着整齐的队列,护拥着国旗来到广场上的升旗台,然后升旗兵将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唰"
简介:题记:此诗始作于2013年125月7日,星期六,时值“大雪”。而就在前天(12月5日),我无限崇拜的一代伟人纳尔逊·曼德拉去世了,他曾说其“精神支柱来自中国”。我谨以此诗,
简介:
简介:陈寅恪倾晚年之力所撰写之《柳如是别传》,自以笺释“钱柳因缘”为中心。然该书除却极力彰显其“颂红妆”主题外,也对明清易代之际的江南文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并重点分析了他们在面对改朝换代这样巨大转折时,其复杂的思想情感变化以及灵魂深处的搏斗,为今人理解历史大变迁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不同抉择及最终命运提供了很好的镜鉴。
简介:《回族文学》创刊于1979年,至今年第6期已出刊200期.这朵中国文学期刊百花园中的“花儿”,不仅见证了昌吉回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以来,多民族文学蓬勃发展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中国当代回族文学潮流涌动的一个风向标,是全国回族作家创作实绩的一个历史缩影.翻阅旧刊,如同钩沉往事,办刊史上可圈可点的那些记忆,又在依次打开的刊物上,一一浮现在人们面前.
简介:1980年代在20世纪后五分之一的历史叙事中,是一个被人们不断回忆和反复谈论的年代。它的重要性和意义,是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和标志,于是便有了伟大的象征意义并深植于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我们讨论并怀念它,也意味着体验共同的思想解放,拥抱共同的改革开放。它传达了整个民族的情感与幻想,内心需求与精神向往。它是人们在新时代来临之际激情奔涌的源头,昔日的心灵创伤因它的荡涤抚慰而休止并逐渐康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又是一段难以忘却的激情岁月。
简介:读者朋友:你好!祝贺你爱看的《少年文艺》创刊六十周年!我虽然是日本人,但我也是《少年文艺》的爱读者。而且很感谢《少年文艺》陪伴着我半辈子。讲起《少年文艺》和我的关系,就离不开沈碧娟女士了(你可能不认识吧。她当时担任编辑,现已退休了)。
简介:<正>《扬州文学》是我市唯一拥有全国统一刊号的文学期刊。从1987年创刊到今年正值20周年,目前已出刊110期。笔者作为《扬州文学》的一个老读者,而且也有幸与它一度结缘的人,对它成长的每一步,都时时给予关注,或读其诗文而击节叫好,或观其书画而赏心悦目。仅以2006年的6期刊物为例,就给笔
简介:《杜甫研究学刊》(原名《草堂》)自1981年1月出创刊号以来,到2000年12月第66期出版,经历了20个年头。面对这66册总计700多万字的文章,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简介:金黄的树叶纷纷飘落的一天,在办公楼前遇到文联主席扎西达娃啦,他问我《西藏文学》第六期是否已定稿。我说已定稿送到印刷厂了。他说,今年是文联成立三十周年,希望我们的刊物上有所反映。听了扎西达娃主席的话,让我吃惊不小。《西藏文学》创刊三十周年时,我们还郑重其事地开设纪念专栏庆祝过,但文联成立三十周年这么大的事,之前我却没有得到一
简介: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部建立了每五年一轮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每年要评估的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大约有二百所左右,每年公开发布一次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的相关数据.……
简介:与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的缘分,是我与恩师吕进先生的缘分,也是围绕着新诗所这本30多年的“著作”,与所有老师,同事及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们的缘分。
简介:《花城》自1979年4月创刊以来已历30余载,前7期以书代刊,1981年开始定期出版,至今已出刊200期(不含增刊与丛书)。她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而诞生,不仅见证了中国至关重要的一段历史,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新时期以来文学思潮的一个风向标,其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办刊风格与辉煌的文学实绩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鲜明的轨迹。
简介:我学过音乐,没有成为音乐家;我学过书画,没有成为书画家;我爱好数学,没有成为数学家;我酷爱围棋,没有成为大棋士--但这些都不必我特别声明.然而,惟独我写过诗但不是诗人,却需要我在许多场合反复声明,仿佛我学过诗属于原罪,而声明我不是诗人,可以赎我这个原罪.谁需要我这么声明?是许多我认识的当代诗人.
简介:本文将《钟情丽集》置于元明之际表亲型“才子佳人小说”系统中,从故事母体、价值取向、叙事模式三个方面定位其文化价值,论述它所表现出的雅文学俗化和俗文化因子雅化的双向特征。
简介:岁月步履匆匆,时光翻开新的一页。新年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2016年第一记钟声的敲响,对《民族文学》又别具意义——迎来创刊35周年。35年前,乘着改革开放的骀荡春风,《民族文学》应运而生。秉持"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办刊宗旨的《民族文学》,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受到各民族作家和读者的热忱支持。历任主编和编辑前辈克诚克敬、勤恳耕耘,为了联系作家,辅导创作,多出精品,他们除了案头灯下的工作,还风尘仆仆地奔走于祖国的四面八方。
简介:带着丰收的喜悦,带着欢乐的歌声,带着美丽的憧憬,金秋十月,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充满希望的春天。
简介: 老友康华楚兄,要把他从垂髫、弱冠一直到耄耋之年前后近七十载所写的旧体诗结集出版,嘱我在书中写几句话. 读这本合乎规矩的旧体诗集初稿后,不免就想到当前中国诗坛的状况.先想到的是:为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写旧体诗和读旧体诗的人,越来越多,而读新诗的人,则越来越少.……
简介:冒襄身为“明末四公子”之一,少年时便蜚声文坛,后为复社重要成员,为挽救没落的明王朝积极奔走。入清后,冒襄没有出仕,而是隐居水绘园并将注意力投射在戏曲上,他所蓄养的冒氏家班在清初影响广泛。自宋代起,文人往往将看戏听曲的感受付诸笔端,形成大量的观剧诗作,这些诗歌不仅沿袭了诗歌的抒情传统,同时又将诗歌与戏曲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观剧诗的功能远远超出了“诗言志”本身。从观剧诗的视角切入冒襄及其家班的戏曲活动,有助于揭示观剧诗在戏曲传播过程中的价值所在。
关于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的名称和成员
仰望国旗——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
大雪·心路(外一首)——在作别2013年之际
岷山之巅——写在5·12汶川大地震之际
从《柳如是别传》看明清易代之际江南文人风貌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写在《回族文学》创刊200期之际
愿黄河奔腾不息——写在《黄河》创刊30周年之际
《少年文艺》创刊六十周年之际,致读者的信
回顾与期待——写在《扬州文学》创刊20周年之际
感激与希望——写在《杜甫研究学刊》创刊20周年之际
写在西藏文联成立三十周年之际
高校本科评估:谁的盛宴?——写在教师节来临之际
不老的记忆 永恒的精神——写在吕进先生80华诞庆贺之际
游遍花丛,独此“花”更红——写在《花城》创刊200期之际
什么也没有也没有什么——写在诗集《独自打坐》出版之际
从《钟情丽集》看元明之际表亲型“才子佳人”叙事范型
青春犹作伴,华年更精勤——写在《民族文学》创刊35周年之际
拥抱春天——写在大理市第四次文代会胜利召开之际
并非序言——写在康华楚兄近七十载旧体诗结集出版之际
冒襄家班与明清之际戏曲活动——以观剧诗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