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5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916—19日渭河流域致洪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结果发现:巴湖横槽、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低涡切变和副热带高压为连续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环流天气背景条件。低涡切变的维持为大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抬升条件。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有利配置加上旺盛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将低层高温高湿的水汽抽吸到雨区上空。雨区位置随200hPa急流南压而南移,暴雨区与850hPa偏东急流位置对应较好。巴湖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下,预示着持续阴雨天气结束。

  • 标签: 渭河流域 致洪暴雨 诊断分析 低涡切变
  • 简介:1气候概况评述福建省2014年夏季(7~9,下同),平均气温为28.0℃,偏高1.1℃,属显著偏高,位居1961年以来第二位,仅次于2003年;降水量为530.9mm,偏多0.6成。季内有1台风登陆我省,3影响我省,其中登陆台风“麦德姆”风雨影响大,灾害损失较严重。8无台风登陆和影响,实为罕见。

  • 标签: 气候概况 福建省 天气过程 台风登陆 平均气温 登陆台风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GFS0.5°×0.5°逐6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风云卫星资料,对2013年913日浙江北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受西太副高西北部边缘的暖湿西南气流和东移高空槽的共同影响,引发了浙江北部的强对流天气。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配合下,当低层925hPa的中尺度辐合线和对流层中层700hPa的垂直上升运动区相重合时,中尺度辐合线附近会产生强对流,这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此次过程中强对流天气与雷达回波中心对应良好,中尺度辐合线基本与对流发生发展相对应,辐合线周边区域是强天气容易发生发展的区域,辐合线先于降水出现,随后在辐合线周边出现了强降水和大风天气。

  • 标签: 强对流 中尺度辐合线 触发机制 中尺度分析
  • 简介:根据2002~2004年辽阳地区逐日耗电量和气象资料,分析了6~8耗电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耗电量对气温的变化最敏感,与日照、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预报模型。对每月的逐日平均、最大、最小耗电量进行预报,对建设节能型社会、提高用电效率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耗电量 气象要素 预报方法
  • 简介:利用Micaps数据、数值预报产品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2年625-28日发生在狼山脚下的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亚洲中高纬在两脊一槽型环流背景下,贝加尔湖冷涡底部东移的短波槽与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维持阶段中低层切变辐合系统垂直叠置激发的两次对流性强降水和副高东退阶段冷槽东移时形成的锋面降水相累加,是此次大暴雨的主要成因.(2)冷涡底部分裂东移的短波槽为触发强对流提供了动力条件.副高两伸北抬,河套东高两低形势建立,副高外围偏南和东南水汽通路形成与维持,为暴雨产生和持续提供了水汽输送条件.高、低空切变、辐合系统垂直叠置形成的动力不稳定;高、低层冷暖平流造成的热力不稳定;长时间水汽和热量输送、积聚,使高能、高湿舌伸入狼山南麓形成的位势不稳定;狼山脚下三面环山形成的地形抬升作用叠置在不稳定区上空,是强对流爆发的抬升条件.(3)副高西伸、维持、东退阶段是否相继出现并均能形成有利的强降水形势,达到强降水指标,是大暴雨预报的着眼点.

  • 标签: 贝加尔湖冷涡 副热带高压 垂直叠置 预报指标
  • 简介:1气候概况评述4,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时数偏多。本月气温波动大,出现罕见的高温和罕见的晚霜。本月26县(市)日最高气温突破1951年以来4历史最高纪录。出现大范围的中~重旱。下旬,多地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对交通和城市建设以及作物等造成不利影响。

  • 标签: 气候概况 天气过程 福建省 气温波动 日最高气温 强对流天气
  • 简介:浙江省2009年秋季气温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日照偏少。至10,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南海夏季风结束偏晚,东亚冬季风爆发早,与此对应,浙江气温变化幅度大,极端天气频发,深秋罕见的强对流天气,118-18日的低温连阴雨(雪)天气,导致部分地区受灾严重。

  • 标签: 秋季 厄尔尼诺 夏季风 冬季风 极端天气
  • 简介:1暴雨过程7—9,江西共出现4次10站以上区域性暴雨过程(表1),均出现在7630日-73日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过程雨量全省平均98.6mm,有42县(市)雨量〉100mm。全省先后有37县(市)出现暴雨,28县(市)出现大暴雨,局部地区出现了雷雨大风、冰雹天气。中尺度气象观测站资料显示,崇义县聂都乡24h雨量达538.8mm,为有气象记录以来雨量最大值。

  • 标签: 江西省 天气过程 气候特点 暴雨过程 气象观测站 持续时间
  • 简介:引言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气象常规业务工作用计算机处理已成为可能,前些年在气象业务中,推出了种种“专家系统”,它对日常业务预报提供了有用的“专家预报指导信息”,但这些系统提供的仅仅是一些重要天气(如暴雨、冰雹等)指导信息,作为常规预报方法,即预报员经天气总结,得出的预报指标,这些年一直处于手工套用,且经常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指标材料丢失,造成不必要损失。为此,根据省局业务处要求,我

  • 标签: 预报指标 业务预报 气象业务 指导信息 计算机方法 专家系统
  • 简介:对2002年613~16日吉安市连续暴雨天气过程的形势场特征及天气系统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发现稳定的天气形势场使得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持续在江南上空交汇是造成这次连续暴雨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连续暴雨 形势场 分析
  • 简介:利用1961--2012年6.8内蒙古自治区100站各降水量资料,以降水距平百分率划分了单站和全区各的多、少雨年份,分析6—8全区多雨和少雨站点百分率变化特征,针对全区夏季各异常多雨和异常少雨年份,分析了同期北半球欧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分布特征。8降水存在减少趋势,6和7则主要表现为阶段性多(少)雨,且少雨年多于多雨年。结果表明:在多雨月份,1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度呈径向环流分布,极涡较弱。其中,6为两槽一脊型,内蒙古位于高压脊区前部,7—8为两脊一槽型,内蒙古位于高压脊区后部;500hPa高度场上,6亚洲区主要表现为变形场,内蒙古处于锋生区,或是亚洲中高纬度环流为两脊一槽型,内蒙古处于两高之间的宽广低槽中,7—8欧亚中高纬度环流主要表现为东高西低,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低压槽区中;850hPa流场图上内蒙古为气旋性切变区域或为风场辐合区域控制。在少雨月份,100hPa和5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度呈纬向环流分布,极涡较强,内蒙古位于南亚高压北边的正距平区域;850hPa流场图上表现为弱的风场特征,无明显的水汽输送。

  • 标签: 降水异常 多雨年 少雨年 大气环流
  • 简介:利用雷达、卫星、地面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16日皖江东部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是在贝加尔湖高压脊稳定维持,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500hPa高空槽东移、低层低涡切变维持和新生、高低空急流耦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稳定维持等十分有利的环流背景形势下产生的。2)中低层的西南急流旺盛对暴雨过程有重要作用;K指数大值区、800—900hPa高度内水汽辐合中心与强降水发生区域、时间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高层强辐散中心有利于抽吸机制增强,平均散度的辐合层越厚,强降水越易发生。3)暴雨产生于梅雨锋南侧湿中性层结。降水增强时,θse锋区增强,低层垂直涡度显著发展,600hPa高度层以下正涡度增长一倍,垂直涡度的耦合强迫是湿中性层结下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展的动力机制。梅雨锋南侧存在经向垂直反环流,北侧为经向垂直正环流,两支次级环流上升支在暴雨区汇合加强,为大暴雨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条件。4)此次暴雨受沿江地区活跃的梅雨锋云带影响,TBB中心值小于-52℃的对流云团位于地面辐合线两侧,中尺度雨团位于TBB低值中心梯度区和地面辐合线上及其右侧东南气流中,冷空气南下后雨团位于辐合线北侧东北气流中。5)发展旺盛、降水效率较高的多个对流单体依次向东移动经过皖江东部地区,形成"列车效应",造成局地大暴雨。降水强度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 标签: 暴雨 梅雨锋 湿中性层结 次级环流 垂直涡度
  • 简介:1暴雨过程据气象记录统计,江西省4—6发生区域性暴雨天气平均每年9.5次,并有时出现连续性暴雨过程,造成局部或区域性洪涝。2012年4—6,江西省10站以上的暴雨日为13d(表1),与历史同期相比明显偏多,且局地降水强度偏大,多体现为对流性特征。

  • 标签: 江西省 天气过程 气候特点 暴雨过程 气象记录 暴雨天气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13年626—29日江西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在21°N附近,副高北侧强盛西南气流将水汽向江南北部地区输送是暴雨产生和稳定维持的主要原因。超低空偏南急流的建立、发展和维持是这次连续暴雨过程产生的一重要因素,同时低空低涡南侧出现一串近似东西向排列的30~60km更小尺度的强对流系统,它们与大暴雨区相吻合;整层水汽通量密集区的南北界位置和暴雨区南北界位置基本吻合,整层水汽的大值中心的范围和大暴雨中心的范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水汽通量散度最大辐合中心为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大量的水汽,水汽辐合中心与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一致性;强降水落区与假相当位温最大值区相对应。

  • 标签: 暴雨 数值模拟 中尺度 物理量
  • 简介:利用1951—2004年全国160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500hPa月平均资料,从中纬度西风环流、位势高度、纬向风、经向风、垂直速度场等方面,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6—7降水与500hPa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欧亚中纬度地区西风带多雨、少雨年均表现为长波的两槽两脊形势,但是槽脊系统差异显著。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东亚500hPa上空位势高度场、纬向风、经向风、垂直速度场均有显著的关系,进一步证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6—7降水与500hPa大气环流有密切关系。

  • 标签: 降水异常 500hPa大气环流 长江中下游
  • 简介:浙江省2009年夏季气温持续偏高;梅雨极不典型,梅期短、梅雨量少;盛夏7下旬至8上半月出现百年不遇的低温连阴雨;此外,持续高温、台风“莫拉克”、频繁的强对流等都对浙江省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

  • 标签: 夏季 梅雨 台风 高温
  • 简介:对2004年的8、9间机载PMS系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进行的不同天气状况下的8次气溶胶飞行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观测期间,近地层以轻雾、霾为主。气溶胶浓度最大值的量级为10^2~10^4cm^-3。阴天状况下气溶胶浓度最大,可达12169cm^-3;晴空时最小,为783cm^-3。平均气溶胶浓度为10^2~10^3cm^-3;直径最大值主要集中在0.28~0.47μm,平均值集中在0.21~0.31μm;风速较小的晴天和阴天都有可能使气溶胶浓度出现高值。大气有逆温层存在时,逆温层底有气溶胶粒子的明显累积。气溶胶粒子浓度谱为单峰分布。

  • 标签: 气溶胶 观测 机载PMS系统
  • 简介:采用WRF中尺度模式,对2014年621—22日发生在江西省的一次连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式输出的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开展了江西省东北部复杂地形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建立在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等系统基础上的一次降水。低空急流向暴雨区输送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低空切变线上中尺度系统活跃,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θse的垂直分布结构有利于中低层气旋的发展,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暴雨发生和维持的机制之一。2)地形对这次暴雨的强度有很大影响。武夷山脉阻挡了切变线的南压。当武夷山脉存在时,山脉北侧在西南风环境中为迎风坡(以辐合为主),山脉以南在西南风环境中为背风坡(以辐散为主)。移除武夷山脉后,其北侧和东北侧辐合减弱,南侧辐散减弱。武夷山主峰附近(117.6°E)的经向环流也表明,山脉移除后,主峰北侧(浙赣铁路沿线附近)的上升运动减弱,最终致使该地区降水减弱。

  • 标签: 暴雨 数值模拟 控制试验 敏感性试验 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