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血栓弹力图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医院在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ICU患者54例(其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20例、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4例),均提供血栓弹力图指标检测,分析血栓弹力图指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相关性。结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R时间、K时间高于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α角与MA值低于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P<0.05。血栓弹力图指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指标可以用来预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风险,对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 AE)是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引起的脑炎,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MRI检查在AE患者的检出、预后评估、疗效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常规的MRI对AE病变的检出能力有限,弥散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MRI)是一种无创检测体内水分子运动的技术,它可敏感检出脑白质的微观病理变化,为AE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疗效评价及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有效的信息。因此,笔者对常规MRI及dMRI技术在AE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散功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肺癌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的方法,分析2008年3月至2021年10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21例慢阻肺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慢阻肺患者(708例)及肺癌患者(438例)比较;比较肺癌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的弥散功能,并分析弥散功能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弥散功能与慢阻肺合并肺癌的关系;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弥散功能对慢阻肺合并肺癌的预测价值。结果慢阻肺合并肺癌组男性占比、吸烟比例及吸烟指数均高于慢阻肺组和肺癌组,年龄高于肺癌组,体质量指数低于慢阻肺组(P值均<0.05);慢阻肺合并肺癌组鳞癌占比高,肺癌组腺癌占比高(P值均<0.05)。慢阻肺合并肺癌组与肺癌组肿瘤最大直径、侵犯大气道及肺动脉受压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慢阻肺合并肺癌组肺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残气量及残/总比、肺功能GOLD分级与慢阻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肺癌组比较,慢阻肺合并肺癌组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显著降低,残气量、残/总比增高(P值均<0.05);慢阻肺合并肺癌组弥散功能低于慢阻肺组和肺癌组,不同程度弥散功能下降者占比均高于慢阻肺组和肺癌组(P值均<0.05)。慢阻肺合并肺癌组与肺癌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NM分期越高,弥散功能越低。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弥散功能与慢阻肺合并肺癌组及肺癌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NM分期呈负相关(P值均<0.05)。调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及吸烟指数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弥散功能重度下降组慢阻肺患者发生肺癌风险是弥散功能正常组的2.771倍(95%CI:1.211~6.338,P=0.016)。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单位肺泡容积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VA)、单位肺泡容积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VA%pred)预测慢阻肺合并肺癌的最佳阈值分别为7.12 mmol·min-1·kPa-1、87.95%、1.24 mmol·min-1·kPa-1·L-1、101.2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5.6%、46.8%,62.5%、60.2%,49.2%、73.6%,64.8%、58.8%,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2、0.653、0.651、0.647,以DLCO%pred预测作用最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联合DLCO、DLCO%pred、DLCO/VA及DLCO/VA%pre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2、0.656、0.651、0.64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35.4%、76.7%,76.2%、47.0%,52.0%、71.6%,64.4%、59.5%。结论弥散功能与慢阻肺合并肺癌有关,对慢阻肺患者合并肺癌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观察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于2019年8月10日/2022年12月30日(开始/结束)84例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MRI检查资料、CT检查资料,观察影像学特征,分析不同方法检出率情况。结果 MRI检查方式弥散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高于CT检查诊断方式,差异显著(P<0.05)。MRI检查、CT检查脑室出血、硬膜外血肿检出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MRI检查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影像特征包括TWI显示大脑双侧半球脑沟变浅,脑回粗大;扩散加权成像显示大脑半球皮质下区出现多处斑点状低信号,水肿带明显。结论 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诊断中MRI具有一定优势,可获取清晰影像,弥散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高,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多种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心肌组织特征乃至能量代谢。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弥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SI)在内的弥散成像技术一直是CMR最具挑战性及目前尚未常规成熟开展的检查技术,尤以DTI及DSI为甚。本综述将重点阐述DTI及DSI的基本技术及近年来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Ca介入治疗后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原因、预防措施、临床检查及治疗。方法原发性肝Ca3例,均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果3例病人均出现穿刺点出血、血肿、静脉输液部位淤斑,1例伴口腔粘膜出血并颌下血肿,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凝血酶原时间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值升高,经治疗后,2例好转出院,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肝Ca介入治疗后发生的DIC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因此,对可疑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在介入治疗前后应加强观察,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简介:摘要双侧弥散性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增生症(bilateral diffuse uveal melanocytic proliferation,BDUMP)是一种罕见的以双眼弥漫性葡萄膜增厚和良性黑色素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副肿瘤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好发于中老年人,可引起双眼视力逐渐丧失,眼底表现为多发性类圆形斑片状病灶,病灶周围伴橘红色多边形色素性沉着,呈现出长颈鹿斑样改变。多模式影像学技术和实验室免疫学检测可协助诊断。其预后较差,血浆置换疗法联合针对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58-164)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KI)在新生儿轻度局灶性白质损伤(PWMLs)局部脑白质微结构变化量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9月—2018年6月经MR检查有轻度PWMLs的33例新生儿为PWMLs组,出生日龄3~28 d,男22例、女11例;同时,匹配同期接受MR检查颅脑未见异常的33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出生日龄3~24 d,男16例、女17例。观察指标:(1)通过DKI与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参量图评估轻度PWMLs病例的检出率;(2)比较PWMLs组病灶局部区域、病灶镜像区域,以及对照组相应白质区域各参量间的差异。结果(1)2组新生儿胎龄、矫正胎龄、出生体质量及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DKI参量图对轻度PWMLs的病例检出率为51.5%~78.8%,高于DTI参量图的病例检出率(39.4%~42.4%)。(3)与病灶镜像区域及对照组相应白质区域相比,轻度PWMLs区域径向弥散峰度、垂直弥散峰度、平均弥散峰度和轴突水分数均升高,分别为0.3(0.2,0.4)、0.3(0.3,0.4)、0.3(0.2,0.4)、0.1(0.1,0.2),病灶镜像区域分别为0.2(0.2,0.3)、0.2(0.2,0.3)、0.2(0.2,0.2)、0.1(0.1,0.1),对照组相应白质区域分别为0.2(0.2,0.3)、0.2(0.2,0.3)、0.2(0.1,0.2)、0.1(0.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轴突内弥散率张量和轴突外垂直弥散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部分各向异性、径向弥散张量、垂直弥散张量、平均弥散张量及轴突外径向弥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DKI对新生儿轻度PWMLs的量化评估明显优于DTI,可揭示轻度损伤所致的脑白质微结构变化。
简介:【摘要】 目的 : 分析弥散加权成像扫描( DWI )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诊断效能 。 方法 : 选取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本院 就诊 的 150 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患儿 为研究对象, 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依次进行头颅 CT 检查、常规 MRI 检查、 MRI 弥散 加权成像扫描 技术 检查,对比三种检查方案下患者病灶的检出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特异性、灵敏度、病灶检查确诊平均时间 。 结果 : 头颅 CT 检查 与常规 MRI 病灶检出率以及检出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水平均明显 低于 MRI 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技术检查 方案,而头颅 CT 检查以上项目均明显低于常规 MRI 检查, MRI 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技术检查检查确诊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常规 MRI 检查、头颅 CT 检查,常规 MRI 检查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头颅 CT 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 结论 : 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弥散功能检测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患者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肺通气功能检查,CO弥散测定,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肺泡毛细血管血容量等。结果中度组到极重度组DLCO、Dm、Vc占预计值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下降也逐渐显著。DLCO与Dm的相关系数为0.899,与Vc的相关系数为0.874,P均<0.01,Dm与Vc的相关系数为0.821,P<0.01。DLCO、Dm、Vc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显著线性相关性(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肺弥散功能障碍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发展而加重。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孤立性轻中度对称/不对称性侧脑室扩张(脑室宽度10~15 mm)胎儿不同脑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变化。方法对本院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经核磁共振扫描确诊的54例孤立性轻中度侧脑室扩张的胎儿与40例正常胎儿(对照组)进行比较;54例胎儿被分成:非对称性脑室扩张组(双侧脑室宽度为10~15 mm,双侧宽度差≥2 mm,AVM组)6例,对称性脑室扩张组(双侧脑室宽度为10~15 mm,双侧宽度差<2 mm,SVM组)10例和单侧脑室扩张组(一侧脑室宽度为10~15 mm,另一侧<10 mm,AV1norm组)38例;分别测量不同脑区的ADC值。结果基底节区:对照组ADC值为(1.28±0.15)×10-6 mm2/s,SVM组为(1.39±0.13)×10-6 mm2/s,AV1norm组扩张侧为(1.35±0.16)×10-6 mm2/s,SVM组和AV1norm组的扩张侧基底节区ADC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AV1norm组中脑室扩张侧基底节ADC值较脑室正常侧显著升高(P<0.05),但是对照组、AVM组和SVM组双侧基底节区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额叶:对照组ADC值为(1.53±0.17)×10-6 mm2/s,SVM组为(1.39±0.18)×10-6 mm2/s,AVM组为(1.36±0.17)×10-6 mm2/s,AVM组和SVM组额叶ADC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不同类型孤立性轻中度侧脑室扩张胎儿的不同脑区ADC值有其特异性变化,有助于研究不同类型孤立性轻中度侧脑室扩张的病理生理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