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前,我国耐火材料4000t/d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基本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但大型回转窑使用条件苛刻的部位的耐火材料制品仍无法与国际知名品牌抗衡。无铬碱性长寿制品应用刚刚起步。随着水泥工业干法窑外分解技术的发展,窑尾废气温度提高至1200℃以上,转速从3r/min提高到4r/min,窑的长度缩短,长径比由15降至10~11, 8000t/d以上的大型窑的出现及越来越多地使用废气燃料资源,将对关键部耐火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环保意识的增强,无铬碱性砖代替镁铬砖的呼声越来越高,实现水泥窑用耐火材料无铬化的进程正在加快,绿色无污染、长寿的耐火材料仍将需我们研究开发,以适应水泥窑大型化发展的要求。
简介:摘要: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是水泥工业提出的一种新的废弃物处置手段,它是指将满足或经过预处理后满足入窑要求的固体废物投入水泥窑,在进行水泥熟料生产的同时实现对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过程。川西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钻井固废,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前提下,采用水泥窑可以很好地协同处置川西气田产生的各类钻井固废,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环保作用。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跟踪已经证实水泥窑处置钻井固废具有处理量大、处理彻底、水泥产品质量符合行业要求等特点。
简介:摘要:公元前 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域诸国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绣彩、金锦 、 以及文化传入中亚、西亚、以及中东,同时西方与印度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唐朝是一个经济、文化极大发展的朝代 ,加上丝绸之路的频繁交流,给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使得当时耀州窑瓷器在装饰工艺上借鉴了外来文化,呈现出了新的艺术风格。
简介:
简介:摘要:旋喷桩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在全国得到全面发展。实践证明此法对处理淤泥、淤泥质土、黏质土、粉土、沙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等具有良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式水泥回转窑支撑体系,结合工程实际对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进行了分析,并于 PKPM和 MIDAS中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强的抗震及抵抗水平荷载作用的能力,且容易满足结构受力和变形的要求。相比曾建项目,其混凝土工程量有了显著降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三角韧带深层损伤对PER型踝关节骨折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50例PER Ⅲ度或Ⅳ度骨折患者。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16~68岁,平均30.2岁。根据踝关节内侧损伤类型分为两组:未修复组为内踝三角韧带深层损伤且无内踝骨折患者,未行三角韧带修复手术,共28例;对照组为内踝丘上骨折且三角韧带深层完整患者,行内踝丘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共22例。两组患者均行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下胫腓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以上影像学检查的内踝间隙和下胫腓间隙,以及中期随访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现踝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时的表现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损伤暴力程度、腓骨骨折线高度、是否完全脱位、后踝骨折率、后踝固定率、内固定物取出率、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8例完成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21例未修复组的内踝间隙为3.7 mm,下胫腓间隙为4.5 mm;17例对照组的内踝间隙为3.4 mm;下胫腓间隙为4.4 mm。术后约3年时随访,未修复组和对照组的平均AOFAS评分分别为98.3分和94.6分,平均VAS评分分别为0.4分和1.5分。术后约5年时随访,未修复组和对照组的平均AOFAS评分分别为97.1分和93.6分,平均VAS评分分别为0.5分和1.2分。对于年龄<45岁的患者,术后约3、5年时随访的AOFAS评分、VAS评分与三角韧带完整与否均无相关性(P>0.05)。年龄与术后5年随访时AOFAS评分(P=0.021)相关。结论对于PER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在腓骨骨折及下胫腓螺钉固定后,残留三角韧带深层损伤不会影响45岁以内患者的中期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旋前旋后运动的肌力变化以及肱骨应力、位移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根据Dicom数据在MIMICS中重建三维肱骨并在Hypermesh中划分网格和材料赋值。采用志愿者的身高、体重数据在AnyBody骨骼肌肉系统中建立个性化上肢的骨骼肌肉模型,模拟前臂旋前旋后运动,导出旋前旋后运动过程中的肌力等边界条件,将此数据作为肱骨有限元分析的边界条件。最后在Abauqus中行肱骨应力、位移大小的分析。结果前臂0°~90°旋前运动时主要是旋前圆肌、旋前方肌发挥作用,旋前圆肌约90°时肌肉力最大,旋前方肌约40°时肌肉力最大。当前臂0°~90°旋后运动时主要是旋后肌、肱二头肌发挥作用,二者肌肉力在旋后约90°时最大。旋前运动约90°时肱骨受到的应力、位移最大,而旋后运动约10°时肱骨受到的应力、位移最大。应力大致在肱骨中下1/3处集中,而位移集中在肱骨的中部及远端,且以肱骨远端最为明显。结论利用AnyBody骨骼肌肉系统成功模拟了前臂旋前旋后运动并与有限元分析联动,在肌力加载下分析肱骨应力、位移。肱骨中下段是骨折的好发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