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连枷胸并发呼吸机性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71例确诊为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病例,按同科室、同性别、年龄相同或相近(±5岁)、入院时间相同或相近(〈1周)、病情相似,配对71例对照组进行VAP的危险因素探讨。结果对16种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9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对这9种主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留置胃管(OR=20.4)、呼吸机通气时间(OR=7)、手术与引流(OR=2.2)、ICU入住时间(OR=2)均为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创伤性连枷胸并VAP与留置胃管、呼吸机通气时间、手术与引流、ICU入住时间有关。
简介:目的比较早发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E-VAP)与晚发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L-VAP)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多重耐药菌和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6—2008年外科术后入住上海中山医院ICU行机械通气≥48h的患者186例,分为非VAP组(97例)、E-VAP组(41例)、L-VAP组(48例),记录危险因素、死亡例数、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E-VAP与L-VAP共同的危险因素有肺外感染、使用H+拮抗剂或抑酸剂;E-VAP的危险因素还有术前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误吸、Glasgow昏迷评分≤9分,L-VAP的危险因素还有使用抗菌药种类≥2种、气管切开、器官系统衰竭指数(OSFI)≥2分。两组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重耐药菌在E-VAP组和L-VAP组所占比率分别为57.5%和6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Glasgow昏迷评分≤9分、误吸、机械通气时间≥7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有OSFI评分≥3分、ApacheⅡ评分≥20分、使用激素、病原菌为多重耐药菌。结论E-VAP与L-VAP的病原菌相似且主要为多重耐药菌,因此经验性抗菌治疗时,应减少不充分或无效的抗菌治疗的发生。
简介: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手术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分析本院成年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病原学特点和发生VAP的危险因素。结果77例患者心脏瓣膜手术后发生VAP34例,发生率为44.2%,其中早发VAP11例,晚发VAP23例。多因素分析表明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时体外循环≥120min、红细胞输注≥6u、氧合指数(PaO2/FiO2)≤300mmHg、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d、气管切开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早发VAP与晚发VAP痰培养病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4,P=0.030),早发VAP痰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69.2%,晚发VAP则以革兰阴性菌及真菌为主,分别占45.5%及27.3%。结论严重肺动脉高压、长时间体外循环、红细胞大量输注、术后低氧血症、长时间机械通气及气管切开是心脏瓣膜术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后早发VAP与晚发VAP痰病原菌有一定的差异。
简介:目的了解肿瘤患者术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Sm)致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1年2月至2008年5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Sm引起的VAP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以同期未发生Sm引起VAP患者105例为对照组。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m引起的V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VAP组在APACHEⅡ〉10,术后呼吸支持〉7d,使用广谱抗生素〉7d,术后血清白蛋白≤30g/L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使用广谱抗生素〉7d是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V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PACHEⅡ〉10,术后呼吸支持〉7d,使用广谱抗生素〉7d,术后血清白蛋白≤30g/L是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的VAP的相对危险因素;而术后使用广谱抗生素〉7d是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VAP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改善患者的基础状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减少呼吸机使用天数,是预防和治疗Sm引起VAP的关键。
简介:目的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比较哌拉西林一他唑巴坦在两步输注法(OTIT)与延长输注法(PIT)、传统输注法(TIT)给药方案的药效学。方法收集已发表的哌拉西林的药动学资料,利用CrystalBall(7.2.2)软件模拟10000个“患者”的治疗试验,比较不同给药方案下各MIC值(1-64rag/L)的达标概率(PTAs),从而选出最佳方案。结果在蒙特卡洛模拟中,所有OTIT给药方案的PTAs均明显优于TIT,4g每8小时1次组中OTIT所有给药方案均优于PIT,4g每6小时1次组中2g/0.5h+2g/3-4h及4g每8小时1次组2g/0.5h+2g/4-6h在MIC=32mg/L时PTA仍可达到100%。结论在这3种给药方式中,两步输注法能使哌拉西林一他唑巴坦获得更理想的药效学目标,预期可提高危重症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