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介入治疗盆腔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62例盆腔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80.6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介入治疗盆腔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将放射PET/CT技术用于肝血管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1例肝血管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放射PET/CT技术诊断,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将其最大标准摄取值计算出来。结果经放射PET/CT技术诊断良性肿瘤61例,恶性肿瘤10例,敏感性为96.72%(59/61),特异性为83.33%(10/12),诊断准确率为97.18%;良性肿瘤SUVmax值相比恶性肿瘤明显更小(p<0.05)。结论放射PET/CT技术在肝血管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价值较高,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放疗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放疗的83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参照组、观察组。参照组42例患者,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1例患者则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比较明显(p<0.05);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数据具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对放疗恶性肿瘤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既能改善焦虑、抑郁心情,舒缓负面情绪,又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癌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选本院恶性肿瘤患者共63例,按照计算机乱序分组的方式分为实验A组与实验B组,其中实验A组31例,实验B组32例,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同样的治疗方式。传统的护理指导应用于实验A组患者,实验B组患者则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在护理结束后对患者的癌痛情况进行评估以及如实记录,护理人员须观察患者在生活、身体、精神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并做好相关数据统计。将两组患者护理实验相关的各种数据进行系统性收集以及科学处理,完成后实施客观对比,观察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B组患者护理结束后的癌痛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实验A组患者,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模式,能够帮助患者降低其癌痛情况,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减少患者的治疗期间危险情况的发生状况,强化患者就医期间的护理安全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康复阶段应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手段对其预后恢复的不同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肿瘤科自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胃肠恶性肿瘤患者为例,按照所给予临床护理干预手段的不同将其进行随机、平均的分组,每组患者的数量均为40例以示公平,将给予常规护理的40例患者全部纳入至对照组中,剩余40例患者全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术后早期运动护理干预,护理疗程结束后,由组委会研究人员负责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各项数据结果。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2.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在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为了帮助广大患者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加快其预后恢复,须针对患者实施术后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在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提升的同时,也为患者的预后恢复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营养支持护理措施。方法:以我院在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为例,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方法,将其中的80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将80名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患者人数分别为40人,一组使用传统的干预方法,作为对照组,另一种使用营养支持护理措施,作为实验组。在护理前后对患者的消化功能进行检测比较,总结分析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价值所在。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消化功能均较差,比较GSRS消化功能评分结果差异不大(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消化功能明显更优,两组患者的评分结果存在明显(P<0.05)。结论: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后实施针对性的营养支持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临床推广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介入治疗在恶性肿瘤致各类血管栓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0年12月开始,对80例恶性肿瘤致各类血管栓塞的患者建档并展开实验,将患者分组并实施不同治疗措施,研究于2021年12月结束。实验期间,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中接受临床基础治疗措施;而另外40例患者则接受介入治疗。结合检测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血栓缓解时间等,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显示,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均较差,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再次检测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血管栓塞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恶性肿瘤致各类血管栓塞的治疗,开展针对性的介入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血管栓塞缓解,临床推广价值高。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麻醉复苏患者术后疼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2024年2月在本院妇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恶性肿瘤患者资料,以术后24小时内有无疼痛症状分为无疼痛组(48例)和疼痛组(2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并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两组年龄、体质指数、学历比较,P>0.05;两组切口大小、SAS评分、镇痛泵使用时间、切口感染比较,P<0.05。切口大小、SAS评分、镇痛泵使用时间、切口感染是妇科恶性肿瘤麻醉复苏患者术后疼痛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麻醉复苏患者术后疼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手术切口大小、患者的焦虑程度、镇痛泵的使用时间以及切口感染情况,而为了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我们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并据此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独特的镇痛策略。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放射技术鉴别诊断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疑似肝血管肿瘤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对其均行 CT增强扫描诊断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放射技术的诊断结果。结果:本组患者经病理学诊断后发现,良性和恶性分别为45例和17例,放射技术诊断后发现,良性43例,恶性19例,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5.55%、88.24%和93.55%。结论:临床上对肝血管肿瘤患者的肿瘤性质进行鉴别诊断时,采用放射技术,准确率较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肝部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性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时间区间在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以随机选取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方式,并且经过病理证实属于肝脏恶性肿瘤的60例病人作为研究样本,针对病人的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以及病理诊断符合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在60名病人当中,一次定位成功率达到98.33%,一次穿刺活检成功率达到95.83%,其中有部分的病人在穿刺后出现穿刺部位轻微疼痛的情况,两位病人出现低热情况,两位病人出现肝包膜少量出血的情况;从最终的活检结果分析,其病变例数为51例,经过手术证实之后,可了解到具体符合度为85.00%。结论:为肝部恶性肿瘤病人提供临床诊断操作时,使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诊断方案,更加符合病理学的特点,定位成功率和穿刺成功率相对较高。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3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前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免疫球蛋白(Ig)G、Ig 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6/68),低于对照组的16.18%(1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能有效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功能,控制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