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正>本文就我国城镇迁入与迁出人口在迁移时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考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异同及其原因,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和某些反常现象,希望能为制定有关的城乡社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材料。一、迁入迁出人口数量的年际变化比较根据抽样调查数据,1949到1986年城镇迁入人口和迁出人口分别相当于样本总人口数的38%和6.16%。由于调查设计的缘故,迁出人口有一部分不能进入样本,数字看上去小了一点,但仍不失为全国宏观分析的依据。

  • 标签: 人口迁移 迁入迁出 对比分析 中国城镇 总人口数 迁移量
  • 简介: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劳动力需求剧增,人口流动政策逐渐放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抱着改善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梦想流入城市打工。近三十年,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由1982年3000万激增到2005年的1.47亿。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女性流动人口规模已达到2001万,占流动人口总量(4242万人)的47.2%,大多数女性流动人口到工厂打工,因而派生出一个新的称谓——“打工妹”。

  • 标签: 女性流动人口 当代中国 性别认同 人口规模 劳动力需求 农村劳动力
  • 简介: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中,人口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经济现代化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人口现代化不仅指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而且指人口质量的现代化,人口结构的现代化,人口迁移和分布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现代化等。人口现代化更科学地表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方向,是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待和分析人口问题,从规律性上找出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 标签: 中国人口 社会经济现代化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人口现代化 人口再生产类型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简介:文章利用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基于新家庭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就业对生育的微观影响,同时检验了个人资本(受教育程度和户口性质)和经济支持(丈夫收入)的调节作用.分析结果发现:城镇妇女的就业对其生育(生育数量和初育年龄)存在消极影响;总体上个人资本会增强妇女就业对生育的消极作用,但经济支持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研究还针对妇女生育与就业的矛盾及未来政策着力方向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已婚妇女 就业 生育
  • 简介:本文运用了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根据全国三十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0—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进行了估算。主要估算结果包括:1、中国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增长显著,从1990年全国平均68.1%上升到2009年全国平均84%。这说明我国农业劳动力虽仍有剩余,但向其他产业转移空间已经不大。如果延续目前劳动力利用率的增长速度,“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在几年内消失;2、各地区的劳动力利用率及其变动趋势有明显差异,表明不同地区对“人口红利”的贡献有所不同:3、在1990—2009年期间中国农业产出的平均就业弹性趋近于零。

  • 标签: 人口红利 随机前沿模型 农业劳动力 劳动力利用率
  • 简介: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本文考察了中国老年人老化态度的基本状况、队列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老年人的老化态度总体不甚乐观,出生队列较晚、中西部、农村地区老年群体的老化态度更为消极.在微观层面,老年人个体特征和家庭状况影响显著,但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受教育程度高、经济状况好、健康状况好、社会支持程度高的中、低龄老年群体的老化态度较为积极;具有照料孙子女行为的低龄老年人老化态度更好;对于高龄老年群体来说,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其老化态度的主要因素.

  • 标签: 老化态度 基本状况 队列差异 影响因素
  • 简介:本文利用2003-2015年的有关自杀的统计数据分析青年人(15-34岁)自杀的现状和变动趋势.研究发现:从2015年数据来看,在整个年龄段中青年人自杀率较低,但自杀却是青年人排名前列的死因;青年人自杀存在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农村青年人的自杀率要高于城市,男性的自杀率要高于女性,25-34岁是青年人自杀的高危年龄段.从2003-2015年中国青年人自杀率的变化趋势来看,自杀率的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村自杀率下降很快.在2010年左右,中国青年男性的自杀率超过女性.青年人自杀率具有队列上的稳定性,男性在15-24岁间存在自杀率的突涨期.中国青年人的自杀率在国际社会中处于较低水平,女性相较于男性还有下降空间.

  • 标签: 青年人 自杀率 变动趋势 队列分析
  • 简介:夫妇年龄差的研究是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目前的研究由于数据来源多样化,得出的结论不尽一致,关于年龄差的变化方向也没有形成定论。为此,本文利用我国三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对年龄差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同龄婚配的特点非常稳定,其比例维持在16%~17%之间。中国夫妇年龄差模式自90年代以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10年中国传统的"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有所改变,这种"男高女低"婚姻明显下降,而"女高男低"婚姻明显升高,扣除同龄婚后二者平分秋色。其原因可能与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和婚姻观念的转变等因素有关。

  • 标签: 择偶梯度 夫妇年龄差 九十年代 中国
  • 简介:<正>中国50城镇人口迁移分析协调会,于1987年3月17日至21日在广东斗门县白藤湖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马侠副主任主持。参加去年50城镇人口迁移调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17所省市社会科学院、大专院校人口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40人,聚集一起商讨如何对所取得的大量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有计划有系统地撰写解放以来第一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学术论文。为今年晚些时候举行的人口迁移全国学术研讨会和明年国际研讨会作好准备。

  • 标签: 人口迁移 全国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斗门县 学术论文 白藤
  • 简介:改革开放30年,引发中国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庞大的流动人口的产生和存在,不仅成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还引发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变迁,劳动力的行业和职业构成、人口的城乡分布、社会的阶层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标签: 改革开放 中国 流动人口变动 阶层结构
  • 简介:2004年7月,国家6部委下发了安全套推广实施意见,明确了在高危场所推广使用安全套的策略、方法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各级卫生防疫部门也成立了“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负责组织和开展对娱乐场所、吸毒人群、男性同性恋人群的预防干预工作。从艾滋病预防的角度来看,这一决策的进步性是显著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对“降低危害策略”的支持态度。

  • 标签: 艾滋病预防 社会预防 政府角色 价值冲突 中国 高危人群
  • 简介:与隔代抚养在中国生育(率)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的是,隔代抚养从定义到测量都鲜有讨论。这集中表现为有关隔代抚养的数据差异悬殊。文章认为,其原因在于各数据对隔代抚养的测量并不一致。进一步,文章梳理和比较了各数据中相关测量的异同,发现各测量主要存在“替代”测量、“支持者角度”测量、“主观”测量和“孙辈年龄未限制”测量等问题。本文主张,在家庭生育决策视角下,隔代抚养的测量应向“直接”测量、“被支持者”角度测量、“孙辈年龄受限制”的测量、“主观”测量和“客观”测量相结合的测量方式转变,因为并非所有的隔代抚养都在家庭生育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标签: 隔代照料 生育决策 测量 角色
  • 简介:大多研究发现,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负相关,其中自选择效应和测度问题被视为二者负向关系的主要致因。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女性样本,实证分析了婚前同居和中国女性婚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了自选择效应和测度问题在其中作用的相对大小。研究结果显示:总的来说,中国女性的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负相关;随着同居在改革开放前后出生的女性中的蔓延,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的负向关系消失;自选择效应基本主导了中国女性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之间的负向关系;虽然测度问题也推动了中国女性的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关系的负向变化,但与自选择效应相比,测度问题的影响要小得多。

  • 标签: 中国女性 婚前同居 婚姻稳定性 自选择效应 测度问题
  • 简介: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发展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局部的,任何活动和公共政策的制定都必须确立世界意识和人类意识。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指向是人而不是物。而在艾滋病问题上反应出来的对人的关注,实际上也是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

  • 标签: 艾滋病 社会预防 国际模式 中国 评论 经验
  • 简介: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青少年的健康面临着种种挑战,尤其是性健康受到的威胁空前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健康机构的统计,全世界3400万艾滋病感染者中,1/3以上是10—24岁的青少年。在非洲,青少年性健康与生殖系统疾病己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其中,除艾滋病以外的3.3亿性病患者中,也有1/3是青少年。据联合国估计约平均15岁左右的少男少女将有1/3死于艾滋病。

  • 标签: 健康问题 青少年 历史现状 性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