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报告3个分别位于桂北、桂中及桂南地区的与其他民族比较隔离的壮族居民组群的活体调查结果。并讨论了他们之间的及其周边其他民族的关系。至今仍生活在封闭地区的壮族群体其民族体征仍是鲜明的。分布于城镇的壮族群体与同一地区的汉族群体在体征上已非常接近。与壮语分化为若干方言相似,壮族各组群间在体征上也出现一定的差异。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地理隔离屏障的作用日渐消失,不同人群的基因得以更为频繁地交流。作为这一变化的结果之一是各人群之一是备人群之间混血程度越来越严重,体质特征越来越接近。从这一意义上说,及时收集现今各民族的体质资料,建立比较完整的中国人体质数据库,也是一件抢救性工作。由于自秦汉以来历朝均鼓励壮汉之间互相通婚,使得壮汉之间混血的程度可能较为突出。不过,一般相信,在广西不同地区壮汉混血程度仍有轻重不同之别,在比较封闭的地区壮汉混血程度可能就比较轻。居住于城镇、交通发达地区的壮族居民体征已有调查研究报告(张振标、张建军,1983),但交通相对闭塞、壮汉混血相对较轻的地区的壮族居民体征尚未见报告。壮族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地域较广的少数民族。对不同状况,特别是对混血程度较轻的壮族居民进行人类学研究很有必要。在广西?
简介: 为数众多的内地群众偷渡外逃到香港,历来是广东的一个特殊问题. 由于国内采取了一系列"左"的错误政策,加上3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10年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广东曾连续发生群众偷渡外逃香港、澳门事件.据统计,从1954年至1978年,全省共发生偷渡外逃56.5万多人,逃出14.68万多人.为了遏制逃港风潮,广东全省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持续不断地进行反偷渡斗争,但效果有限.在一些人看来."逃港"似乎成了永远无法解开的死结.然而,自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后,情况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内地居民"逃港"事件越来越少,而港人北上定居则悄然成为"潮流".……
简介:本文通过整理面板数据并构建面板模型,分别以出游率、人均旅游花费与旅游购买力衡量旅游消费,引入虚拟变量区分收入水平与SARS危机的影响,从而揭示了收入对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决定作用。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第一、对不同的旅游消费指标,收入的决定作用存在差异,其中,旅游购买力与出游率的收入弹性远大于人均旅游花费的收入弹性;第二、与低收入城市居民相比较,高收入城市居民国内旅游的出游率收入弹性减小,人均旅游花费收入弹性增大;第三、SARS对高收入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负面影响更大。最后,根据面板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模型估计结果,从供给角度,建议在全国层次注重发展观光旅游,在旅游目的地层次注重细分目标市场。
简介: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词,“社区”指的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某一个或某一系列非遗项目的施行和传承,并认同该(系列)非遗项目是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人。社区的规模可大可小,具有非固定性和非均质性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界定。社区以及构成社区的群体和个人是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不仅应当最大限度地参与从非遗项目认定、清单编制、保护措施的规划和实施到非遗项目申请进入各类名录的整个过程,而且应当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成为所有保护措施和计划的中心,成为非遗项目列入名录之后的受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