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利用1981—2010年安徽省61个站的逐日风速资料,结合卫星遥感台站分类方法,统计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年、季节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小风日数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30年安徽省年、季节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呈显著减少趋势,小风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城市站的变化速率明显大于乡村站,郊区站基本介于二者之间。(2)2000年开始安徽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站与乡村站平均风速及小风日数距平的差异有明显增大趋势。(3)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平均风速的趋势系数之差为-0.10(m/s)/10a,城市化对年平均风速减弱的贡献率为40.0%,春季更明显;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小风日数的趋势系数之差为15.58d/10a,城市化对年小风日数增多的贡献率为46.9%,秋、冬季更明显;城市化对年最大风速的影响不明显。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气象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应用WRF模式,从热岛效应及其引发的辐合、辐散和降水变化等方面,对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的热岛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根据近年杭州湾地区的地面遥感图像确定城市下垫面的范围,再结合相应的GIS数据,确定若干年后可能的城市范围;根据模拟数据计算得到月平均气候资料。结果表明,城市群扩张后,在杭州市附近出现了明显的气温高值区。夜间的城市热岛效应要比昼间明显。在杭州市附近出现不同方向的风矢量聚集,杭州市附近风向和风速改变较大。风场在城市扩张区域有较大的差值。城市热岛效应对降水量变化影响不大,但降水量有增大的趋势。
简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省46个台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1961—2010年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年和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受城市化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除最高气温年极大值外,其他气温年极值都有明显上升趋势,以最低温度极小值最显著;暖日、暖夜天数呈增加趋势,而冷日、冷夜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暖夜和冷夜变化趋势更明显;各极端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均表现为城市站较乡村站更显著,郊区站介于两者之间。2)城市站最高气温极大值、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因城市化造成的增温分别为0.144、0.184和0.161℃/10a,增温贡献率分别达100.0%、58.8%和21.6%,但城市化对最高气温极小值影响较弱;季节尺度的城市化影响基本都造成增温,春、秋季更明显,而增温贡献率以春、夏季更明显,冬季最小或不显著。3)城市化效应使暖日和暖夜天数增加、冷夜天数减少的趋势更加显著,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40%以上;暖日、暖夜和冷夜天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冬季最小或不显著。
简介:采用NCEP逐日4次1°×1°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3月发生在新疆中天山城市暴雪过程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诊断计算包括中尺度分析、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水平散度、垂直速度、高低空风场、螺旋度、假相当位温等。结果表明:暴雪是南北两支锋区在中亚地区交汇后东移发展造成的,降雪前乌鲁木齐城区出现东南大风,地面强烈减压升温为暴雪天气触发不稳定能量提供了热力条件,500hPa有〉30m·S-1的西南急流,700hPa存在低空切变,散度和垂直速度表现为明显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对称结构。降雪强盛期整层呈现上负下正的垂直螺旋度对,θse低能舌伸至200hPa,700hPa至400hPa维持θSe高能舌区,湿层厚度高达300hPa。这种物理量场的配置有利于低层湿空气聚合及向上的抬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此次冷空气以偏西路径影响城区,在冷空气明显的条件下,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强降雪容易发生在温度较高的城区,同时降水中心倾向于出现在锋区的位置。
简介:利用全国垃圾填埋场的点源数据,基于实际调研和实验室分析建立中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填埋时间的排放因子矩阵,采用IPCC推荐的一级降解动力学(FOD)方法自下而上地核算了中国2107个垃圾填埋场在2007年的甲烷(CH4)排放量.针对不同区域和类型的填埋场,分别就城市垃圾组分、可降解有机碳、CH4修正因子、CH4氧化系数、填埋场CH4收集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2007年填埋场CH4排放量为118.61万t,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2005年填埋场排放量(220万t)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垃圾填埋场统计数据的差异,例如填埋场个数及垃圾填埋量.中国绝大部分填埋场CH4年排放量在700t以下,超过1000t的有279个,超过1万t的仅10个.江苏省的CH4排放量最高,达到9.87万t;西藏的排放量最小,仅为0.21万t.东部江苏、广东、浙江等省的整体排放量较高,西部地区西藏、宁夏、青海等地的排放水平较低.
简介:马里冯娜·普莱西-弗雷萨尔1951年出生于法国,先后取得计量地理学硕士和地理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在世界银行就职,最近在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网络部副主任办公室担任高级顾问。在2003--2006年期间,她曾担任过交通和城市发展部主任,负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代表世界银行与全球的技术性合作伙伴开展合作与沟通。她在基础设施、交通、城市及区域性发展领域担任过多种管理和技术职务,包括冲突后和灾后的重建、社会基金、就业、应急计划以及卫生和教育部门等多种职责。她的工作跨越了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50多个国家。本文以对话的方式介绍了世界气象组织((Bulletin))杂志记者对马里冯娜·普莱西-弗雷萨尔的采访,文中详细介绍了世界银行在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气象服务的社会价值以及世界银行与各国气象部门的合作等问题上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